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习经济学,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效用”的讨论。那么什么是效用呢?使用大学教材《微观经济学》上的定义,那就是: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其实,这里说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是不准确的。因为人的欲望是不同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欲望,哪怕是同一个人,他在不同的时候对某样事物的欲望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从主观的角度来定义效用是比较合理的。
效用是一种主观感受,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感到满足的程度,说得通俗点,就是“舒服”或者“爽”的感觉。
那么,既然它是一种主观的感受,要如何来度量它呢?我们都知道,研究任何事物或规律,如果可以定量化,那就可以通过我们人类五千多年来积累的数学知识进行运算、分析、研究,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来造福于全人类。
这就是基数效用论了,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如同长度、重量等概念一样,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是有意义的。表示效用大小的计量单位被称作单位。
例如,对某一个人来说,吃一顿肯德基和看一场电影的效用分别为5效用单位和10效用单位,那么可以说这两种消费的效用之和为15效用单位,且后者的效用是前者效用的2倍。
但实际上,在这种个人主观性的前提下,我们是很难使用基数效用论的理论来进行研究的。
比如说,作为研究微观经济的人,我们要研究甲、乙、丙、丁4个人在进行消费行为时所获得的效用,作为研究者,我们无法知道他们4个人去喝上一杯星巴克的效用,效用是多少,或许只有他们知道,也许作为消费者本身,也无法知道他们在消费该商品时所获得的效用。
因此,随着微观经济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基数效用论是不能进行很客观及深入的研究的。那么接下来就是序数效用论的天下了。
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是一个有点类似于香、臭、美、丑那样的概念,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表示。它所要表明的仅仅是第二大于第一,第三大于第二,至于第一第二第三本身各自的数量具体是多少,是没有意义的。
要而言之,就是消费者消费商品的优先级,比如说,在只有50块钱的情况下,你是愿意与朋友一起去桌球店打三个小时的桌球,还是更愿意去奶茶店喝上一杯奶茶?
对于不喜欢喝奶茶的我而言,必然去打桌球的优先级要高于喝奶茶,那么就可以说我在打桌球时获得的效用要高于喝奶茶时所获得的效用。
有了对效用的初步认识后,下面就是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了,不能彻底掌握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就不能说你学过经济学。
关于“边际”的概念,是指一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化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在坐标系中,我们用Y表示消费奶茶所获得的效用,用X表示消费奶茶的数量,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数学知识来进行研究。
通过图形,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消费奶茶数量的增加,该消费者获得的效用是递增的,当消费量达到大约1.8杯的时候,效用达到了最大值5。
之后,消费量再继续增加,但获得的效用却从5开始递减,当消费量达到大约3.6杯的时候,效用就为0了,再继续增加消费,效用就为负的了。
效用为负,现实的意义也就是说这个人消费这种商品,已无法体验到满足感,而是一种痛苦或负担了。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概括为: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连续每增加一个单位该种商品的消费,其所获得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那么为什么会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呢?其实,我想归根结底还是要谈到人性,人性又是什么呢?
这里,我想到的是叔本华,他有一句名言:“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
如果我们把叔本华这句话中的满足理解为效用为正,痛苦理解为效用为负,那他这又何尝不是一句经济学界的至理名言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