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个人业务增速飙升,整个同城即配业务需求量呈现出极度旺盛的态势。”3月31日,顺丰同城急送(09699.HK)CEO孙海金在顺丰同城2021全年业绩说明会上提出。
前不久,顺丰同城发布的2021年财报是其上市以来的首份业绩报告。财报显示,顺丰同城2021年业绩出现高增长:实现营收81.74亿元,同比增长68.8%;毛利0.95亿元,毛利率达到1.2%,首次实现毛利率转正;净亏损8.99亿元,净亏损率为11.0%,同比收窄4.6%。
疫情下,即配物流市场需求集中爆发。毫不夸张的说,即时配送成为居民宅家后的“刚需”。自3月底上海疫情爆发封城之后,配送骑手被上海居民戏称为“最难约的男人”。
业绩呈现高增长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按照订单量排名,顺丰同城继续保持最大的第三方好配平台地位。毛利率转正、业绩高增长及盈利能力超预期,无疑成为顺丰同城年报的最大亮点。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孙海金给出了五个答案。
首先,全矩阵流量布局。一是顺丰同城基本上已完成与市面上所有的即配流量平台的对接合作;二是逐步覆盖更多商户群体,包括大的连锁品牌以及中小品牌;三是个人生活服务方面做了全覆盖;四是联动生态伙伴,包括物流商、支付服务商和运营服务商等。
其次,全场景模型构建。2021年顺丰同城的场景增速越来越快。比如,非餐配送场景收入同比增至18.7亿元,增幅高达105%,占同城配送总收入37%;下沉市县等市场营收增至16.7亿元,增幅达89%;同时,同城零售、近场电商和近场服务均取得了显著增长,包括在医药行业、服装行业及数码3C商家配送方面的营收增幅均超过165%,而生鲜果蔬、鲜花绿植、蛋糕甜点等商家配送的收入增长逾95%;此外,面向消费者的同城配送收益已连续三年实现超过150%的增幅。“从结果来看,只要我们搭建更多的增长风口,就更有利于提高抗风险能力。”孙海金总结。
第三,网络覆盖持续发力。具体而言,一是对下沉市场的持续渗透;二是完成了近、中、远场的能力布局;三是自有运力快速扩增;四是完成690多个城市的24小时服务覆盖。据了解,今年2月,顺丰同城联合顺丰控股上线“专享急件”服务,打造经济圈和省内跨城流向的高铁“跨城急送”模式。可以预见,跨城急送的快递业务进一步为顺丰同城增加服务场景与潜在的市场规模。
第四,提升科技赋能。顺丰同城自主研发的全场景调度系统被视为公司核心竞争优势之一,无论是专送骑手、快送骑手,还是跑腿骑手,顺丰同城使用的都是该调度系统,这也是全场景模型下的业务之间耦合的最优解,从而能用32%的骑手增长率来支撑69%的业务增长率。
第五,强协同顺丰集团生态。一方面,在“最后一公里”末端配送,顺丰同城与顺丰集团形成稳定的弹性供给,不仅可以帮助顺丰整个生态变得更加灵活与弹性,还可以在向顺丰集团各种场景进行渗透的同时,倒逼其自身深挖更多潜力空间。
也有观点认为,虽然毛利率得以转正,但2021年净亏损8.9亿元,相比2020年亏损7.58亿元有所增加。对此,顺丰同城CFO曾海林在业绩说明会上作出了解释:这部分增加主要因为上市费用和因上市配套增加的成本。另外,虽然亏损金额有所增加,但从净亏损率来说,2021年度11%的净亏损率相比上年的15.6%实际是有所改善的。
“净亏损得以改善,有赖于公司在细化管理、成本管控等方面不断加强力度。”曾海林补充介绍,比如,首先在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方面加快,从2020年的51天调整到2021年的34天;其次,在财务流动比例方面也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从2020年的1.1倍改善到2021年年底的4.4倍,流动比率越高无疑说明资产的流动性越大,短期偿债能力越强;第三,在降低成本方面,顺丰同城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采用多产品渗透打造规模效应,进行订单组合的优化(包括对运力池进行的优化)从而优化服务质量,提高中长距离订单的接单率等等。
看重中长期价值
艾瑞咨询最新研报显示,2021年即时配送服务行业订单规模为279亿单,预计2026年有望达到957.8亿单,2021年至2026年年复合增速为28.0%,整个赛道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此环境下,顺丰同城未来的增长势头和挖潜空间值得期待。孙海金也表示,对于未来公司各方面增长充满信心,并分析了三方面的支撑因素。
首先,从增长逻辑来看:一是整个即时配送赛道的高速发展,尤其是非餐品类的即配服务场景越来越丰富;二是流量分散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由此顺丰同城认为,公司未来的增长点基本围绕三大核心:自有流量开发,与优秀股东的协同带来巨大的空间,还有一些新兴渠道、新兴玩家的履约策略与顺丰同城的配送模式非常适配。
其次,从营业逻辑来看:一是2021年在整个行业普遍亏损加大的情况下,顺丰同城无论是毛利润还是净利润都得到了快速提升。由此可见相比快递完全的成本导向,即时配送的享受导向具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二是即时配送采用动态定价模式的,在定价上更灵活;三是在成本上,顺丰同城无论是在科技调度能力,还是骑手管理方面都找到了成本下降方法;四是在管理费用或者其他费用上,顺丰同城有比较大的规模效应和边际效应,作为平台型企业其实没有过多的资本开支或现金持续投入的需求。因此,这种模式远比纯线下企业具备更高的管理边际效应、科技边际效应。所以,顺丰同城在盈利能力上具有先天优势。
第三,从市值逻辑上看:虽然上市以来,顺丰同城的表现并未完全达到公司预期,但从整体盈利状态来看,能够保持比较好的增速,同时赛道的战略价值也越来越明显。
无疑,顺丰同城上市以来赶上熊市,从上市首日破发报收14.94港元,一路跌到如今的5.9港元(5月12日中午),市值相应一路下滑。但是,顺丰同城从上市伊始就强调长期价值。业界也不可否认,从中长期来看顺丰同城大有可为。
疫情下彰显经营韧性
近年来,新冠疫情多点反复,打乱了整个物流行业的正常运行。此时,即时配送行业虽然看似成为疫区居民的“刚需”,但全场景服务模式的顺丰同城在整体收入方面也势必面临一定程度的压力。
“由于部分行业,尤其是餐饮行业受疫情影响比较明显,所以我们也面临着一定的压力,毕竟餐饮方面我们原有业务量也不小。”孙海金坦言,好在同期其他业务收益出现明显增速,使其收入压力相对较小。比如,个人业务在特殊时期表现出溢价较高,还有商超品类业务量也出现增速。
“我们完成了32%的骑手增长来支撑接近70%的业务增长,取得了效率、经济和体验多方面的平衡。”孙海金介绍,顺丰同城是即配行业里面唯一一个全场景调度的企业。财报显示,顺丰同城活跃骑手数量从2020年的45.94万人增加至2021年的60.6万人。得益于顺丰同城整个组织化运力的推进成果,他们的骑手并不是纯粹的众包撮合模式。因此,疫情期间在运力紧张的情况下,顺丰同城的骑手不会因为哪个平台出钱多就跟着跑了。换句话说,底盘运力更加稳定。
总而言之,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下,顺丰同城依然彰显出强大的经营韧性。“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加大降本力度,保持利润的正向稳健发展。”孙海金透露,目前顺丰同城已经对此采取行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