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金融资本是什么意思(美元资本如何塑造后冷战)

天下苦美元霸权久矣——这种意识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很明显。为了破局,刚刚割了苏东体系韭菜的欧盟通过统一货币整合了内部力量,推出欧元,对美元霸权形成挑战。然而,欧元的问世,却在伊拉克、科索沃、利比亚等欧美以外的地区引发了战火。

一直被西方津津乐道的所谓有共同价值观、相同制度的欧美同盟,为何会因欧元的问世而明争暗斗?欧美对抗的战场,又为何选在了欧美以外的地区?对此,著名学者温铁军教授指出,金融资本是靠流动性,而不是靠做实体产业来获利,因此它排斥别人也这样干,唯我独尊,必然走向金融法西斯主义,导致军事冲突。

重新梳理教科书未能解释的历史事件,寻找现象背后的真实逻辑——欢迎品读温铁军教授演讲。

本文内容是根据温铁军教授《金融资本时代的冷战演变十讲(从老冷战到新冷战)》系列课程第六讲第二节的内容整理,未经温老师本人审阅。与您分享,邀您共同思考。


 


 

从GATT到WTO:美国的金融资本霸权形成,通过美元主导世界全球化进程

苏东解体后,欧洲地缘政治板块很快发生结构性重组,割了苏东韭菜的欧共体发展为欧盟,与此同时,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在亚洲,东盟形成。而GATT发展为WTO,带来了一个重大变化:粮食和金融的自由贸易——美国藉此得以主导全球贸易。

上一节课讲到:苏联东欧解体前后,其天量的资源性资产是实体资产,因为没有货币化,不进入货币经济,导致这些国家GDP增速非常慢。相对于此,进入金融资本主导经济的西方国家GDP增速很快。实体产业从开矿一直到产出最终产品,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金融资本那样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交易,因此苏东体系就显得少、慢、差、费。于是,西方国家靠着货币化割了苏东体系韭菜,获得了巨额的收益。

苏东解体之后,欧洲地缘板块发生结构性重组,给欧洲的崛起带来了机会。1993—1994年,欧共体(European Community)转化成欧盟(EU)后,很快提出形成欧洲的统一货币——欧元。1994年,美国和加拿大、墨西哥建立了由美国主导的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美国占有金融资本的高端,加拿大拥有丰富的资源,墨西哥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同一时期,在亚洲,东盟(ASEAN)开始崛起。

值得注意的是,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对高技术解禁,到1994年,美国进入了所谓新经济拉动的高增长阶段——其背景是:当年为了对付苏东体制,美国把大量的国防开支投入军事研发,发展计算机技术,而为了实现美国对全球几百个军事基地的统一指挥,又建立起网络系统。苏东解体,美国将军事科技成果转为民用,才有所谓高技术(High Tech)这个概念。高技术引领的经济叫做新经济。

后冷战时期,资本崛起发展成不同板块,带动关税贸易总协定(GATT)发展成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二战之后形成的关贸总协定管的是商品的自由流动和市场化,农业和金融这两大体系不在其中。

因为农业是在不同的气候带、不同地理条件下形成的长期生产过程,和人的生存、安全有关,因此农业长期被认为不应该属于自由贸易体系,而是属于各国的粮食安全战略。同理,金融属于国家主权向货币体系赋权所派生的货币信用,和国家政治主权高度相关,关税主要是对实体商品,因此金融也不能纳入关贸总协定。

苏东解体后,世界形成单极格局,美国一超独霸,它放弃了GATT,将这一国际组织改为WTO。这也跟上世纪70年代美国通过放弃美元跟黄金的兑换率,改为把美元直接锚定在粮食和石油上相关。当时石油贸易已经被美国完全控制,美国的粮食占世界商品粮的40%。石油、粮食进入WTO,就意味着美国可以通过美元来主导全球化进程,形成了美国金融资本霸权。

 

欧洲不顾美国反对发行欧元——金融资本全球竞争中欧元成为美元的对手

苏东解体后,东欧诸国纳入欧盟,欧盟区内贸易大于区外贸易,于是1999年欧盟不顾美国反对发行欧元,并且在全世界游说其他国家使用欧元结算。伊拉克决定使用欧元结算石油贸易,这是萨达姆惹怒美国的根本原因。利比亚的卡扎菲拒绝美元和欧元,结果被美欧联手推翻,其石油资源也被瓜分。

1999年1月1日,欧元作为欧盟的统一货币正式启动。整个欧洲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再加上刚刚吃进苏联东欧的资源,于是欧洲的市场突然扩大,欧洲的区内贸易大于区外贸易。欧盟内部使用区内统一货币——欧元,欧元产生的铸币税归欧洲自己。欧元主要服务于区内贸易,使用效率大大高于已经虚拟化的美元,这导致欧元一问世,它的币值就比美元高。而且欧洲还派出了大批说客到各个有贸易盈余的国家游说,寻求以欧元作为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

就在这个阶段,有人开始讨论亚元。上世纪90年代,整个东亚纳入全球贸易体系之后,储备了大量的美元。例如中国被迫引入低端产业后,因为中国劳动力丰富、价格低,竞争力强,中国的外汇开始增加。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有了 1398.9 亿美元的外汇盈余。东北亚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都储备了大量美元。于是很多人形成了一种正常的思考:我们亚洲能不能形成统一货币——亚元?

那么实际上一超独霸、以推动金融资本全球化来实现全球获利的美元资本体系有没有被欧元和(设想中的)亚元打破呢?

事实上,不仅亚元没有问世,就在欧元问世后,战争也随之发生了。1999年,伊拉克宣布使用欧元结算,当时它有400多亿美元的石油贸易盈余,改用欧元结算,意味着世界货币市场上,每年买进几百亿欧元,抛售几百亿美元。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势必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于是,美国借口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人权问题,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实际上,当时美国国务卿在联合国大会上动员别国跟美国一起入侵伊拉克时,就连其欧洲的战略盟友都不愿意加入,因为大家都心知肚明:美国攻打伊拉克,其实打的是欧元。可见,在金融资本霸权之下,并不会因为大家属于同一制度体系或者政治取向相同,战争就不发生。

为什么金融资本霸权会导致军事冲突?因为金融资本是靠流动性,而不是靠实体产业来获利的,因此它排斥别人也这样干。当年利比亚总统卡扎菲不仅拒绝美元,连欧元也拒绝,要求用黄金结算石油贸易。结果,每年有几百亿美元石油贸易盈余的利比亚卡扎菲政权,被美国、欧洲联手推翻。现在,伊拉克、利比亚的石油资源,几乎都被西方跨国资本瓜分了。

 

美元集团和欧元集团的斗争——地域性冲突不断爆发的重要内因

金融资本必须有自己的话语权,支撑其制度权,而制度决定了金融资本的获利方式。巴尔干地区的科索沃战争,背后也是美欧金融资本竞争。当时欧元占到世界结算货币的将近30%,美国用战争的巨额开支,逼迫欧洲国家财政赤字上升,突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3%赤字率限制,动摇欧元的制度基础。而战争使难民涌入欧洲,导致欧洲各国国内矛盾加剧。

进入21世纪,美国、欧洲两大金融资本集团的斗争越来越明朗化。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就直言不讳地说:欧盟是我的敌人,欧元根本就不应该问世。在此之前,那些政治家都有语言约束,只有特朗普这样的商人当了总统,他才把商业利益如此直白地表达出来。因此我们感谢特朗普的诚实。

谁是美元的敌人?在金融资本阶段,能够跟美元作为金融资本竞争对手的就是欧元。欧元问世以来,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就已经占世界结算货币接近30%的份额。当进入到金融资本竞争的层次,一个国家得有足够的战略储备、足够的思想储备,才能应对得了金融资本阶段不同于产业资本阶段的新竞争格局。金融资本的话语权支撑的是制度权,而制度权决定了金融资本的获利方式。

我们整体来看欧元崛起引发的世界冲突,会发现,欧元问世以来,不仅想用欧元结算的贸易盈余国家命运悲惨,还发生了直接威胁欧元地位的巴尔干地区的战争(科索沃战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当时巴尔干这个火药桶是被美元这个最大的金融资本集团通过某种手段给点燃的。

为什么欧元问世一定会引起战争?因为欧元的法理基础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该条约规定,所有参与欧元体系的国家,财政赤字不得超过3%,如果超过了,欧元发行的合法性基础就不复存在。怎样才能提升赤字?只能靠战争。北约在欧洲有强大的驻军,打一个小小的南联盟绰绰有余。科索沃战争期间,北约司令部的指挥权属于美国,美国一定要把军力从本土调来打仗,这种打法导致北约军费开支史无前例地提升,而军费需要由所有参与北约的盟国来负担。于是,这些欧洲国家财政赤字因战争而大量上升。比如北约盟国中的欧洲主力德国,因为科索沃战争,财政赤字陡然突破5%。这样欧盟原来建立欧元的合法性基础就被破坏了。

科索沃战争后,沿地中海的一些国家发生颜色革命,大量难民纷纷涌入欧洲,整个欧洲承载难民的代价同样是财政赤字不断提高,于是欧元地位越来越不稳。

美国的美元集团和欧盟的欧元集团这两大金融资本集团的斗争,至今仍然是地域性冲突不断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金融资本并不是一个静悄悄、闷声发大财的资本;事实上,金融资本具有极强的排斥性,带有内生的法西斯性。金融资本霸权的全球化,是通过残酷的战争来维持的。

 

历史烟云

颜色革命

颜色革命(Color Revolution),起初是指在前苏联范围内,旨在推翻苏联并在苏联解体后建立的由前苏联权力人物领导的政权建立摆脱传统俄罗斯影响、基于西方价值观、更加亲西方政权的“革命”。后来扩展到更大范围,泛指美欧国家支持推翻某国传统政权,以西方价值观为旗帜建立亲美欧政权的“政权更迭”,如中东和北非地区的政治动荡,即阿拉伯之春等。在当代世界政治中,“颜色革命”因其性质恶劣和危害极大而变得臭名昭著,引起许多国家的高度警惕与防范。

纵观历史,人们不难发现,颜色革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会上演不同的版本。从发生“颜色革命”的情况看,反对派都得到了美国、欧盟的大力支持。美欧国家不仅给这些国家的反对派提供“道义”上的支持,而且还给予资金援助和人员培训。

美欧国家之所以热衷搞“颜色革命”,并不是为了帮助这些国家发展经济、增强国力,而是出于自身地缘政治利益的需要,说白了,就是要扶植亲西方的力量,挤压俄罗斯的影响。西方在独联体国家所支持的政治力量均极力主张疏远俄罗斯,与西方结盟。

“颜色革命”纯属西方制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为达到其政治与战略目的,热衷于在世界各地策动“颜色革命”,大搞政权更迭,以打压战略对手、扶植亲美势力上台、收割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

 

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世贸组织(WTO),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其前身是1947年签订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运作。1996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世贸组织为解决全球贸易争端创造了新的机制和程序,包括设置争端解决机制及其上诉机构,确立具有国际法强制执行效力的裁决机制,因此被称为带“牙齿”的国际组织。目前有164个成员。

于2001年启动的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是世贸组织成立以来第一轮多边贸易谈判,涉及农业、非农、服务、贸易与发展、贸易规则、贸易与环境、知识产权、争端解决等八大领域。多哈回合启动以来,在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多次陷入僵局,计划结束时间不断延后。由于各方分歧,谈判甚至多次暂停。2008年7月,35个世贸组织主要成员在日内瓦举行小型部长会,力争就农业和非农谈判模式达成协议,但最终因有关国家在农业特殊保障机制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谈判破裂。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二十国集团峰会和其他重要多边会议多次强调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尽快取得成功,为谈判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011年以来,谈判进展仍旧缓慢,但各方仍致力于完成谈判,二十国集团洛斯卡沃斯峰会决定在贸易便利化及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关切的议题上探寻成果。

2017年12月,世贸组织第十一届部长级会议就渔业补贴、电子商务工作计划、小经济体工作计划等通过部长决定。

2022年6月,世贸组织第十二届部长级会议达成多项成果,包括《关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部长决定》、《关于世贸组织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和未来疫情应对准备的部长宣言》、《渔业补贴协定》、《关于紧急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部长宣言》、《关于世界粮食计划署购粮免除出口禁止或限制的部长决定》、《关于电子商务的工作计划》等。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欧洲联盟条约(Treaty on European Union),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1年12月9~10日,第46届欧共体首脑会议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经过两天辩论,代表们通过并草签了《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统称《欧洲联盟条约》。

1992年2月7日欧共体12国外长和财政部长在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署了该条约,条约正式生效。这一条约是对《罗马条约(Treaty of Rome)》的修订,它为欧共体建立政治联盟和经济与货币联盟确立了目标与步骤,是欧洲联盟成立的基础。

该条约规定,在欧盟内部要求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真正实现统一市场,并使经济政策完美地协调起来。条约规定:最迟于1999年1月18日在欧共体内发行统一货币,实行共同的对外与防务政策,扩大欧洲议会的权力 。

根据欧元区稳定和增长协议,区内各国都必须将财政赤字控制在GDP的3%以下,并且把降低财政赤字作为目标。同时,各成员国必须将国债/GDP的占比保持在60%以下。上述两条也是其他欧盟国家加入欧元区必须达到的重要标准。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取得的一次突破性的进展,它表明欧共体将朝着一个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