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美国来的访问学者到我校交流文化差异,他们说总有中国人会在商场等公共场合乱抽烟,马上有学生站起来用流利的英文告诉他们:实际上,上海有十分完善的室内公共场合吸烟管控制度,所有在此类场所吸烟的吸烟者都会被罚款,因此在这点上中国做的比美国好多了。
又有学生站起来附和,让访问学者明确说出是哪个商场,因为他近年来从没见到过在吸烟区以外的公共场合吸烟的人。台下一片叫好。
可中国人真的不再崇洋吗?
不管商品好坏,一旦加上其他语言文字就有人趋之若鹜,而只要是清一色的中文就有人怀疑其质量。在街上遇到外国旅人问路,不管自己是否擅长对方的语言,总有人积极相助,对抄着同样母语的同胞却冷漠相待。
有难题存在,总要加上“国际影响”才会得到重视。一个在中国出生的金发小孩说,“我要做中国人”,就有报纸大肆宣扬,而同一批人反过头来骂在外国出生定居的黑发小孩“忘祖”,却又把拿到绿卡当作成功典范。
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一方面被发达国家所吸引;
一方面人们心里又存在很深的排外情绪,造成了很奇特的社会表现。
从中国开始注重文化保护开始,便启动了全面维修翻新、全面推广的政策,生怕国际上看不到中国的努力。这正印证了特有文化现象下的社会表现,一方面想要保护文化文物,一方面为了在国际上展现文化欣欣向荣的景象不惜对古镇采用带有破坏性质的改造——改造成旅游基地吸引人们前来参观。
以乌镇和周庄为例,其中大部分建筑为现代建筑,并有大量老房子不复存在——它们大多因建造酒店或其他旅游设施而被拆除,而完完全全是商业化的旅游区。此类行为展现了目前阶段,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还停留在依附阶段,即处在为了得到他人认可的阶段。
在这里,我想要插入分享一个书中的小细节:在本哈德·施林克的长篇小说《朗读者》中,在故事接近尾声时,男主米夏带着他的女儿来到他小时候和女主汉娜旅行途中到过的地方,所有的房屋及设施都还保留原样。这在欧洲,其实并不少见。
龙应台也曾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阿弗里是一个80岁的德国人。他指着一栋红色的瓷砖白墙的建筑说道,在房子的三楼的第二个窗户的那个房间是他出生的地方,他的母亲也出生于这个房间。沿着狭窄的石板路,一片厚厚的苔藓柔软地覆盖在斑驳的石墙上,墙壁上长满了嫩草,听说12世纪的诗人被埋在这堵墙里。阿弗里触摸了角落里的第二排石头——那里有一个小凹孔。在他四岁时,阿弗里的父亲每天早上都带着他沿着石板路走到修道院。每当这个时候,他的父亲都会对他说:在第二排石板的小凹孔里,你去看看里面有什么?
洞里面会有一颗花生或巧克力糖,这是给他的惊喜。石路转向另一个方向,那是一块墓地,墓地的石碑上刻着他父亲的名字。而有一块空白的石碑是留给阿弗里本人的……
可是在国内,5年一小变,10年一大变,几乎没有人能回到父母小时候曾经住过的房子。如果没有“过去”怎么办?
没有过去,我们将无法认识到现在并创造未来。如果出售凉茶的老人的后代没有机会触摸祖先卖茶的木制手推车,无法与凉茶的“过去”相遇,他怎么理解他手中的凉茶该从哪里来,该怎么制作?也许凉茶将不复存在。
我们从过去来,才能到未来去。
而不是,美国有一个自由女神,我们也造一个孔子雕像,不管它是否实用。这就是文化依附。
反过来,如果其他人出国深造,就想到我不能去,因为我爱国;西方人谈自由与宽容,我提倡保守的美德;西方人谈论尊重个人,我认为团队才是至高无上的;西方越怎么样,我就越不怎么样。这也是文化依附。
我们是时候建立自己的文化价值了。
文化价值是一种社会产品,文化价值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满足个人文化需求的财产属性。人不仅是文化价值的需求者,也是文化价值观的承担者。文化价值观始终为人们服务,与此同时,文化价值观也是由人们创造的。
无论是人类的文化需求还是满足这种需要的文化产品,它们都只能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人们创造文化需求和文化产品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价值,它是最重要的文化价值。任何社会形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需求,只有通过人们的文化创造活动才能满足。
因此,在社会文化价值观中,培养人的文化创造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的文化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由于文化需求复杂多样,形成的文化价值关系也是多样的。对于具有文化价值观的社会生活社区,它可能对另一个社会生活社区没有文化价值,甚至是负面价值的。
例如,等级制度对封建统治阶级具有文化价值,而货币崇拜对资产阶级具有文化价值,但它们对无产阶级和工作群众就只有文化压迫。克服文化价值观的分裂与对抗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现阶段的任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