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供给侧是什么意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什么)

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创新

在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推出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措施,就是为了保持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然而,诸多客观因素使传统发展动能下降,创新成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动力,只有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提供原动力和主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着眼于要素的优化配置与素质提升,体制机制创新与科学技术进步,来发展新主体、培育新动力、塑造新优势,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对供给侧而言,其面临的困难就是创新不足。

到底是“需求创造供给”,还是“供给创造需求”?这个问题,已经在经济学界争论了数十年了。不同的回答代表着不同的经济增长逻辑,代表着不同的政策取向。人类的需求当然是经济增长动力(内在动力),但这个动力要转化为经济增长还需要供给这个发动机(实现手段)。实现经济发展,最根本在于改进供给手段。

 

供给侧也就是生产侧,总供给可用生产函数来表示,产量由生产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共同决定。其中,要素投入是指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量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取决于生产要素质的提升,包括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生产组织方式改善等。各国经验都表明,要素投入在经济体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前,比较容易表现出它的支撑力和对发展的贡献,但其后却要转向衰减。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需求侧刺激乏力,供给侧低效供给过剩,明显地表现出有效供给不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否定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而是要通过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和利用来提高供给能力,更好地回应与引导需求,从而推动经济长期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就是一项生产力的变革,是重大的创新实践,是塑造我国经济生产力的动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发动机”,无论是制度变革,还是结构优化,抑或是要素升级,其核心都是创新。要增加关键技术供给,提高基础性技术专利数量,加强产业拐点的研判,尽早部署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研发,有针对性地组织科研力量集中攻关、重点突破,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真正让科技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破除束缚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的重大制度障碍。我们需更注重以中长期的高质量制度供给统领全局的创新模式,在优化供给侧环境机制中,强调以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开放的市场空间来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创造的潜能,构建、塑造和强化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要实现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时间紧迫,任重道远。尤其是目前进入经济新常态时期,我国创新体制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我国要真正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需要对整个系统结构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深层次体现在创新结构的调整,包括创新投入结构调整、创新资源配置结构调整、创新能力结构调整、创新区域结构调整以及创新政策结构调整,通过制度创新来化解结构性问题。

创新提高尚未真正有效地促进高质量经济增长

一般意义上讲,创新型国家应具备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二是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四是创新产品多,目前世界上公认的20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9%。但就本质而言,科技进步贡献率、研发投入等指标并不能完全代表创新型国家的本质特征。创新型国家的本质特征是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衡量一个创新型国家,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尺度就是创新绩效或者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水平的高低,也就是创新成果能否很好地被商业化,顺利地进入生产力系统,并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水平。创新效率不仅体现在创新的投入,还要体现在创新的产出,即经济效率方面。经济效率是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的综合反映。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概念模型如图所示。

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概念模型

虽然我国创新能力正稳步增强,但总体上看,经济发展仍然主要依靠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等要素驱动,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真正的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到的作用较小,且难以弥补传统动力弱化形成的缺口。以经济学界一般通用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来衡量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起到的作用,我国过去30年TFP的增长很少超过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不到20%,特别是近年来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呈下降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测算认为,1978—2009年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8.30%。其中,1978—1981年为32.32%,1982—1986年为38.4%,1987—1990年为-41.29%,1991—1999年为48.27%,2000—2009年为13.11%。

我们根据科技部《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4)》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数”进一步分析。该指数是衡量科技竞争实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效率的综合性指标。进一步观察“2005—2014年我国创新指数与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数”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伴随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科技进步的作用日趋明显,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由于“科技进步”是一个开发、转化、储备的过程,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通过分阶段观察“我国创新指数与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数”的变化,显示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数的增长速度明显滞后于国家创新指数的增长速度。国家强劲的创新投入、创新环境建设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现实经济价值,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仍然存在,企业创新动力和转化能力的不足是其中的最大瓶颈,尤其是民营企业创新投入不足,也得不到政府创新资源的公平配置,创新动力无法得到充分的释放,并未直接转化为有效的经济增长。而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当前,美国依旧是全球最大的科技投入与成果转化经济体,中国科技研发投入规模虽位居世界第2位,但研发投入强度不高,创新国际竞争力与创新绩效水平不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