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会长、中央党校原马克思主义理论部主任周为民曾经提到过一个问题,他说很多人都不明白,中国搞计划经济总共就搞了二十多年,现在改这个体制已经改了四十年了,怎么还没完全改过来?怎么这么难改?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是费解。
但如果把中国两千多年的朝代史贯穿起来看,可能就不难理解了。
自从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天下之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基本上都贯彻一条基本理念,那就是压制民间工商业和民间的自由经济活动。士农工学商,商人的地位总是最末。
凡是所谓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都要由国家来控制,例如盐、铁。
尽管官办作坊提供的产品质量低劣,像镰刀,“割草不痛”。但即便如此,也要坚持国家垄断。
凡是利润丰厚的那些产品,像茶、酒之类,也一律实行禁榷,直接控制在国家手里。
这一整套的制度,包括国营、禁榷以至均输、平准等等,目的是什么?都是压制民间工商业,排斥市场活动。
一直到中国近代以来第一轮大规模的工业化现代化运动,也就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并持续三十来年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用的还是这种国家垄断的做法。
即使官办企业的低效率让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以至不得不向民间有限开放以后,也还是想方设法地维持国家控制,所谓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之类。
到国民党政府搞“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仍然沿袭传统的国家垄断方式。
新中国建国之后,全盘照搬苏联模式,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为什么同样是一种外国模式的苏联模式很容易就能直接照搬呢?就因为计划经济体制这种高度集中的国家垄断模式跟我们的传统是完全契合的。
这样来看,今天在改革过程中要改掉计划经济体制,改的不只是过去搞了二十年的那一套体制,要改的是两千年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的传统方式。
在这个传统中,由于缺乏市场经济的历史和文化,所以中国人往往很难理解市场经济的逻辑,人们对市场的作用天然地充满疑虑,充满不信任,总觉得把事情交给市场就会乱。对市场充满疑虑、充满不信任,实质是对人民的自主活动充满疑虑、充满不信任。
相反,人们习惯了过多地迷信权力的力量,崇拜权力的力量,以至把凡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必须由国家垄断,各种利源必须由政府控制当成了不需要任何证明的公理。以至无论官民,全社会普遍地缺乏权利观念,而充斥着浓重的权势意识。
因此,中国的市场经济变革是空前深刻的,也是很艰难的。
改革四十多年来,改革进程远远谈不上一帆风顺,一直被质疑、被议论甚至被反对。但凡经济发展遇到任何困难和挫折,总有不少人要把帐算到市场经济的头上。中国的市场经济犹如一个不被待见的孩子,在众人的怀疑、否定、批评、责骂之中逐渐长大。
我们国家的决策者是清醒的,是正确的,历代领导人都坚定不移地坚持着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因为,有识之士都清楚地知道,历史的事实也雄辩地证明:市场经济越发达和完善,国家和社会才会越繁荣昌盛。
经济学家张维迎列举了一系列的研究数据来说明人类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在人类历史上,从旧石器时代到公元2000年的250万年间,人类花了99.4%的时间,即到15000年前,世界人均GDP达到了90国际元(这是按照1990年国际购买力核定的一个财富度量单位)。
然后,又花了0.59%的时间,到公元1750年,世界人均GDP翻了一番,达到180国际元。
从1750年开始,到2000年,即在0.01%的时间内,世界的人均GDP增加了37倍,达到6600国际元。
换句话说,人类97%的财富,是在过去250年——也就是0.01%的时间里创造的。
从250万年前至今,在99.99%的时间里,世界人均GDP基本是一条水平线。但在过去的250年中,突然有了一条几乎是垂直上升的陡峭增长曲线。
无论是所谓的西欧衍生国,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还是西欧国家本身,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等12个国家,抑或是后起的日本,经济增长都发生在过去一二百年的时间里,而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发生在过去40年。
我们的祖辈,也就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普通中国人,甚至40年前的中国农民,能够消费的东西,和秦汉隋唐时期没多少区别,甚至还不如宋代。在欧洲也一样,一个普通英国人在1800年时能消费的东西,古罗马人都能享受到,甚至罗马人比他们享受得更多。
而我们今天能消费的东西,是100年前的人无法想象的。生活的改善大大延长了人的寿命。1820年的时候,世界的人均预期寿命是26岁,与古罗马时代差不多,到2002年变成了67岁。现在,中国人均寿命预期达到了78岁。
中国的粮票是1994年废止的,在票证废除之前,去粮店买粮食要有粮票,买油要有油票,买布要有布票。
四十年前,中国一个处级干部的月工资是60多元,那时候一斤鸡蛋是6毛多,也就是说,一个处级干部一个月的工资只能买100来斤鸡蛋。
现在,北京一个保姆的月工资大概是5500元左右,可以买1000斤鸡蛋,每天吃10个,两年都吃不完。
以前,农民干一天活挣的工分值两毛钱,价值相当于半斤白面。现在,一个没有任何技能、只上过小学或初中的人去打工,一天的工钱是150元,可以买将近100斤白面。
为什么人类的奇迹在过去的250年里出现,而中国的经济增长只是在过去的40年里出现?是不是人变得更聪明了,比过去的人智慧更高了?当然不是。
人类的智商、智慧,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没有太大的进步。今天的中国人再聪明,我相信没有几个能超过孔子、孟子、老子。在西方也一样,人类的智力在过去几千年里没有太大的变化。
难道是资源变多了?也不是。我们生活的地球,还是原来那个地球,资源不仅没有变多,相反,与土地相联系的自然资源还在慢慢减少。
那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唯一答案就是人类实行了一种新的经济制度,即市场经济。
英国在200多年前开始搞市场经济,所以在200多年前经济开始起飞。中国在40年前开始走向市场经济,所以中国在过去的40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飞跃
很多国人没有学习过有关经济学知识,不太明白市场经济的原理,不懂得自由经济和价格的作用,不能理解一项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性。有很多读者发来信息和我交流,有人说今天的进步靠的是科技的发展、人才的涌现、国家的投入,而不是什么政策、路线。
这些话都没有错,但并不是根源。往深了问,是什么推动了技术进步?为什么有的体制下技术会进步,有的体制下技术就不会进步?同样是中国人,同样有国家投入,在人种、智商都没变的情况下,为什么今天就会涌现出大量人才?为什么很多投入就转化成了效益?以前是人不行吗?
答案很明了,不是人不行,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制度不同了。
只有市场经济才能推动技术进步,并使新的技术很快商业化,惠及普通大众。只有市场经济才能诞生出无数具有创新和冒险精神的企业家,发明创造出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
市场经济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威力和作用?
经济学鼻祖斯密在《国富论》中创造了一个著名的概念:看不见的手。他说,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这个利益是广义的,包括财富和名声。
虽然并没有人强制你,也没有人给你制定计划,但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使你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为别人创造了价值,比你主观上想为社会作贡献时创造的价值更大。
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奇妙之处,经济活动不需要任何组织来安排,会自然而然地促使每个人给别人创造价值。
为什么?因为你的产品和服务,是由别人说了算,由顾客说了算,由市场说了算。不是由你自己说了算,也不是由你的上级说了算。
在市场经济中,你不需要想方设法去应付上级考核,你需要取悦的只有你的顾客。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原理,导致全社会的人都在尽力完善自己的经济行为,而不用别人的催促和监督。
在市场上,任何人不为别人创造价值,就不可能获得收入。所以你必须努力为他人创造价值。价格提供了一个信号,什么东西有价值,什么东西没有价值,要在市场上考验,要由买的人说了算,没有人愿意超出你为他服务的价值来付出价格。
相对之下,计划经济是由政府统一对社会需求做出预测,对生产做出计划,生产部门只需按照上级指示完成生产任务。至于产品是否符合消费者需求,产品数量是否足够,产品是否需要创新,不在生产者考虑范围之内。
他们不用对顾客负责,而只须对上级负责。应对上级的考核,就是他们最大的工作和追求。在这种机制下,浮夸、造假、虚构、面子工程等事情,层出不穷。任何东西,不能对最终使用者负责,注定活不下去。
在计划经济体制内,没有私有产权,没有自主定价,没有利润分配,就不可能存在冒险、创新、企业家精神,经济也不可能发展得起来。
这两种经济制度的内在逻辑是完全相反的,最终所呈现的效果自然天差地远。
当今的中国社会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收入差距过大、贫富不均衡的现象,有人就把原因归结为市场化改革。甚至有人认为,市场经济的结果一定是贫富差距扩大。这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市场化造就了很多富翁,于是有人觉得市场化只对富人有好处,使富人能够盘剥穷人,让穷人更穷。实际上,市场经济最大的受益者是普通人。
举个简单的例子,爱迪生发明了灯泡,给每个人都带来便利。但灯泡的价值对富人来讲要比穷人小得多,因为富人有钱,即使没有灯泡,他可以点很多蜡烛,而穷人一根都买不起。
汽车也是这样,过去富人和特权阶层才可以坐汽车,现在普通人都可以把汽车作为代步工具,坐奥迪车与开夏利车之间的差距,远远小于坐汽车与步行之间的差距。
所有新产品、新技术都是这样,市场经济使得产品极大丰富,产品成本和售价降低,普通人也能享受以前特殊阶层才能享受的东西,市场经济使得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平等了。
在市场经济之前的社会,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绝大部分人都挣扎在生存线以下,因饥荒饿死人是经常发生的事。市场经济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唯一有效途径。经济活动越自由,贫困人口越少。
在2005年,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同样是发展中国家,那些最市场导向国家的极端贫困率只有2.7%,而那些没有自由市场的国家的极端贫困率是41.5%。
市场经济之所以能更有效地解决贫困问题,是因为它为普通人提供了发家致富的机会。而在非市场经济中,这样的机会只有少数特权阶层才有。
在计划经济体制内,所有人都不拥有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权利,一切都要等待政府来安排、计划和分配,个人纵使有天大的理想、抱负、能力、智商,也无法用于自主创造财富。
而某些特权阶层却拥有给别人分配资源的能力,人们并不是依靠自己的本事谋生,这种情况下更易出现分配不公,更易导致贫困。
改革开放之后,有特权的人可以去当兵,去政府、国有企业工作,而没有特权、没有关系的人怎么办?只好自己创业!他们捡破烂,摆地摊,卖点瓜籽、茶水、衣服,结果反倒富裕起来,这在计划经济下是不可能的。
以前,凭借个人努力也得不到的东西,现在谁都有机会去获得,这是社会极大的、跨时代的进步!
我们说现在存在贫富差距,但贫和富都是相对的,现在的贫相对于以前,可能就是富。这是因为社会总体财富水平大大增加了,这就是市场经济带给我们的好处。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进行了四十多年,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国家综合实力和人们生活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不容辩驳的事实。
然而,始终有一种危险的声音伴随着改革的进程,有些人一边享受改革开放成果,一边指责市场经济的种种原罪。
所有社会出现的弊病和问题,一股脑全部扣到市场经济的头上,由市场经济来背锅。时刻打算回到计划经济,彷佛那样就万事大吉,完全忘记了我们是怎样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
诚然,任何一种经济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人类社会永远都会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这绝不是市场经济之过,恰恰相反,我们目前存在的很多问题,正是市场化不够彻底、不够坚决、半吊子市场化造成的。
面对现阶段的各种问题,我们唯有坚定对市场的信心,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使中国走向共同富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