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理念问题,前人已经有不少建树,也为教育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在这里所说的教育理念问题,是一个短时期的现实理念问题。
关于教育理念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个是长远的发展的战略的理念问题,一个是近期的实践的战术理念问题。没有一个长远的发展的战略眼光,也就不会产生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方略;但是,我们又不得不着眼于现实,把长远的发展方向和方略,分解成为一个一个的小目标来实现。
而这一个一个的小目标组成,就是我今天要讲的短时期的教育理念现实问题。在这里我主要讲三个方面。
教育理念的负面韧性
一,教育理念的负面韧性。
中国教育的发展史经历了几千年,即便发展到我们这样的现代社会,它仍然有着强劲的韧性。这里先不谈正面的教育韧性。所谓负面的韧性,就是它阻止和影响教育向前发展的阻力和障碍。更具体一点的说,就是教育一直在向一个独木桥方向发展,这个独木桥就是全面的培养高端人才。而现实中,相对高端而言的一些更多就业机会,就失去了应有的合格的人才。如果这一点得不到解决,中国教育的悲哀就在于,普通基层上岗人员专业性比较低,因为他所接受的教育都是倾向于高端人才的,所以就造成了今天的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即便是就了底,那也不是太专业的人才。其工作效率一定会大打折扣的。
教育理念的负面导向
二,教育理念的负面导向。
负面导向是教育短期负面影响的第二个必然步骤。为什么这么说呢?正因为在教育理念的负面韧性问题上出了错误,这种错误的理念,必然会导致教育理念的负面导向。如果说教育理念的负面韧性是教育理念的虚的方面,那么,教育理念的负面导向则是教育理念的实的方面。这是一个必然的内在的发展规律。按照普通老百姓的说法就是,你有什么样的想法,你就会去做什么样的事情。这是普通百姓不争的事实。具体说到教育理念的实质问题上,咋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家教育的牵引力,另一个是家庭教育的推动力。教育理念的负面韧性,就是要把每一个家庭里的每一个孩子,全部教育成为高端人才。这就是前面的牵引作用。有了这样一个牵动作用,相对于每一个家庭而言,这种牵引力,就好像地球对重物的引力一样,必然会让每一个家庭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这种牵引力和那种推动作用不谋而合,这就形成了教育理念的负面导向作用。因此我要说,教育理念的负面导向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如果解决不了这个负面导向问题,学生的前途命运仍然都在奔波于高端人才的路上,而真真正正的面对底层各种就业机会就会丧失。这样的教育久而久之,必然会与社会脱节,酿成的社会后果将不堪想象。
教育理念的负面效应
三,教育理念的负面效应。
刚才已经分析了以上关于教育理念的两个负面问题。一个是虚的,但是它起到了牵引的作用;一个是实的,但是它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从教育理念的负面韧性和负面导向来看,如果现阶段不能从短时期内的教育理念入手,改变教育现状,那么,未来预期的教育效应,将会是不可想象的。这里主要讲两个方面的负面效应:一个是学校门口里面的负面效应,一个是学校门口外面的负面效应。所谓学校门口里面的负面效应,就是指教育管理成长过程中的成本问题。培养教育高端人才,一方面需要高端的教育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各种资源,另一方面还需要更多的高端的教育科研人才资源。这样的成本就足够大了,然而,更大的教育成本在接受教育的学生身上——他们的学制拉长了,他们的时间精力消耗的太大了,更重要的是,更浪费了他们风华正茂的青春年华,意气风发朝气活力。学校门口里面的负面效应有这么大,如果再加上学校门口外面的负面效应,那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问题了。学校门口外面的负面效应又是指什么呢?当然是指学生走向社会之后所产生的效应。在学生增加学制年龄的同时,理所当然地缩短了工作时间,也就是缩短了参加工作的工龄。这还不算大的损失,更大的损失就是,这些高端人才没有升级到高端,而是被甩在了几层,他们高不成低不就,就像大龄的剩男剩女一样,工作上情绪很大,能力上又显不足,心理上充满牢骚。想象当中,他们即便参加了工作,那也不是情有所愿。因此,他们的社会效应就会大打折扣。
今天所思所想,主要围绕着教育理念的负面韧性、负面导向和负面效应展开的。这是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和社会现实的角度来分析的,绝对不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是说这种现象仍然存在着,并且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我们需要进一步调整短期内的教育理念问题,把这些负面的影响控制在最小限度,也好让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和谐共生,为中国复兴大业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