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产生、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内部控制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古罗马时代。从20世纪40年代,国外开始了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对其概念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我国的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
医院实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虽然医院面临的风险不如企业这么大,但医院的财务困境和财务风险还是普遍存在的。内部的控制作为医院管理系统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能够促进医院合理规范地分配和使用优势资源,是医院管理的重要手段。
面对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医院为提升竞争力,提升医院运行效率和经济管理水平,防止出现无效率的运营活动,保证资产安全,医院必须加强内部控制。
具体来说,医院实行内部控制具有以下意义:
1. 有利于医院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行为,维护医院资产的安全、完整。
2.有利于医院监控其提供的每一项服务的各个环节,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约机制。
3.有利于医院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4.有利于医院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提升医院管理水平提供可靠的资料。
医院内部控制的目标
对医院来说,内部控制的目标归根结底是实现医院的办医目标和达到管理目的。结合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的目标界定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法律的遵循性;
结合基本规范将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归纳为企业战略、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完整、资产的安全完整、遵循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等。
同时结合医院是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等医院的特殊属性,医院的内部控制目标应有以下四个方面:
1.办医效果和效率
实行内部控制之后,医院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都应有所提升,能及时发展和改进工作中的问题,使医院更加高效的运转,为冰热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2.资产的安全、完整
实行内部控制之后,货币资金、药品库存、物资采购等都必须保证其完整性、准确性,降低财务风险,防治舞弊现象发生,确保医院资产的安全、完整。
3.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
医院整个财务系统的信息质量得到提升,能够有效记录医院的日常经济业务,保证财务系统提供的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重要性和及时性。
4.遵循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实行内部控制之后,医院将更好地实施依法治院,保证医院的各项工作都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要求。
医院内部控制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
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框架应包括医院的所有业务和全体员工,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应纳入内部控制制度之中,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监管。
重要性原则
必须包含重要工作和关键环节,特别是高风险的工作和事关医院大局的工作,都要制定严格的控制制度。
制衡性原则
需要充分考虑组织机构、人员设置、权责分离等方面能否实现相互制衡,在设立部门、岗位应体现不相容原则,防治舞弊现象发生。
适应性原则
结合医院的实际,与医院的规模、文化、发展状况等情况相适应,使内部控制制度与其他医院管理制度进行有机融合,做到相互关联,相互支撑。
成本效益原则
需要考虑实施具体控制活动需要耗费的成本和获得的收益,做到收益大于成本。对成本较高收益较小的内部控制,就简化调整。
公益性原则
医院肩负着救死扶伤、保障人民健康的使命,面对身患疾病的病人,医院特别是公立医院一定要强调公益性,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通过对医院业务的内部控制,使病人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