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企业的负债率,就会发现一个现象,各个行业大多有一个负债率的范畴,比如说从2009年到2017年,医药行业的负债率一般在40%到45%之间浮动。而公用事业行业的负债率稳定在65%到70%之间。
但是如果你去仔细看某一个行业负债率的时候,会发现另外一个现象,就是很多负债率特别高的企业,且远高于同行业水平的情况下,债务比率会越来越高。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一个企业到底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最优”的负债率?回答这个问题,对我们理解企业的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一、怎么找到企业的最优融资结构
其实这个问题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公司金融学者讨论的重点。有一个理论就叫“权衡理论”,就是专门研究怎么找到“最优融资结构”,也就是最优的负债率。
那所谓“最优”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从公司所有者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这个原则下,学者们就去计算债务的成本。比如说破产的概率,还有去计算债务的收益,比如说税收抵扣,然后算出一个最优的负债率,也就是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负债率。这就是最优的负债率。
这里有一张图,负债的成本收益最后交叉的地方,应该就是最优的债务率的选择。
那现实世界里,是不是这样子的呢?
有研究者曾把美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算了一遍,就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医药行业、互联网、高科技行业,还有那些创立年限比较短的企业,普遍负债率都很低,绝大部分都是采取股票融资的模式,很少发行债券,或者从银行贷款。
而负债率很高的行业,包括什么呢?农林牧渔,还有水卫煤电等公用事业行业。
再仔细研究这些企业的财务报表的话,就进一步地发现三个更显著的趋势。
- 企业现金流,或者说利润多的企业,更喜欢发行债券,债务比例会更高一点。
- 但如果一个企业的现金流波动大,比如说它是“饥一年饱一年”的情况,企业发债的意愿就迅速地下降。
- 研发费用会和一个企业的负债率呈现出很强的正相关性,研发费用越高,负债率就越低。
仔细琢磨一下,这些情况其实说明了,企业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确确实实在找一个最优的负债率。比如为什么现金流多的企业愿意发债呢?比如一方面,它还本付息的压力小,破产的风险低;另外一方面,发债对管理层是有约束能力的。
老话说“男人有钱就容易变坏”,其实公司也是一样,公司有时候现金流特别多,而公司的管理层有时候又不是股东,那这种情况下,就很难一心一意地替股东着想,就产生乱花钱的冲动。
比如80年代的时候,好多美国上市公司的CEO让公司买飞机、买游艇、捧明星。我们中国也一样,很多企业不发红利,拿着钱到处去乱收购。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去发行债券,或从银行贷款,多付一点利息,减少管理层手里可以支配的自由现金流,他们乱花钱的习惯就会收敛一点。
同样地,现金流波动大和研发费用高的企业,就不愿意发债,其实也是在权衡债的利弊。你看,因为债的利息、本金都是强迫性的,如果在一个周期波动大,或者未来收入不确定的行业,自然就不能把自己绑定在一个确定的支出上面,这样子就会容易造成市场预期的不稳定,然后导致公司的股价也起起伏伏地波动。
二、债务困境的两难选择
可能人会恍然大悟了:原来企业的融资决策没有那么难,就是去研究现实世界里有什么摩擦,税收、破产、信息不对称,还有代理问题。然后,结合自己企业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几种力量的影响,最后确定一个“最优”的负债率。
但是,如果去深入研究一个个行业的时候,会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一个企业,负债率远高于同行业水平的时候,反而会倾向于增加负债。而且,这个趋势在那些债务金额很大的大公司里面,更加显著。就是说当这个企业利润很差,业务也不确定的时候,会更倾向于发债、贷款。总之,在债务成本极高,但收益极低的情况之下,企业反而更倾向于提高负债率。
如果你觉得这听上去有点反常的话,那么我问你,有没有听说过一句话:如果借100万,你是(银行的)孙子,如果借1个亿,你就是大爷。
这句话听上去很庸俗,但是其实里边的金融学道理很深刻。
你欠几千万的现金贷,光追债电话就可以烦死你。欠银行几十万、上百万元,银行随手就把你告了,把你列入失信人口。但是,当一个大企业借了巨额的债务,比如几十个亿,上百亿,但是现在又面临还不出的风险的时候,你猜猜债权人(银行)会怎么办?
假设一个企业有一个亿的债务,现在陷入了债务困境,就没办法还本付息了。债权人有两种选择,第一种就是很自然地逼迫企业主清盘,把剩下的资产来偿还债务。结果一清点,债权人发现,企业所有的资产也就值6000万,再加上破产的各种费用,最后这个债权人手里可能最多拿到5000万不到,损失了一半多。
同时这个企业可能也在努力挣扎,到处找活路,结果最后发现了一个投资机会,就是要你再追加1000万投资,项目如果成功,企业马上能够起死回生,三五年内资产翻番,没有问题。
好了,这个企业这个时候就跟债权人商量,是不是能再借1000万给我,让我起死回生啊?同时为了减轻我的负债,让我活下来,就把我原有的债务进行一点减免,比如面值1亿的债务减免成8000万,然后再延长一点期限,提高我的生存能力。
债权人这个时候,其实就是要采取一个两害相较取其轻的策略了,思前想后,如果按照第一种方法,5000万就生生地打了水漂。那采取第二种方法,一方面,这个亏损可能会被延后,另外一方面,只要企业活下来,最后拿到手的可能还有8000万。所以想来想去,还是第二种方法更好。
所以这种情形下,一般债权人就会坐下来跟债务人,也就是借钱的人谈判,这也就是你平时听说的“债务重组”。而且,这个借债的规模越大,债权人就越难以承受破产清盘的亏损。
更何况你想想,如果大企业破产的话,还有裁员、失业的社会问题,所以包括政府、工会在内的各方势力,都会鼓励这种债务重组的行为。
当然了,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咱们中国独有的现象,美国其实就有很多关于企业债务重组方面的法律规定,比如说Chapter 11。你去看美剧,就会发现,很多律所里面,都有很多专门提供债务重组法律顾问的大律师。
中国也是同样的情况,只不过是咱们中国债券市场不发达,主要是依靠银行贷款这种间接融资模式。但是“虱子多不痒,债多不愁”的情况是一模一样的。而且大企业破产,员工失业,对地方政府会造成很大的压力,所以地方政府也更有动力劝说银行为这些企业续命。所以越能借到钱的企业,就越能借到钱。有一些企业杠杆率越来越高,就是这么来的。
这个逻辑不单单是对企业,其实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任何机构,都是适用的。
比如说你可以把这个逻辑放在对地方债的理解上面,从2016、2017年搞地方债的置换以来,那些负债率最高,当时说要破产的省市,什么云南省、武汉市,在这次的置换中反而拿到了最大的份额。
那一个企业到底有没有最优的负债率呢?
其实在真实世界里,从来没有现成的唯一的答案,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
所以,这也再次提醒我们,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的决策,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我们要用动态和变化的眼光来看。
今日概要:
1.企业会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权衡”选择负债率,权衡的原则就是根据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在债务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平衡,找到一个合适的负债率。债务成本高的要降低负债,收益高的增加负债。
2.但是这种原则经常会被“债务困境”打破。借债金额很大时,如果有违约风险,会对债权人造成巨大伤害,所以债权人倾向于和债务人谈判,进行债务重组,减免或者延期债务,所以经常会发生,负债率越高的企业借债越多的情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