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盛文化的故事,要结合年报看才有意思。否则,只看招股书的话,它就是一家毫不性感的,给老外做外包,做动漫服装的传统制造业企业而已。
大概IPO两年后,美盛文化开始对外并购,定力也比腾邦国际要足,因为有很清晰的对标。公司一直想做“自有IP+内容制作+内容发行和运营+新媒体运营+衍生品开发设计+线上线下零售渠道”的文化生态圈,其实是对标了迪士尼的。文创是一个很有前景的朝阳产业,就拿日本来说,也已经是继汽车、钢铁之后的第三大支柱产业了,所以看一下美欧日的现在,往往能知道中国的未来。
所以美盛文化是比腾邦国际幸运的,当前市值60多亿,虽然营业额差不多只有后者的1/7,但市值是后者的2倍。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资本市场对文创产业的偏好,之前我分析过腾邦国际(《用“九因素”看腾邦国际》),腾邦有很明显的迷茫,因为它所在的产业没有办法建立壁垒,而不像动漫和文创,可以打造出诸如米老鼠、唐老鸭这样的IP。其次,腾邦所在的领域也没有很好的对标,通常中国公司找方向,习惯上就是找个对标来模仿。公司的最终目标是IP,从一个给老外接单子做衣服的公司,到文创产业转型,确实可圈可点。
但是看了财报,似乎比较平庸。2009-2018的10年间,毛利率基本在30-40%的档位上浮动,净利率也保持稳定状态(20-30%)。股价经历涨涨跌跌,也没有非常出彩的感觉。
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中国企业很喜欢搞“全产业链协同”,然而真的能不能协同,还是说只是“麻袋装土豆”,真的需要仔细思考。
美盛文化的步子是迈很大的,刚IPO那会,投资人都以为给它钱是为了扩大产能,生产更多的动漫服装,继续给老外做嫁衣,但没过多久,它就开始大肆并购了。13年就买了游戏公司,跨境电商公司,并设立了国内的电商平台。一家只是做衣服的公司,一下子就搞这么大,能不能消化掉还是个问题,到了14年,一下子又买了4家公司,进军舞台剧、影视、视频等行业。这样折腾了好几年,终于实现了所谓的 “自有IP+内容制作+内容发行和运营+新媒体运营+衍生品开发设计+线上线下零售渠道” 全产业链布局。
但是,这个布局真的有协同效应吗?如果一家公司,播着主题为A的动漫,做着主题为B的游戏,卖着主题为C的产品,那么,这样的产业链就完全没有协同可言。
我看了它18年的年报,还是很明显的杂而不精。比如游戏,每个游戏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观,一个是村里来了大魔王,一个是少女恋爱了,一个是三国,一个是二战。
那么这些游戏IP,和动漫融合了吗?没有。再看看动漫,一个是拯救世界的中学生,一个是遥远星球上的坦克玩具,一个是东方玄幻学院,一个是魔法童话少女。
到了再下游的衍生产品,又和这些IP不相关,基本还是和国外IP合作先赚赚钱,而这才是公司盈利的大头。18年“IP衍生品”营业收入占总收入的41.88%。
公司立志往IP去走,但一直没有做出强IP的意志。前面说的那个魔法少女动漫《星学院》是公司主推的IP,但能不能真的成为受众眼中的经典,只能交给时间来证明了。毕竟我这个钢铁直男对少女动漫没啥发言权。倒是近几年,投资了著名IP“同道大叔”,与之强强联合推出各种周边,这个模式倒是可取。但文创产业的那个护城河是什么?就是IP。公司如果没有能力打造出真正强大的IP,那么,要么,就只能继续这样“麻袋装土豆”了,估值也不会有什么质变;要么,就跟同道大叔一样,找到IP,买它,赋能它,是一个好办法。
我想起了两个公司。一个是暴雪,它的游戏很少,但保证一出就是精品,比如我能想到的也就暗黑系列、魔兽系列、星际系列,但随便一个都秒杀对手。魔兽系列先是出竞技游戏,后来出3D网游,再后来也有了电影、手办。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IP,而不是这样:游戏出10个不相关的,动漫出10个不相关的,玩具出10个不相关的,舞台剧也出10个不相关的,然后说自己是“全产业链”。不,这根本没有协同性,这只是“一堆小工作室的集合”罢了。
另外一个就是我最近刚玩的《闪之轨迹》系列。日本的法老空最经典的游戏也就2个,伊苏系列和英雄传说系列,但这2个足以让法老空成为传奇。对于后者,空、零、碧、闪,我一个都没落下,当空轨的老角色出现在闪轨里时,我无比激动,这才是真IP。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