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方法(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区别)

一、效用

消费者决策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基本内容。所谓消费者决策是指消费者在既定的预算约束条件下,为使自己获得最大满足而作出的消费选择。

效用取决于两种因素

一是由商品的自然属性所决定、具有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能力;

二是人们在消费某种商品时对需要满足的主观感受。

效用的度量理论有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以基数形式研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理论,称为基数效用论。——假设消费者能够用数字表示消费单个物品的效用大小,即以效用单位对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加以衡量;对物品组合的消费,则假设每种物品的效用各自独立;效用可以比较、可以加总得到总效用。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分析方法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不足,经济学家提出了序数效用论,即以序数形式研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理论。尽管不能用效用单位去计算效用,但效用的大小是可以去比较的。

序数效用论采用的分析方法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二、边际效用分析

(一)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总效用(TU)是指消费一定数量商品所获得的总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MU)是指消费某种商品每增加一个单位所获得的总效用的增加。

效用函数:TU=U(X1,X2,X3,.......,Xn)

则商品Xi的边际效用为:

若消费者消费其他物品的数量不变,只考虑消费一种的变化所引起的效用变化,则公式为:TU=U(X)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随着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增量成逐渐递减的趋势,即消费者消费后一单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增量小于他消费前一单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增量。

总效用有可能达到一个极大值,此时边际效用为零;若继续增加该商品的消费量,则会使边际效用为负值,从而减少总效用。

三、无差异曲线分析

(一)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多种商品(一般假定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时,能获得相同效用的曲线。

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所表示的两种商品的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因此无差异曲线又称为等效用曲线。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无差异曲线是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负值。

无差异曲线图的众多无差异曲线中,同一曲线上各点代表相同的总效用,不同曲线代表不同的总效用。

无差异曲线图上的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二)边际替代率

边际替代率是指在保持消费者效用不变的前提下,增加某种商品(如X)一单位的消费量所要减少的另一种商品(如Y)的数量,称为商品X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记为MRSXY。

效用函数记为:TU=U(X,Y)

在无差异曲线上总效用不随X与Y的变动而变动,所以有:

从边际替代率本身的含义看,它可以用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切线的斜率来描述,而该曲线上各点切线的斜率并不相同,因此无差异曲线上各点的边际替代率也不相同。

经济学中通常将无差异曲线斜率的负数值定义为商品X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它等于X的边际效用与Y的边际效用的比率。

即:

(三)预算线

假定商品的价格和消费者预期用于购买商品的支出是既定的,则消费者能够购买到的商品的所有的可能数量组合的集合,即为消费者预算线,也称为消费可能线或者家庭预算线。

预算线表示:M=PXX+PYY

或者Y=M/PY-(PX/PY)X

四、消费者均衡

(一)消费者均衡的概念

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在既定的收入状况下,将货币合理花费于各种消费品的组合,使消费者获得了最大的效用总量,此时消费者不再改变其购买各种消费品的数量,即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已达到均衡状态。

研究消费者均衡的假设条件是:

(1)消费者嗜好与偏好是既定的;

(2)消费者的收入是既定的,且假定消费者收入全部用来购买消费品;

(3)消费者拟购买的商品价格是既定的。

(二)边际效用分析法

实现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可通过在家庭预算支出约束条件下求解用函数的极大值取得。(三)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在切点E上,无差异曲线U2和预算线AB的斜率相等,由于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可以应用商品边际替代率MRSXY来表示,预算线斜率绝对值可用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