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国已经开始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我国制造企业所面临的国内和国际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再加之国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使得大宗原材料物价持续上涨,导致中小企业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企业成本控制,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正处于也将长期处于发展中阶段。制造业又是我国的传统产业,是我国众多产业中较为脆弱的一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缓解就业压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更容易受到诸如国内紧缩的货币政策,国际市场日益匮乏的需求,以及欧盟债务危机的影响。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本是成本,但成本管理的优势反而不在中国。如此种种,改革开放的力度还不够、经济政策法规的制定还不完善等现实问题造就了当前制造业的诸多生产成本管理问题。
纵观内外部环境下的种种挑战,中国制造业的成本控制水平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制制造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力度,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促进企业长远发展,从而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稳增长。
本文重点阐述了制造业要想继续保持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先优势,最终走出全球性经济危机,实现成功转型,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致力成本控制。针对目前制造业在主体错位,缺乏控制机制;重点不清晰,缺乏针对性;只强调成本节约,缺乏对效率的提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制造业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取得发展,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成本控制,要将现代国外先进的成本控制经验引进我国制造业,通过与国内制造业比较成功的成本控制案例相结合找到解决制造业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制造业;成本控制;有效性
目 录
摘要.................................................................................................................(5)
第1章 绪论
1.1研究的背景..........................................................................................(9)
1.2研究的意义及目的...............................................................................(9)
1.3国内外研究现状...................................................................................(9)
1.3.1国外研究和应用.........................................................................(10)
1.3.2国内研究和应用.........................................................................(10)
1.4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与结构......................................................(11)
1.5本文的创新点......................................................................................(11)
第2章 成本控制理论及研究现状
2.1成本控制理论发展过程........................................................................(12)
2.1.1早期的成本计量与控制阶段......................................................(12)
2.1.2标准成本控制阶段....................................................................(12)
2.1.3现代成本控制阶段....................................................................(12)
2.2成本控制理论及方法...........................................................................(13)
2.2.1标准成本管理理论....................................................................(13)
2.2.2目标成本管理理论....................................................................(13)
2.2.3质量管理理论...........................................................................(13)
2.2.4作业成本管理理论....................................................................(13)
2.2.5即时制......................................................................................(14)
第3章 企业成本控制基本问题及原因
3.1直接材料问题及原因...........................................................................(15)
3.1.1基本问题...................................................................................(15)
3.1.2问题产生的原因........................................................................(16)
3.2人工成本问题及原因...........................................................................(17)
3.2.1基本问题...................................................................................(17)
3.2.2问题产生的原因........................................................................(17)
3.3制造费用问题及原因...........................................................................(18)
3.3.1基本问题...................................................................................(18)
3.3.2问题产生的原因........................................................................(19)
3.4非生产成本问题及原因.......................................................................(19)
3.4.1基本问题...................................................................................(19)
3.4.2问题产生的原因........................................................................(20)
第4章 提升制造企业成本控制有效性的对特
4.1研发设计环节成本控制的完善对策......................................................(21)
4.1.1目标成本控制制度.....................................................................(21)
4.1.2价值工程...................................................................................(21)
4.1.3基于供应链的目标成本法..........................................................(22)
4.2生产制造环节成本控制的完善对策......................................................(22)
4.2.1成本改进制度............................................................................(22)
4.2.2虚拟利润中心制度.....................................................................(22)
4.2.3成本改进和虚拟利润中心的结合................................................(23)
4.3营销环节成本控制的完善对策..............................................................(23)
4.3.1采用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23)
4.3.2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核算..............................................................(24)
第5章 EXX科技企业成本现实问题及成本控制方法案例研究
5.1 EXX科技基本情况.......................................................................(24)
5.2 EXX科技的产品...........................................................................(24)
5.3 EXX科技成本控制的现状.............................................................(24)
5.3.1生产成本控制侧重于宏观需要....................................................(24)
5.3.2生产成本控制缺乏市场观念........................................................(24)
5.3.3成本管理理论内容僵化手段老化.................................................(24)
5.3.4依赖现有成本会计系统,不能满足全面成本控制的要求.............(24)
5.3.5企业成本信息核算失真...............................................................(24)
5.4 EXX科技生产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24)
5.4.1物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24)
5.4.2员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24)
5.4.3设备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24)
5.4.4生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24)
5.4.5安全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24)
5.4.6企业管理者成本管理意识薄弱...................................................(24)
5.5 EXX科技成本控制与降低的方法.........................................................(24)
5.5.1 EXX科技制造成本分析、控制流程设计....................................(24)
5.5.2 EXX科技标准制造成本定义......................................................(24)
5.5.3 EXX科技制造费用的分摊方法..................................................(24)
5.5.4 EXX科技标准工费率核定方法..................................................(24)
5.5.5 EXX科技标准生产成本核算......................................................(24)
5.5.6 EXX科技标准生产成本与实际生产成本分析.............................(24)
5.6 EXX科技生产成本分析与控制的实际应用..........................................(24)
5.6.1 EXX科技制造费用分摊............................................................(24)
5.6.2 EXX科技工厂级总制造费用分析...............................................(24)
5.6.3 EXX科技车间级总制造费用TOP分析......................................(24)
5.6.4 EXX科技标准产出工时分析......................................................(24)
5.6.5 EXX科技标准制造成本分析......................................................(24)
5.6.6 EXX科技制造成本差异分析......................................................(24)
5.6.7 EXX科技制造成本超标项纠正措施...........................................(24)
5.6.8 EXX科技下一期成本降低工作计划...........................................(24)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26)
致谢
..................................................................................................................(27)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跨越式进步、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特征愈加明显,在如此的大背景下,制造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国际国内竞争。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并实现发展,是制造业企业和企业管理学者不得不深思的重要命题。制造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目前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而强化企业成本控制以求得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我国制造业企业关注的重大课题。根据会计等式收入费用利润,为了求得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必须在增加收入的基础上控制成本,即降低企业的成本和费用。做个形象的比喻,增加收入是企业的双头钩镰枪,节约成本是企业的青龙偃月刀,学会舞刀弄枪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最后的胜者。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获取竞争优势,必须重视成本控制。
1.2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上声名鹤起,中国制造已享誉全球。但制造业面临的问题仍较为突出。如控制主体错位,缺乏控制机制;重点不清晰,缺乏针对性;只强调成本节约,缺乏对效率的提升等。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的核心,合理有效的成本控制,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于电子制造业来说,其产品生产周期短、产品成本低等特点,使得其对于成本十分敏感;而精益生产带来企业技术和管理上的变革,以客户增值为出发点,追求最小的供应链成本,传统的成本控制已不能满足精益生产的要求,因此建立适用于精益制造下电子企业的成本控制体系变得尤为重要。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和应用
受到美国福特公司的启发,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丰田公司针对市场需求少、客户需求种类多的情况,提出了适用于自身发展的小批量、定制化的生产模式。因该生产模式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大大降低库存并提高产品质量,使得西方各国十分关注并加以研究。麻省理工学院将该种制造模式称为“精益制造模式”,精益成本管理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的。
随着197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日本汽车行业异军突起,欧美汽车遭遇挫折,利润减少,美国作为汽车制造行业的领跑者,开始对日本的汽车制造业进行系统研究。八十年代初,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独立发起的一个称之为“国际汽车计划”的研究课题,由Daniel Roos教授等数位学者花费了约五年时间,对全球十几个国家的约100家汽车制造基地进行项目研究。学者研究分析了美国大量生产方式和日本丰田生产方式的各自优劣,挖掘出日本制造业成功的奥秘,并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将研究成果绘制成《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并把丰田生产方式称之为:精益生产方式(Lean Production) 。精益生产方式提出后,美国企业家和学者对精益生产进一步研究和拓展,从理论体系上使精益生产更系统规范。“国际汽车计划”(ICXGVP)经过4年的第二阶段的继续研究,于1996年出版了《精益思想》一书,描述了学习丰田生产需遵循的五个原则:确定价值、价值流、流动、拉动和尽善尽美等,其根据实例阐述了不同行业遵从的操作方法,从而将精益生产理论体系提升到更高层次。1999年由布鲁斯.A汉德生,乔格科拉编着的《精益企业》,根据自身在企业的实际应用,总结出了一套美式精益企业之道,提出了企业精益化生产的原理。2002年由迈克尔.L.乔治编制的《精益6西格玛》一书系统阐述了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两种方式结合使用,将达到更佳的管理效果。此外乔治还编写了《精益6西格玛服务》,阐述应用六西格玛工具和精益工具来降本提效,实现战略性优势和顾客满意度。2004年查克·米尔斯等编写的《精益六西格玛案例》,以SG公司实际案例讲述公司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从现场管理入手,并循序渐进导入精益六西格玛,从而解决了所遇到难题,为公司创造丰厚的利润收入。
1.3.2 国内研究和应用
在对成本否决法方面的研究上,范宇鹏、程曼丽、刘玉香(1996)系统地介绍了邯钢在原材料涨价钢材价格下跌的情况下仍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成功经验。并认为邯钢成功的秘诀是“成本否决法”,其己成为现代成本管理的成功范例。河北经贸大学财政会计系考案小组(2003)认为1990年以来邯郸钢铁总厂率先实施了“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的管理举措,使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邯钢经验为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具有示范意义的思路,也为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创新和发展幵拓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2002 年由乐艳芬主编的《成本会计》一书中,作者对成本的经济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找出两个共同点:一个是成本是以某种目标为对象的;另一个是成本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发生的耗费,没有目标的支出是一种损失,并且不能叫做成本。在此书中,乐艳芬还对成本与费用进行了分析,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她指出成本是指生产某种产品、完成某个项目或者说做成某件事情的代价,是对象化的费用,成本代表经济资源的牺牲;费用则是企业在获取当期收入过程中,对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资产耗费,是会计期间为获得收益而发生的成本。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与结构
本文主要内容是研究企业成本的控制并找出降低成本的方法,基本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主首先介绍的是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背景,主要阐述一下近几年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然后,引出在如此背景下研究成本的控制方法有何意义。接着介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文献,介绍世界各学者们对成本控制的理解和看法。而在第一部分最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框架和本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介绍了成本控制理论的研究及现状。第三部分则是研究企业成本控制存在哪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这一部分将从直接材料、人工成本、制造费用和非生产成本四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第四部分则是企业的政策提出部分。依据上文所提出问题,模型的分析检验得出了对应的相关措施。第五部分则是对本文的总结,阐述一下本文的主旨。
1.5 本文的创新点
虽有很多学者对成本的控制方法和途径进行过研究并发表了一些文章,但主要以小篇幅的论文为主。本论文对成本的控制路径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使用案例法列举成功企业的成本的控制方法。其中,以XXX科技在成本控制方面的现实意义问题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成本控制与降低方法在制造业企业的应用,最后分析成本的控制路径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的三个时期内进行分析介绍企业成本控制的方法,使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成本控制相结合。
第2章 成本控制理论及研究现状
成本控制理论是成本控制研究的基础,本章通过搜集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汇总和整理,简要介绍了成本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国内外成本控制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成果及研究现状,为本文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提出措施与分析案例提供了理论依据。
2.1 成本控制理论发展历程
准确地说,成本控制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及各个阶段的所有成本的控制,是每个企业重要的管理活动。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成本管理水平,从最初的家庭手工业发展至现代化工业,成本管理也经历了早期简单的成本计量与控制、标准成本控制和现代成本控制三个阶段。
2.1.1 早期的成本计量与控制阶段
早期的家庭手工业,通常是业主提供原材料,交由工匠在自己家中生产完工后再交回业主手中对外销售。业主主要记录交出多少原材料,收回多少成品,应付多少人工工资等情况,由于大部分都是手工加工,很少用到机器设备,往往忽略间接费用或直接将其计入损失。
在家庭手工业阶段,早期的成本计量与控制有如下特点:采用统计的方法对成本进行计算,仅考虑直接人工、直接材料,而将间接费用作为一种损失来记录;由于按单生产,一般采用分批法计算产品成本;不结转成本,成本记录与会计记录相分离;通过实地盘点法计算耗用量;将成本作为定价的工具,更加注重成本的核算而非成本的控制。
2.1.2 标准成本控制阶段
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进步,机器设备的推广使用,折旧费用的增加,促使企业在成本核算时重视间接费用;工业革命带来企业规模扩大,生产经营更加复杂,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要求成本核算更加准确,因此促使成本会计快速发展。
标准成本控制阶段取得了如下进展:重视间接费用并确定其分配方法;通过在总账中设立“生产”、“产成品”、“营业”等账户,实现了产品成本的结转,计算出营业毛利,促进了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通过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劳动时间,制定出操作的合理标准,制定出劳动定额,实行差别工资,为资本家谋取高额利润,因此迅速得到推广。
2.1.3 现代成本控制阶段
随着概率论、决策论、系统论、控制论、计算机科学等现代理论在成本管理中的运用,使得成本管理方法得以从技术、组织的角度出发,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成本控制涉及的过程不仅是生产阶段,还包括研发设计阶段,还有产品销售、售后阶段;不仅考虑产品生产成本,还考虑交易成本、社会成本,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不仅是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还包括整个供应链的成本控制,成本控制的手段和方法也得到极大丰富。
2.2 成本控制理论及方法
经过成本控制前两个阶段的发展,现代成本管理理论及方法内容十分丰富,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成本理论与方法:
2.2.1标准成本管理理论
20世纪初,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提出,使得单纯凭借经验进行管理与控制被
科学管理下制定的成本控制标准所代替。泰罗通过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工人的操作
方法和劳动时间,制定出合理的操作标准和劳动定额,实行差别工资制。哈尔顿·爱默森认为通过标准成本的设定,可以时时反映实际成本超出标准成本的部分,引起管理者的注意。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引入了标准成本管理方法,但是由于标准成本的确定等问题引起成本控制缺乏有效性,因此并未广泛运用。
2.2.2 目标成本管理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1950)首次提出了目标管理,认为所有活动都应以目标为导向,依据目标进行考核。美国会计学家希琴斯(1952)认为将目标层层下放,建立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将目标成本转化为各级单位的责任成本,通过考察责任成本的完成情况考核各责任中心。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进了目标成本法,此时的市场为卖方市场,企业先设定一个利润目标,依据假定的产品数量与价格,将倒推出的成本作为企业成本控制目标。
2.2.3 质量管理理论
1961年美国质量专家费根堡姆正式提出全面质量管理(TQC)概念:在客户满意的基础上,低成本地开展市场调研、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1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认为,质量是全民的事业,质量管理需要全员参与。
我国学者刘源张指出:世界上最好的东西莫过于全面质量管理了。他认为,全面质量管理应以人为本:①全面质量管理依赖于员工素质的提高,实现产品质量和成本的同时改进;②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一步是企业管理层对质量管理工作的协调和督促;③管理的历史就是从管人到尊重人,重视人的主体地位。任志宏、蔺哲(2002)提出,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我国企业需将质量意识扎根于企业的服务理念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并形成以质量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2.2.4 作业成本管理理论
作业成本法(ABC)最早由美国会计大师——埃里克·科勒于1952年在其著作《会计师大辞典》中提出,并提出作业成本的一些概念:作业、作业中心、作业成本和成本动因等。1987年,罗伯特·卡普兰发表专著指出传统成本会计提供的信息无法客观满足成本会计的实际需要,引入ABC法以应对制造企业技术与生产力的提高。
20世纪90年代以后,作业成本管理理论被引入我国,以余绪缨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们系统地介绍了作业成本管理理论。欧佩玉、王平心(2005)从企业战略、企业文化和管理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了设计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的影响因素。
2.2.5 即时制
日本学者大野耐一针对库存管理构建了即时制的理论体系。即时制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丰田公司的零组件管理,装配工厂在零组件即将用完之际,将贴有传票的空箱送往零组件工厂来沟通,传票中注明何时生产、生产多少、运往哪里等信息。零组件工厂依据传票的信息进行生产活动,大大减少了库存零组件。
从上述理论研究中可以看出,我国成本管理理论基本以国外成本管理理论为基础,加以本土化,国内外理论基本一致。成本管理持续深入的研究,使得成本管理理论更加丰富充实。
第3章 企业成本控制基本问题及原因
3.1 直接材料问题及原因
3.1.1 基本问题
直接材料在一些企业的成本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例如一些工业企业和制造业的企业,他们日常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来生产产品,也需要耗费大量的燃料维持动力,而这些用于生产产品的成本都将计入直接材料当中。直接材料在成本中比重越大,这些企业的直接材料成本问题就越突出。
在控制直接材料成本中企业会出现以下几种问题:
首先,直接材料成本中的用于生产的原材料消耗巨大,成本过高。在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的企业是消耗能源和原材料的主体,例如造纸业为了满足纸张市场的需求,不断提高生产量,而纸张的生产需要大量木浆,这会耗用大量木材。造一吨纸需要耗用 20多棵树木,相当于 3 立方米的木材,而我国年造纸量需要 1000 多万立方米木材,这是相当大的木材消耗量。中国年均消耗森林资源为 3.65 亿立方米,但这完全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为了弥补供应量上的缺口,我国每年都要向国外购进大量木材来填补国内供给的不足。木材的消耗将会计入直接材料成本中去,不可避免的就会使直接材料成本增长。
还有,钢铁企业也面临着高消耗原材料的问题。据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98-2010 年我国年度铁矿石进口和原矿产量情况来看,我国矿石产量不断上升,铁矿石进口量也在逐年提高。如此持续的铁矿石供应量的增长,可以说明我国对于铁矿石需求是持续旺盛的。消耗矿石数量增大,也将会使企业中的直接材料成本加大。
其次,企业的直接材料成本中,产品的次品数量增多,废料回收力度不足。在企业生产产品中,不免会产生次品和废品。现在很多企业面临着次品和废品不断增加的趋势,甚至所生产出来的次品和废品成本过大,严重影响到了企业的利润所得。不但次品和废品的数量增长,企业对其回收效果也不明显。例如一些造纸企业,他们所产生的纸张是可回收利用资源,但据了解,我国每年有 1400 万吨的废纸没有回收利用。在北京,每日对报纸的发行量就有几十吨,其中的 80%左右的废纸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如此巨大的资源却被搁置浪费,企业甚至对自己生产出来的废纸往往视而不见。这些浪费资源的成本都将计入企业的直接材料当中,企业成本加大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再次,一些企业在直接材料成本计算时,核算成本耗用时间长,任务繁琐,并且在成本的责任归属时总是找不到责任人。有些企业在期末核算直接材料成本时,总是要耗用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有些成本在核算时,需要经过复杂的核算过程,还要找出一大堆资料进行核查。任务繁重不说,核算结果往往还会出错,而且在期末汇总成本时,有一些成本是由于企业的生产员工造成的,有的则是管理不当造成的损失,还有的则是生产产品时正常情况下产生的损耗。不管原因如何,一些企业都将纳入直接材料成本当中,并没有进行分类处理,也没有相应的追究造成损失的人,就算追究也无法找到相应责任人。原始记录不健全、账实不符等问题,使材料计算很难准确。这些问题都会使企业的直接材料成本增长,企业总成本不断增加。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些企业在生产产品后,需要用包装物进行包装,而包装物的成本要计入直接材料成本当中去。然而,有些包装物的成本却远远大于产品的成本。例如,每当中秋节时我们都要吃月饼,月饼产出时需要用包装物进行包装,然后进行买卖。最近几年,却发生一个怪现象。小小的月饼价格猛增,包装越来越华丽。同样的月饼,由于包装不同,价格就天壤之别。企业的一味追求包装的好看,不追求质量高低,只是提升包装物的成本,使直接材料成本加大,价格提高。但这样往往会出现价格提升,导致无人问津,产品卖不出,成本收不回来。
3.1.2 问题产生的原因
问题的产生必将是由一些原因而引起的,对于上述企业出现的问题也一样。在企业中,用于直接生产而消耗的原材料过大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一些企业对原材料使用的控制力度不够,生产的产品设备陈旧,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等原因导致的。一些企业的生产还处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对于原材料的使用并没有进行严格的控制,这必将导致生产者在生产产品时,毫无顾忌的使用原材料进行生产,而且企业资金有限,管理者往往会使用落伍的设备进行生产,技术水平无法与先进技术相比。在此状况下生产产品,原材料的消耗会远远的超过平均水平,消耗量加大就成为了必然的事情。
对于废品和次品增多的问题,一个原因是由于员工的技术能力没有达到要求造成的。一些企业在招募生产员工时,并没有考虑员工的能力是否可以胜任生产本企业的产品,而只是一味的招满员工进行生产。由于员工技术水平跟不上,次品和废品的增加也就难以避免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企业的生产设施没有及时的更新,旧设备由于长时间的消耗而磨损严重。设备的耗损使得生产产品时出现偏差,次品率也会随之增高。对于废料回收问题,一是因为企业管理者的节约意识不强,没有形成良好地节约思想,对材料回收系统认识不足。二是因为企业的废料再利用系统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回收系统设备不足。以上两个原因都将导致企业对废料回收受阻,资源无法回收再利用。
企业的直接材料成本核算程序复杂、任务繁重,对于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企业没有选择正确的核算方法,对日常数据记录和计算没有采取恰当的计算方式,没有进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很多企业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认为只要寻找一个核算方法来计算成本,无论是先进的还是传统的,都不会影响企业的成本计算,无非就是耗时耗人而已。然而,在日常核算成本的工作中,先进的核算方式除了比传统的核算方式简便以外,先进的核算方式还可以为企业节省很多不必要的开支,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减少由于核算出错而产生的不必要成本。对于生产员工造成的损失却无法找到责任人这一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公司的责任归属制度没有清晰明确,制度的制定不完善造成的。责任不明确,制度不合理,在追究责任时无法找到相应的依据,这些都将使企业自己承担高额成本的苦果。
包装物的问题产生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企业的生产者在产品思想战略上走华丽、高档的产品的路线,而并没有去考虑产品和包装物的合理搭配问题。包装物是企业在市场中与其他产品竞争的一个武器,但要是一味的追求,那结果可能会得不偿失。高成本的包装物的产生除了是企业生产者为了市场竞争而有意制作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企业生产者没有寻求廉价的材料,没有找到合适材料来替代高成本的材料。包装物的成本增高使企业在定价时就要提升产品价格,来保证成本的回收。所以,包装物的成本过高,直接材料成本也居高不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