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社会保障金是什么意思(如何优化山西省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障支出的现状分析

社会保障支出是指政府的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是以财政兜底的社会再分配,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再分配的公平。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口径已经发生了三次改变。直到二〇〇七年我国实施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一般地方统计年鉴或者统计报表中的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在统计数据上表示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一)社会保障支出的规模

一九九九年山西省社会保障支出规模为15.3亿,到了二〇一九年支出规模增长到了711.3亿,增长了46.4倍。除2017年以外,每年社会保障支出规模都在扩大。其中二〇〇七年增幅尤为明显,主要原因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

山西省社会保障支出增幅较大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山西省国民收入增长,财政收入也随之提高,从而有更多资金投入到社会保障支出中;另一方面,由于山西省经济持续发展,收入水平提高,人民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因此政府更加注重对民生方面的投入,尽可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社会保障支出水平

总体来看,山西省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其中在二〇〇七年,由于社会保障支出统计口径发生变化,这一比重出现大幅增长。

另外,除二〇〇三年和二〇〇四年,山西省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略高,在一九九九年到二〇〇六年的其他年份山西省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在这一阶段山西省对社会保障和民生方面重视不够,社会保障投入力度小;

 

二〇〇七年—二〇一九年,山西省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可以看出,山西省更加重视国民生存和发展以及更加重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因此不断提高政府财政支出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

(三)社会保障支出的城乡差异

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主要是指包括但不限于报销医疗费、养老金或离退休金、政策性生活补贴等等在内是社会保障项目,这些项目都是政府发放的社会保障金,所以居民转移性收入可以反映不同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

农村地区的转移性收入低于城镇居民,说明了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有较大改善空间。从城镇和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增长率来看,总体来说,农村居民获得转移性收入不仅逐年增加,增长率也高于城镇居民,只有极个别年份除外,这表明山西省不断重视提高农村地区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并缩小了二者之间在转移支付上的相对差距,但是城镇和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差异仍然存在。

 

因此,山西省要更加重视农村地区居民的社会保障,通过实施合理的社会保障政策,更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一)城乡居民收入比与全国对比分析

全国城乡收入比从二〇〇二年起到二〇一二年一直大于3,收入差距处于较高水平,二〇一二年之后在2.5到3之间波动下降。与全国对比分析,从一九九九年到二〇一二年山西省城乡收入比一直明显小于全国收入比水平,说明在这一阶段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较小。

 

从二〇一三年到二〇一八年山西省收入比和全国收入比曲线接近于重合,没有较大差别。另外二者在二〇〇九年同时达到峰值,其中山西省收入比为2.97,全国收入比为3.33,此后均呈下降趋势。二〇一八和二〇一九年山西省收入比与全国对比维持在较低水平,联系到山西省社会保障支出水平高于全国水平,这也间接表明了社会保障支出可以调节城乡收入差距。

三、政策建议

社会保障支出在调节收入差距和促进社会公平方面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山西省一直在致力于提高社会保障支出规模,并且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然而研究发现,山西省社会保障制度在调节城乡收入分配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和改进的空间。

提出了应对的政策和建议,以便充分发挥山西省社会保障支出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优化山西省社会保障制度,为缩小山西省城乡差距提供借鉴和帮助。

(一)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功能

山西省要继续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规模,提高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充分发挥社会保障支出调节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促进城乡统筹,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步伐。

 

加大社会保障支出规模,就要让财政支出向民生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倾斜。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社会保障等支出要体现在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继续扩大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做:一是要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城乡养老保险补助标准,特别是要提高农民的补贴标准。

提高退休人员养老标准,鼓励社会层面发展养老产业,适当提高补贴力度和政策优惠。三是要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补贴标准,提高社会保障的力度和水平,保障城乡居民最低生活质量,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四是要尽可能降低城乡基本医疗救助起步线。

 

降低基本医疗救助起步线,加大对城乡居民医疗资助和补贴,加强民生财政兜底,使老百姓不怕生病,积极治病,提高我省城乡居民健康水平。

(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农村居民民生问题

完善山西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众所周知,要想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离不开资金支持,而社会保障资金不足是制约山西省农村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重要因素。

由此可以在保证财政支出水平不变的基础上,提高社会保障基金中集体经济的出资比例,这部分资金全部投入到农村社会保障支出中,解决农村居民民生问题,尽可能减少村民后顾之忧。

 

第二,提高商业保险网点覆盖率。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商业保险在山西省农村的覆盖网点并不多,为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商业保险是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

因此,要降低商业保险在农村的准入门槛,进行财政补贴,在农村大力推广商业保险业务并着手建设商业保险示范乡镇,引导保险业在农村开展业务,提高农村保障服务水平。以广大农村群众的利益作为起点,切实维护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快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的均衡化,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促进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首先城市的社会保障资金很大一部分有政府来负担并由政府负责资金的调配和使用,但是农村地区社会保障资金大多由农村居民个人来保障,山西省也是如此。

 

另外城市和农村地区在最低生活保障、公共卫生、养老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大大低于城镇地区,而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因为政府社会保障政策的城市偏向性。

即便社会保障政策具有城市偏向性,山西省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那么加快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加快缩小城乡居民享受到的来自社会保障措施的差距,将更加有利于平衡城乡收入差距。

为此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第一、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明显低于城镇水平,不管是在覆盖面方面还是在最低生活保障额度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因此,要加快建立城乡统筹的最低生活保障。为实现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就要提高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尽量与城镇地区处于同一标准。

 

第二,加快山西省经济转型,促进乡村振兴。社保基金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居民获取的社会保障资金收入一般情况下与缴纳的社会保障金水平相适应,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乡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乡村振兴,促进乡村企业的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进而提高社保基金缴纳水平,缩小与城镇的差距,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第三,要转变城市偏向性的思想观念。要把农村地区社保体系建设纳入到和城镇地区一体化的建设中去,在政策实施方面适当向农村倾斜,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赶上城镇发展的步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扫清障碍。

第四,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支持力度。政府的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要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逐渐缩小城乡在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方面的差距,进而缩小城乡收入水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