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经过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到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商品交换行为。马克思指出:“商品交换过程最初不是在原始公社内部出现的,而是在它的尽头,在它的边界上,在它和其他公社接触的少数地点出现的。”后来交换渗透到氏族的内部。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产生了专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则发生了社会第三次大分工,形成了独立的商人。
关于中国商业的产生,古书中有一些传说。相传神农氏时,“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氏代表了中国开始进入农业社会的时代,当时还属于母系氏族社会。这个传说说明当时的商品交换还处于物物交换时期。从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来说,应属于扩大的价值形式阶段。
《世本》有“祝融作市”之说。祝融是传说楚国君主的祖先。“祝融作市”反映了中国南方地区商品交换已有一定发展的情况。大约在5000年前,中国中原地区已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时期。黄帝是部落联盟的首领。《淮南子·览冥训》说黄帝时“市不豫贾(价)”。“豫”意为欺骗,“不豫贾”即没有商业欺诈行为。当时中原地区的商品交换,可能已进入了一般价值形式的阶段,但“市不豫贾”则带有后世的理想成分。
中国在夏代(约前21世纪~前16世纪)进入了奴隶社会。夏代还没有文字,故没有直接的文献资料作为考古根据,但一般认为二里头文化主要为夏代的文化。关于夏代的商业,史家多以传说中的王亥为例。王亥是商族的祖先。《山海经·大荒东经》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可能是王亥驾牛车到有易经商,被有易人所杀,财产被劫。
商代(前16世纪~前11世纪)的考古材料比较丰富,有卜辞、青铜器铭文等文字遗存。商代的农业和手工业都有很大进步,青铜工业尤为发达。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更加扩大,由一般价值形式进入了货币形式阶段。相传商末的姜尚曾经“屠牛于朝歌,卖饭于孟津”。商人比较喜欢经商。周灭商后,周武王曾告诫妹土的商移民,要他们“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即要商遗民老老实实劳动,除种田外,还可以驾牛车远出经商,以孝养父母。由于商遗民大多经营商业,商族的“商人”后来逐渐转义为经商的“商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