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稳健是什么意思(稳健和稳健中性之间的差异)

紧扣我国经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创新和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根据形势变化预调微调,注重稳定和引导预期,强化政策统筹协调,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这是刚刚公布的、中央银行半年期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所提出的、对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执行的描述。

我们注意到,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松紧适度”,与7月31日中央政治局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的提法还是有些不同。关键点是:中央政治局说“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继续强调“中性”,但央行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这有什么问题吗?

我们说,解读货币政策走向,市场投资者和分析人士一般都会字斟句酌,不是中国,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央行提法稍有差异则会导致“差异性理解”。而实际上,稳健和稳健中性之间显然存在明显差异。记得一年“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时任央行行长周小川告诉记者:“稳健”的含义实际并不明确,从历史上看,在执行所谓“稳健货币政策”的过程中,既有宽松的时候,也有紧缩的时候,还有中性的时候。可见,“稳健”货币政策并未特指宽松、紧缩还是中性,但“稳健中性”则是特指——更倾向中性,也就是说,“稳健”要比“稳健中性”宽泛得多。

 

那为什么央行与中央政治局会出现“不同的提法”?说实话,央行应当给出权威解释,而不是任由市场瞎猜。

​7月31日,当我们看到中央政治局经济工作会议将过去“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提法转变为“稳健”之后,我们的理解是:基于稳中有变的现实,尽管不能搞“大水漫灌”,但中央希望货币政策更加突出“稳健”特征,以更为宽泛的手段使货币政策更容易实现“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或者说,让货币政策操作不必拘泥于“中性”,更多地去体现“因时而变”。但令人不解的是:央行为什么反而要用“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捆绑自己的手脚?当然,完整理解还有个“松紧适度”,但如果中国经济需要宽松货币政策之时,央行是否可以或愿意转舵?我们还是希望央行能给个“正解”。

从最近央行和市场分析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出:目前央行和大多数市场人士一般认为,中国金融流动性并不小,但无论货币市场利率多低,银行系统流动性多大,贷款数量依然难以增长,价格难以降低,而这是货币市场向资本市场的传导出了问题。所以,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这样的认知是否正确?我希望提醒有关方面注意:在一定的条件下,货币市场信息向资本市场传导“失败”是必然的,在此条件下,“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伪命题。那这个条件是什么?金融短期化、货币化、套利化。也就是说,在金融短期化、货币化、套利化非常严重的情况下,货币市场信息根本无法正常传导给资本市场。为什么?因为长期资本过于稀缺,严重供不应求。而短端利率低,只能说明短期资金过剩。这恰恰体现了中国金融市场结构严重扭曲——货币金融过度膨胀,资本金融过度萎缩的事实(货币金融+资本金融=全部金融资源)。

我们举个事实。金融危机期间,如果美联储货币政策传导非常顺畅,那它把联邦基准利率利率降到“零”完全可以解决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的问题,而根本不用大规模量化宽松(QE);如果美联储货币政策传导非常顺畅,那有了“零利率+QE”也就足够了,根本用不着“收短放长的扭曲操作”。

美国M2同比增速(红线)‍

我们不妨看一下上边这张图。2007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美国市场信用急剧收缩,以致M2增幅快速回落;2009年美国开始“零利率+QE”操作,M2增幅快速回升,信用扩张,但2011年之后却出现近10%的增速,这显然过快;怎么办?美联储开始“扭曲操作”,收短放长,迅速扭转了M2过快增长的势头。为什么要看这个过程?因为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只有“零利率+QE”,M2增速确实可以提高,但这样的提高属于“短期的货币金融过度膨胀”过程,根本可信贷市场无关,所以那时候奥巴马大骂“金融没良心”,流动性这么充裕却不给企业贷款。但伯南克不慌不忙,他把基础货币视为“国家资本”,大力度展开“扭曲操作”,收购美国长期债务资产,直接压低长期利率,推动美国金融长期化、资本化,立即扭转的市场状况,M2增速“因长而降”,掉头向下。它意味着短期信用收缩,长期资本膨胀,这是美国金融最大、最重要的关键变化。

不错,美联储没有一味等待传导,更没有容忍传导失败的持续,而是变幻手法,直接干预长期资本数量和价格,从而实现政策目标。一些人认为,美联储“低利率+QE+扭曲操作”的做法是针对金融危机不得以的作为,但我们不这样看,我们认为,美联储操作的既有化解危机的诉求,同时更有刻意针对美国“再工业化”——长远战略诉求的用意,其一系列货币政策操作的改革,特别值得中国央行好好学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