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什么是银行坏账率(银行业的坏账比率和贷款效率)

银行不良贷款多了,变成坏账是风险。银行坏账率太高,更会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甚至通过市场叠加传导,演化为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

据报道,1月11日,银保监会举行近期重点监管工作通报会。据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银行业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2.6%,其中,前11月新增贷款占社融增量达83.4%。此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89%,较2017年上升0.15个百分点。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不足2%,也是商业银行的安全红线。对此数据,不同机构和分析者有不同看法,有些机构和分析认为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远高于此。不过,众说纷纭虽然折射了相关数据存在着透明性不足的问题,但银行业维持相对的市场稳定,而且没有出现市场预警,也验证了中国银行全体系稳健、抗风险较强的事实。

市场适应了这种怀疑,而且波澜不惊,恰恰说明来自市场的正回馈。众所周知,金融市场向来敏感且有着条件反射基因,不起眼的传谣和警训都会引发全球市场的动荡不安。中国银行体系整体稳健,其实有赖于较低的贷款不良率,确保了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风险可控。

2018年,银行业有两大任务:一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二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就前者而言,无论是在机构改革方面完善金融治理体系和强化金融监管,还是股市和楼市两个虚拟经济领域的资金流向控制,以及政府隐形债务和僵尸企业占用的贷款,国家都出台了针对性的治理举措。

即使是风险较低的个人房贷,在各城各地严调控之下,银行贷款也趋紧趋严。至于各种可能推升楼市泡沫的创新贷款模式,如首付贷等也被严格叫停。总而言之,2018年银行坏账率维持在2%以内,凸显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治理成果。

内外形势发生了变化,中国市场面临严峻挑战,中国经济也迎来下行压力。与此而来的是,股市、汇市的波动以及消费动能的减弱。在此形势下,财政和货币政策要适当调整,减税和针对性的投资,以及确保市场拥有足够流动性成为当务之急。银行面临着要给中小微、三农企业加速输血的任务,尤其要从根本上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和融资贵的沉疴痼疾。因此,去年银行业对实体经济贷款力度加大。银保监会数据显示,去年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贷款增速为12.6%,全年15.7万亿元的新增贷款规模,在过去多年中也是最高的。此外,2018年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比贷款平均增速要高6~7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也明显下降,去年10月、11月银行业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在7%左右,其中,大行利率下降幅度更大,五大国有银行和邮储银行在四季度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与一季度相比下降了1.1个百分点。

去年前期主要是防风险,中后期才是稳经济,政策交汇期导致去年贷款增速并不高—虽然全年新增贷款15.7万亿元,但是贷款增速只有12.6%。就贷款结构而言,主要是居民部门和票据融资占比较多,企业中长期贷款下降明显。这也意味着,经营投资类市场主体资金需求较弱,也验证了市场基本面下行趋势。

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今年的货币政策已经定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1月4日晚,央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其中,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别下调0.5个百分点,去年3次定向降准,今年初始就全面降准,释放流动性8000亿元,凸显货币政策朝着宽松趋势调整。加之面向小微企业的精准降税减负2000亿元,年内货币和财政会齐齐发力,应对市场变局,确保稳增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