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作为一种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在生产过程内运动,而且也在流通过程内运动,要深刻认识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还必须考察资本的流通。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流通过程中,首先详尽地分析了个别资本的运动,即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过程,揭示了资本循环周转规律。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使生产资本得以增殖,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通过商品买卖实现商品的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
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
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存在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
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的转化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与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表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它的三种职能形式循环,即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的统一。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就叫作资本的周转。如果每次资本周转带来的剩余价值一定,则资本周转越快,在一定时期内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许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就要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作用的发挥,必然受到经济制度因素的制约。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该规律的存在对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有重要影响。资本在运动过程中,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即在时间上的继起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本无止境的价值增殖运动。然而,这个条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并不总是能够具备的。由于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存在,特别是基本矛盾的存在,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和波动使得资本连续和高速运动的条件经常遭到破坏。
在对个别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规律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也进行了深入分析,阐明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规律性,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所包含的对抗性矛盾。
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地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为了深刻阐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进而揭示再生产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将社会总产品在物质上划分为两大部类,在价值上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所谓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叫社会总价值,划分为包括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以及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对间里创造的价值(m)。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可以区分为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
相应地,社会生产可以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识)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n)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否则社会再生产就会停顿,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威胁。所以,使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以使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得到替换,在价值上实现补偿,客观上就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既要保证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更要保证扩大再生产的实现。生产资料的生产既要满足两大部类对所耗费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也要保证两大部类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求。消费资料的生产则既要满足两大部类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也要满足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求。上述比例不只是总量上的比例,还是结构上的比例。只有两大部类的生产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保持一定的比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才能正常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当长时期内,由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所决定,两大部类的生产都是在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自发进行的,具有严重的盲目性,这就导致了两大部类生产在规模上和结构上经常处于失衡状态。这种失衡和脱节经常表现为生产过剩,以至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难以顺利进行,最严重的就是引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以强制的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的途径,这种解决方式虽然最终也能够使社会再生产由失衡慢慢转变为平衡,却是以社会经济生活的严重混乱甚至瘫痪以及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极大浪费为代价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