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避免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都解释成是由人口变动造成的“人口决定论”,也要避免完全脱离人口来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虚无主义”。
7月21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有关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于学军在会上表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是为了进一步适应人口发展新形势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他指出,关于现阶段实行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主要考量,一方面是为了平缓生育水平下降的趋势,积极应对生育水平持续走低带来的风险,推动实现适度的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结构,应对人口老龄化。另一方面,是为了继续巩固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我国的人口发展目标,也是我们的长期愿景。遵循人口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甚至更长周期的时间轴上,在因果相望的逻辑链条下,去考察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我们才有可能把握人口均衡的真实面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变动相互适应,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的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同时,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显然,达到并长期保持适度生育率水平是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
那么,我国的适度生育率水平到底是多少呢?
2006年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全国总和生育率在未来30年应保持在1.8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016年颁布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明确指出,2020年、2030年我国的适度生育率水平为1.8左右。理论上,实现静止人口的生育率水平是长期保持更替水平2.1上下,结合人口发展内在规律和我国的实际,满足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适度生育率水平,下限保持在1.8左右和上限维持在更替水平2.1左右为宜。
如果我国的生育率能够达到1.8~2.1的适度生育水平并且长期保持下去(当然,如何实现适度生育率水平是另一个问题,即优化生育政策及相关配套政策),在消除以往的人口波动的惯性之后,中国人口终究会走向一个均衡的发展状态,其规律性基本面貌表现为:
人口负增长是长期结果。2020年,我国人口14.1亿人,总和生育率水平为1.3(相当于每个妇女平均生育孩子数),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预计将在2025年之前达到人口峰值14.3亿人左右,然后转为人口负增长。事实上,我国生育率在1991年就达到更替水平2.09,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到更替水平之上,已经孕育了30年的人口负增长能量,即便是生育率能够回升至适度水平,依然低于更替水平,人口会继续保持恒减状态。如果按照长期维持率水平1.8计算,2100年我国总人口减至11亿人左右,2200年为7亿人左右,2300年为5亿人左右;而如果生育率很快升至2.08的更替水平并维持下去,2100年之后,我国总人口将保持在14亿~15亿人的静止状态。当然,生育率越高,维持的时间越长,总人口就减少得越慢。
人口老龄化是常态现象。人口负增长与人口老龄化相伴相生是人口规律使然。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为1.9亿人,老龄化水平为13.5%。若长期保持1.8生育率水平,实现长期均衡的人口年龄结构将稳定在0~14岁少儿人口、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分别为15%、55%、30%。生育率越低,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越高,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得越快。
人口素质改善是必然结果。2020年我国受过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等高等教育的人口累计已达2.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20~29岁的年轻人口中已有1/3以上接受过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4.4%,步入了普通高等教育普及阶段。在科教兴国和教育质量提升的双重战略之下,未来的人口受教育状况持续改善是必然的预期结果。同时,伴随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人口的健康状况和寿命都会继续改善。
人口城镇化是基本趋势。中国社会正在从“乡村社会”快步走向“城市社会”。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为63.9%,按照人口发展规划目标,2030年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2050年升至75~80%。在城镇化快速挺进的过程中,尽管全国人口即将开始负增长,但是城镇人口还将持续扩大,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城镇人口还将净增加1.0亿~1.5亿人,农村人口将净减少2.5亿~3.0亿人,这种趋势伴随未来城镇化水平继续提升的过程还将延续。
人口是规模、质量、结构、分布的集合体,各要素之间密切互动、相互作用,在长期适度生育率水平持续作用下人口规模的负增长,必然带来年龄结构、人口素质、区域分布的联动改变。这些变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结果。
反过来,人口发展也会反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人口长期均衡时代的人口特征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关键还要看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其他要素相匹配和相协调的程度。分析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既要避免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都解释成是由人口变动造成的“人口决定论”,也要避免完全脱离人口来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虚无主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