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款码不能用于经营收款
“2022年3月1日起个人收款码禁用于经营性服务”及“禁止个人静态收款条码被用于远程非面对面收款”的消息近日刷屏网络。记者获悉,这一消息源自央行近期发布的条码支付监管新通知。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在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扫码支付等支付方式已不鲜见,这样的行为将被纳入监管。2021年10月13日,央行官网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21〕259号)》,从支付受理终端业务管理、特约商户管理、收单业务监测三个方面入手,对收单机构和清算结构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要求。与此同时,条码支付也被纳入监管,对个人收款条码的使用规范做出具体规定,并将于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具体解释称,近年来,个人收款条码得到广泛运用,提高了资金收付效率,但也存在一些风险隐患。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跑分平台”,以高额收益吸引大量人员使用个人静态收款条码与赌客“点对点”线上远程转移赌资,将赌资分拆隐藏于众多正常交易场景。为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更好发挥收款条码的普惠性、便利性,《通知》提出一些针对性要求。
其中,《通知》对收款条码管理进行了说明,对于个人或特约商户等收款人生成的,用于付款人识读并发起支付指令的收款条码,应有效区分个人和特约商户使用收款条码的场景和用途,防范收款条码被出租、出借、出售或用于违法违规活动。对于具有明显经营活动特征的个人,条码支付收款服务机构不得通过个人收款条码为其提供经营活动相关收款服务。
《通知》还对远程非面对面收款进行了说明。条码支付收款服务机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禁止个人静态收款条码被用于远程非面对面收款。对于通过截屏、下载等方式保存的个人动态收款条码,应当参照执行个人静态收款条码有关规定。“将条码支付纳入监管,弥补了之前可能被洗钱利用比较多的条码支付通道漏洞。”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分析称,特别是对个人收款码的管理,《通知》的要求会有效避免个人收款码通道被交易平台利用。
《通知》对消费者和小微商户有哪些影响?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通知》总体上有助于更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有利于防范不法分子通过改造支付受理终端、申请虚假商户等手段盗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甚至盗用账户资金,有利于提升银行、支付机构的对账单、交易信息查询等服务质量,充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减少相关纠纷和投诉;长远来看,《通知》关于规范个人收款码的相关要求将进一步提升对个人经营者和小微商户的收单服务质量。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官网《通知》截
虽然大多数网络消息在短时间内给出的消息判断属于误读,但对于持续高增长的二维码支付市场,该《通知》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持续高增长的二维码支付市场
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增长至71.2万亿,同比增长19.2%,同比增速高于此前五个季度的增长水平。本季度是传统的电商促销季,线上消费的如期上涨奠定了本季度增长的基础。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增长至74.0万亿,由于低基数效应,同比增速高达39.0%。
图片来源:艾瑞咨询报告
而在整个第三方支付市场中,二维码支付无疑是“最亮的崽”。
2020年第4季度,二维码支付交易规模约为11.0万亿,环比上季度上升15.3%。随着线上线下商业的融合,支付机构及其服务商大力拓展支付前的线上化环节,如到店后通过扫码点餐或小程序提前点餐到店直接取餐等服务。
未来,二维码支付的边界亦将伴随着线上线下商业的融合进一步延伸,以支付数字化为入口的企业数字化服务将为中小微商户解决经营痛点提供新的思路与可行路径。
法规趋严的第三方支付服务
第三方支付是指具备资金及信誉的非金融第三方机构通过与银行商业合作向政府、企业、个人提供个性化支付结算与相关增值服务。第三方支付基础服务的本质为用户资金中转与无现金买卖过程的风险转移,而非涉及资金所有权。
2014年后,随着通讯技术迭代升级,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呈上涨趋势。201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超过11.4亿;其净增长规模超过4,600万。
同时,移动互联网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超过358分钟。规模红利及时长红利持续推动移动支付应用普及及使用场景持续拓宽。此外,聚合支付、人脸支付等支付方式多样化促进移动支付行业持续扩容,从2014年的7.8万亿上升至2019年的232.9万亿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官网《通知》截图
201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及《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相继颁布,明确第三方支付机构的3种市场支配地位预警情形和边界认定。2020年腾讯及支付宝于第三支付市场市场份额高达93.6%,超过市场份额的1/2。针对于现行国家法规预警,支付宝及腾讯金融预计将对部分第三支付市场份额进行受让,整体利空两大行业龙头收益。
与此同时,第三方支付支付流程与服务盈利点趋同。以微信支付为例,从平台接入到支付完成已逐步形成完整且趋同的盈利体系。同时,第三方支付作为各行业底层支撑,其产品及形态趋于一致,导致第三方支付支付产品可替代性增强,因而行业竞争核心逐步转向于支付场景应用的深化与拓展。
不可逆的无现金支付大趋势
当下,全球支付正在向数字支付平稳过渡,最终可能走向“无现金”社会。根据普华永道及旗下战略咨询公司思略特的分析,2020年到2025年,全球无现金支付量将增加80%以上,从约1万亿笔增长到近1.9万亿笔,到2030年将增长至2020年的近三倍。
预计亚太地区增长最快,2020年到2025年无现金交易量将增长109%,2025年到2030年将再增长76%。其次是非洲(78%、64%)和欧洲(64%、39%),紧随其后是拉丁美洲(52%、48%),美国和加拿大的增长速度最慢(43%、35%)。
无现金趋势下还蕴藏着更大、更深层的变化。根本性的转变,不仅是购买商品和服务时采用的传统支付方式,整个支付基础设施都面临重塑,同时催生出新商业模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