协同集聚能够带来地理邻近性、社会关系邻近性、技术邻近性等诸多明显优势,进而产生降低交易成本、知识溢出等效应,从而有利于创新效率的优化。但由于各地区的客观发展情况不同,两业协同集聚在驱动创新效率时,在很大概率上会受到地区客观条件的影响。从既有研究来看,学者们在研究某一因素对区域创新效率影响时,亦会考察地区客观条件的约束性规律。
例如,韩先锋等在研究“互联网+”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时,采用地区经济发展、贸易开放度等作为门槛条件,考察其约束规律。叶堂林等在研究科技推广服务业对区域创新效率影响时,采用经济发展阶段和创新能力作为门槛条件,考察其异质性影响。张莉娜和倪志良在研究科技人才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时,采用财政分权与民生性公共服务作为门槛条件,考察其门槛效应。
根据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一个地区的创新资源基础对于创新效率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会影响协同集聚在创新效率方面的效用。而在创新资源基础中,科教资源基础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基础。根据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一个地区中不仅有企业创新子系统,还存在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子系统,子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影响着区域整体创新效果。
具体来说,企业子系统的功能主要在于技术成果的商业化,高校子系统的功能主要在于创造和传播知识技术、培养创新人才,研究机构子系统的功能与高校子系统类似。企业子系统与高校子系统、研究机构子系统交流互动的动力源于知识技术、资源等方面的合作。高校与科研机构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高质量的人才资源,因此在新知识创造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区域内的企业,可以借助地理的邻近性,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从高校和科研机构中直接获取新的知识技术,并利用企业在市场中的优势,将新的知识技术进行转化,完善创新产业链条。
另外,已经进行商业化的知识和技术可以再次反馈给高校和科研机构,有益于促进知识技术的集成发展。在创新活动的多次循环中,地区的企业在市场上越来越具备竞争力,在创新成果的转化方面也会更具备优势,吸收高校子系统、研究机构子系统知识技术的能力也会更强,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升,从而多渠道提升了地区创新效率。概言之,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虽然可以提升自身创新效率,但在区域中仍需要和高校、科研机构进行互动,进而作用于区域创新效率。因此,一个地区的科教水平极有可能对协同集聚的创新效应产生影响,科教水平越高,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正向促进作用越强烈。
此外,创新氛围也是协同集聚发挥创新效应的重要条件。简单来说,在创新氛围越好的地区,越容易吸引人才集聚,也能够愈发促进人才的之间的交流与思维碰撞,促进人才之间的合作。创新活动的基础是人才,人才之间的交流越充分、越快速,越能为地区累积人力资本并促进人力资本的高级化。在创新氛围越好的地区,越容易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使更多创新创业者参与进创新活动中来,这些创新创业者未必是传统意义上的创新主体,但却能在创新活动中有所贡献并享受创新收益。
协同集聚为地区带来了创新人才,这些创新人才会在创新氛围好的地区展开更频繁、更深入的知识技术交流,并与高校、科研系统中的从业人员进行高质量的互联互动,提升创新产出的概率和速率,从而对区域创新效率产生促进作用。此外,在创新氛围越好的地区,企业间、人才间竞争也越激烈,这会使企业和人才处于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良性状态之中,从而对区域创新效率产生正向影响。概言之,一个地区的创新氛围极有可能对协同集聚的创新效应产生影响,创新氛围越浓厚,协同集聚对创新效率的正向促进作用会越强烈。
由于生产性服务业本身脱胎于制造业,因此与制造业有着强产业关联。两个产业之间是相互依赖、协同发展、价值共造的关系。在产业关联的作用下,两个产业会倾向于在地理上协同集聚,以获得集聚的外部性优势。具体而言,两业协同集聚可以带来地理邻近性、社会关系邻近性、技术邻近性、小企业集聚、高度专业化这5点明显优势。在这些优势下,协同集聚能够产生多种有益于创新活动的效应,从而促进了创新效率的提升。
首先,协同集聚能够促进两个产业的创新互动,有利于创新要素耦合,弱化了创新过程中的风险性,增强了创新成功率,也强化了创新激励。其次,协同集聚能够带来降低交易成本的效应,企业运行成本降低,使企业负担研发经费支出成为了可能。同时,创新是企业经营中一项风险性较高的活动,交易成本的降低不仅可以直接减少企业进行创新所需投入的成本,还可以同时减少企业创新的风险性。
再次,协同集聚能够促进知识溢出,地理上的邻近性促进了人才与人才之间“面对面”交流的便捷程度;技术邻近性和专业化特征,提升了“面对面”交流过程中知识传递的效率和质量;社会关系上的邻近性可以促进“面对面”交流的频率与深度。在知识溢出的效应下,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甚至是无成本获取专业的知识技术。这些知识技术往往具备着不可编码的特性,是基于个人经验的产物,有着较为强烈的个人属性和根植性特点。此外,协同集聚所带来的知识溢出还能够惠及区域中的其余创新主体,从而有利于本地区创新效率的优化,并有可能通过空间关联、创新要素的流动影响邻近地区的创新效率。最后,协同集聚能够促进知识技术的累积与自我强化,促进知识技术在创新主体间的传递,有利于提升创新效率。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依赖程度有所加强。各制造业行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程度有所差异,协同集聚指数较高的制造业行业是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较低的是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