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产业升级是什么意思(产业升级的主要理论有哪些?)

一、国外文献综述

(一)双循环文献综述

双循环是今年提出的适应我国经济现状的发展新格局。国外暂缺关于双循环的文献,但是国外文献中,存在类似的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德国海克尔于一八六六年在《生物体普通形态学》一书中提出生态概念的同时梳理循环经济理念。

 

有学者从产业过程阐述了循环经济认为产生于生产过程和最终消费后没有价值的物品应该参与其他产品的生产与加工,且所有资源均可参与生命周期闭路循环行为成为“循环经济”。可见,国外关于循环经济的提出较早,但都是从产品、资源角度进行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有学者认为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愈发不确定、不稳定的情况下,要立足于国家战略。

依靠我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多样化消费市场的优势,形成双循环的内部市场力量,更高水平的平衡了更高品质的供给和更有活力的国内需求。部分学者将双循环作为研究背景,对我国及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研究,有学者从政治经济学角度,针对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现实约束,提出在产业结构优化层面努力优化供需关系。

(二)产业升级文献综述

部分学者认为产业升级是核心产业调整的历程。国外学者对产业升级理论层面的研究更有侧重性,研究的异曲同工之处是将产业升级视为是产业的技术水平与附加值是从低水平向高水平演化的过程。

 

有学者研究发现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不仅能加强了企业在收益较高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领域的发展水平,也相应的推动了价值链内部增加值的提升。有学者提出了以全球价值链为依据的四种产业升级方式,即流程升级、产品升级、产业功能升级以及链条升级。有学者从区域异质性、影响渠道、边际效应等角度实证研究了纵向财政不平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认为需要尽可能控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纵向财政不平衡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有学者基于湖南省14个地级市二〇一三-二〇一七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得出“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对湖南省产业升级呈现积极影响。有学者研究了FDI是否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及其影响机制,并提出了中国合理利用FDI和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发展策略和方法。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一)双循环文献综述

双循环的提出基于我国目前的国内外形势,现有文献中,对双循环发展格局的研究多为国内文献。自双循环发展理念提出后,国内以双循环为主题的研究开始出现,且研究方向和角度丰富,这些文献大多探讨了双循环下国内外形势、双循环新格局的构建问题,理论机制、实施路径等。

 

陈文玲基于当前国际形势分析了疫情、经济、政策、民主、治理五个方面的失衡现状,认为推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形成,能够使中国经济带动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徐奇渊认为我国在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同时仍要主动扩大对外开放,畅通国内大循环,不仅能更好地加强国内外市场的联通,还能通过国内外市场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得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二)产业升级文献综述

邓向荣基于产品空间结构的实证分析,将产业升级路径归纳为渐进式和跨越式两种,且发展增速越高的国家越倾向于与现有的比较优势背道而驰。张亭等以产品空间理论为基础,将中美两个产业升级路径选择进行比较,认为目前中国产业升级以遵循比较优势为主。

 

通过现有要素禀赋的累积,走渐进式发展路径。费洪平认为新时期加快我国产业升级需要促使产业朝着高端化和国际化的目标发展,同时重视信息和生态的把控,使我国产业在应对全球经济变化时能够更高程度的集群化和融合化发展。

赵蓉等基于空间计量方法研究了全球价值链和国内区域间融合发展的关系,发现二者均对制造业产业升级产生明显溢出效应,国内区域间融合发展对产业升级的溢出更显著。以中国为核心的产业链的形成,不但加速了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构建,更提升了我国产业链抵御风险的能力。

 

王茂祥等对江苏省产业升级的速率与方向进行分析,并提出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和建议。关于地区产业升级的研究中,孙贺分析了东北地区产业瓶颈,提出了东北地区产业升级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推进东北地区产业升级的顶层设计。叶飞文提出依据五大发展新理念来推动福建省产业升级的路径及相关保障措施。

胡国良等从江苏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中汲取经验,推动产业脱离传统的路径依赖,走高端发展的道路。任保研究了我国新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发展情况及限制产业升级的因素,提出“十四五”时期应该通过发展新经济加速我国产业占据全球产业链中高端的步伐。

 

(三)双循环下产业升级文献综述

许多国家的新冠疫情依然持续,部分发展处于前列的国家和经济体已经改善了之前的产业发展目标或者制定了适合接下来产业发展的新制度,同时严格审查对外资的使用,对本国产业实施保护,全球产业链安全风险悄然而至。中国日前需要从两方面促进经济发展,一方面加速国内传统产业朝着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方向转型升级,使我国拥有中高端的比较优势;

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外资质量,摆脱技术依赖,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构建高效先进的产业链供应链和技术创新体系。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靠,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话语权,同时对国际经济秩序的改革和合理化有一定的促进。

目前中国产业发展自身矛盾凸显,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要义是改变制造大国的现状向工业化程度低的国际转移部分产业,利用空间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新兴产业。蒲清平等认为产业链和供应链是双循环发展的重要衔接,是推动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动力源,提升中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十分关键。

 

林志刚等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加强科技突破与产业升级是推动中国产业链实现破局的措施之一。要利用好我国体制优势,建立能够推进核心技术研发的体制,填补我国核心技术的漏洞,进而能够自主掌控核心技术,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更好地完善内循环产业链,为可持续发展增添动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水平。

科技是维护全球产业链的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李雯轩等对“雁阵模式”的理论实质、约束及中国目前产业转移升级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在全球价值链面临巨大变化之时,我国应该紧跟新发展格局的方针,从依靠国际循环为主转移到立足国内大循环。王爱华通过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与产业链升级的关系进行分析。

得出我国产业链在新发展格局下优化升级的制约条件,提出了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产业链优化升级的主要路径选择。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学者对产业升级的研究视角和内容都很丰富。双循环相关的研究主要以双循环发展格局的理论机制进行研究,较少结合产业升级,尤其是使用具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在对于双循环下产业升级的研究中,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产业存在不同升级路径,本研究将进行通过对产业升级路径的研究,采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存在一定的研究意义。在当今外部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制定适宜的政策,对下一步产业路径的优化十分重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