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斯流动性陷阱的意义(流动性陷阱名词解释)

流动性陷阱

名词解释

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现代解释

流动性滞存主要包括:

⑴居民和企业的现金窖藏;

⑵银行的存差。

银行的存差部分可以变为国债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国债部分可通过政府支出花出去,用于实体经济部门,而在中央行存款的部分则只能滞存于银行系统内。至于企业和居民的现金窖藏,则明显是流动性滞存。

窖藏还有另一种形式,就是当银行存差过大时,银行为减轻存款利息负担,会降低居民和企业在银行存款的利息率,进一步取消存款利息,甚至对存款收费。在银行不是通过贷款,而是直接通过存款来获益的情况下,就相当于存款者通过银行来窖藏现金,这与租用银行保险箱类似。这时,银行成了吸收资金的“黑洞”,真正的流动性陷阱就出现了。

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流动性陷阱是指一个当货币政策完全没法刺激经济的情况,无论降低利率抑或增加货币供应量也没有作用。典型的流动性陷阱在当预期经济不景气出现(例如通货紧缩、总需求不足、发生战争),使持有流动资产的人不愿意投资。

流动性陷阱凯恩斯最先提出来的。凯恩斯曾指出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此时无论货币数量如何增加,利率再也不会下降。即使是利率低得接近于零,也不能够使银行贷款、商业投资、消费真正运作起来。利率太低,人们宁愿持有现金,最后扩张性货币政策失去了作用。在流动性陷阱的情况下,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

在原本概念中,流动性陷阱发生在完全弹性的货币需求(即货币需求曲线是水平的)的情况,再多的资金注入经济体系也不能压低利率。而基于狭义的凯恩斯经济理论,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只限于它对利率的影响。因此,若一个经济体掉进流动性陷阱,无论货币数量如何增加,利率再也不会下降,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作用亦完全失去。

由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凯恩斯主义革命的浪潮,许多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企图把流动性陷阱的概念弱化。他们提出,即使利率不会下调,在某些特定条件下,货币政策仍然会对经济产生作用。他们指出因为庇古效应,即使经济正处于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亦能够有效刺激经济。庇古效应之名来自英国经济学家阿瑟·赛斯尔·庇古,庇古效应指,实际货币余额是总需求函数中的重要构成元素,故此货币余额会直接影响ISLM模型中的IS曲线,及货币政策会因此而有效刺激经济,即使正处于流动性陷阱。虽然很多经济学家对庇古效应会否出现及其效力如何存有很大疑虑,但到了六十年代经济学界还是不太相信流动性陷阱的概念。

凯恩斯方程式把流动性陷阱的出现归咎于在某正利率下的水平货币需求曲线,但有指1990年代出现的流动性陷阱只不过是因为零利率政策的缘故。这个说法是,由于利率不可能低于零,货币政策将在这些情况下,如有人断言它是流动性陷阱的元凶般软弱无力。

虽然这后来的概念不同于凯恩斯原来所提出的概念,但两者在两点上相同。首先,两者都先假定了货币政策只能透过利率对经济产生影响;第二,两者都同样得出货币政策在流动性陷阱下失去经济刺激的能力的结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