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安全是指一国经济的安全和重大利益不受侵害或威胁的状态,包括经济主权安全、资源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科技安全、产业与贸易安全等。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的基础。维护我国经济安全,归根到底是要化解风险,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提供战略支撑。
稳步发展实体经济,确保经济基础牢固
要巩固实体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实体经济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是一国经济健康发展的立身之本,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抓手。工业革命以来,每个历史时期的大国、强国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依靠强大的实体经济作为支撑。我国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民生、国防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实体经济这个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现了经济持续高中速增长的发展奇迹,以工业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受到传统红利下降、原材料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加剧等因素冲击,面临经济结构脱实向虚压力,产业空心化风险加剧。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国战略,通过产业升级化解产业空心化风险,确保实体经济这个根本不动摇。
健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有效应对各类挑战
随着人类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体系日益庞大,金融工具更加复杂多样。经济安全风险具有联动的特点,一旦爆发,传播速度快、负面影响大,容易产生连锁反应。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发端于美国房地产次级信用贷款出现的违约风险,由于现代金融衍生产品将保险公司、投资银行、房地产公司卷入其中,并通过金融体系迅速向全球蔓延,很快就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当前,我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经济安全风险点多面广。由于我国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尚不健全,亟待补齐短板、堵上漏洞、增强能力。应重点构建经济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完善风险指标收集,对经济运行过程实施动态监控。一旦出现风险苗头,就快速形成动态预警分析结果,为宏观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
坚持开放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挑战,我们应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内外需市场已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既不是关起门来谋发展,也不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新发展格局是通过发挥内需市场优势,吸引全球优质资源要素,让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产生联动效应,提升我国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有效应对外部经济冲击。
调结构转动能,形成经济增长新红利
一方面,要把经济发展重心转向国内市场,充分发挥我国市场优势,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内循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加快培育现代化内需体系。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找经济增长新红利。继续完善三孩生育政策和“双减”政策,提高生育率,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充分发掘银发经济潜力,开发适合老龄化人口的技术、产品,培育智慧养老等新业态,激发老龄人口消费需求。同时,要从国家、企业、人才、制度等各个方面协同用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创新体制,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通讯等高技术领域打造核心竞争优势。
防范重点领域风险,守住经济安全底线
要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着力提升粮食、能源、金融领域安全发展能力。在粮食安全方面,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稳步增加粮食产量,进一步提升粮食储备调控能力,加强种子库建设,确保种源安全。在能源安全方面,要增强能源持续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能力,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绿色低碳能源,有效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金融安全方面,要不断推动形成现代金融体系,让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坚决稳定房地产市场,不断完善金融市场监管机制。实施审慎货币财政政策,加强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监管力度,逐步降低地方政府债务杠杆率。规范中小金融机构、企业信用贷款业务,严惩逃废债行为。
加强国际合作,掌握经济安全国际主动权
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坚决反制其他国家对我国实施的贸易制裁和科技制裁。继续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例。继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实现互惠双赢。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不断增强人民币国际影响力。保持汇率稳定,不断优化外汇储备结构。充分发挥亚投行、APEC等国际组织平台作用,继续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进程,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