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10年前,世界银行和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表了一份题为《中国2030:构建现代和谐创新社会》的报告。尽管这份报告是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提出的,但它的发表被广泛视为中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蓝图。
图源:法新社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但在此后的经济发展阶段收入水平停滞不前,无法跻身富裕国家行列。报告中的主要建议包括结构改革和创新。
从经济指标来看,过去10年,中国在提高国民收入方面做得很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11年的5600美元翻了一番,今年估计达到1.2万美元,这一水平接近世界银行为高收入国家设定的门槛。
但正如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上周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一篇长篇文章所指出的,对于中国来说,中等收入陷阱仍然是一个真正的威胁。
他表示:“自二战结束以来,许多国家开始了工业化进程,甚至短暂地跨过了高收入国家的门槛。然而,只有极少数国家,如韩国、新加坡和以色列,真正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要成为一个发达经济体,中国必须将增长模式从“投入驱动”转变为“技术创新驱动”,目前这一过程仍在进行中。”
该文章主张中国实现“高质量”增长,并阐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这与10年前世界银行和国务院的联合报告相一致。对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担忧依然存在,创新在解决这一问题中的作用也得到了强调。
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政策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2012年的报告中,世界银行和中国国家研究人员达成共识,认为推动中国经济向前发展需要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因此,主要的政策建议是“重新思考国家和私营部门在鼓励经济竞争中的作用”。
如今,中国似乎已经有了信心,其体制结构(包括一个强大的政府和一个庞大的国有经济部门)是中国管理其内部和外部风险的优势而不是劣势。也许,更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现在正前所未有地优先考虑技术创新,以重振放缓的经济增长,并将其看作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