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出版的第16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文章指出,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深化改革要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改革之路道阻且长,但充满希望。要想改革成功,就必须遵循内在规律,充分发挥好务实精神、理想思考的作用,才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啃下改革深水区的“硬骨头”,掌握改革的真道理。
改革之道,路艰且长,但必有曙光。“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之路不能一蹴而就,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综合协调,系统推进,充分考虑不同群体、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差异,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系统地推进。中华民族靠什么走过了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代?靠什么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转变?惟有革命、惟有改革,改革让中国人民奔小康,中华文化大繁荣。改革之路确实会有阵痛,“摸着石头过河”难免付出代价,但“长风破浪会有时”,我们仍要在已有改革基础上,立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改革推向深入!
改革之“道”在于务实的精神。“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要求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让改革成果更公平、更全面的惠及到全体人民,这就离不开务实。政府职能的改革,要以方便群众办事为准则,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文化服务的改革,要让文化为民理念逐步辐射到不同人群,特别是要满足特殊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社会治理的改革,要让“德治”“法治”“自治”三治充分融合,让社会更加和谐……教育、医疗、卫生等方方面面的改革,都要通过务实的举措,让老百姓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有“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改革之志和责任担当。
改革之“道”在于理性的思考。“备豫不虞,为国常道。”这就是理性思考的体现,改革的思考,一定要有前瞻性、合理性、长远性,要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引领全面深化改革,有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危急意识,有“兵无常势、无水常形”的变化意识,有“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的时代意识,有“和羹元美,在于合异”的共同意识。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长远的规划。当下,一些旅游小镇千篇一律,不仅失去了原有的特色,还吸引不来游客,这就是改革缺乏理性思考、盲目跟从的弊症。当然,在改革的过程当中,会碰到一些棘手问题,会碰钉子,这时同样需要理性思考,顾虑周全,妥善解决。例如在推进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过程当中,开始多多少少会有村民不愿意、抵制的阻力,这时就需里换位思考,用心、耐心、细心做工作,这才是解决改革过程中急难险重问题的良方。所以,理性的思考,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需用好用活。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改革之路充满艰辛,但必有曙光。只要我们掌握好理性的思考、务实的精神,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又能通过深化改革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并将其贯穿于改革全过程,一定会达到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奋斗彼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