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形势分析的科学方法)

如果说在第一篇,第二篇的文章中,我们了解到经济形势分析的定义准备工作以及方法论具体的写作思路,布局,那么本篇将继续在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再进行探讨,从经济周期理论的视角来分析经济形势,是以为文。

一、经济周期理论概要:

经济周期也成商业周期,景气循环等,是经济运行中不可避免地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表现,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等经济活动总体性,全局性的波动。

经济周期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每个经济周期可以分为上升与下降两个阶段,上升阶段也称繁荣【复苏】阶段,最高点称之为顶峰,然而,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衰退。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成为谷底。

 

经济周期的短中长期的时间定义:

短期经济周期:

时间:3-4年,主要特征:存货变动,经济周期名称基钦周期

时间:7-8年,主要特征:设备更新,经济周期名称:朱格拉周期

时间:20年左右,主要特征:主导产业转换,经济周期名称:库兹涅茨周期

时间:45-60年左右,主要特征:技术进步及扩大规模产业化而引起的产业结构剧烈变化,经济周期名称: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来自熊彼特的看法【摘录本书内容】:

在一个长周期中,通常可能会有两三个中周期和6个左右的短周期,实际的经济运行状态往往是多个周期叠加。每一轮周期的初始触发因素可能会有不同,特别是短周期中引起存货变化的因素相对较复杂,既可以始于多种供给面因素的冲击,也可能来自多种需求面的冲击。

来自笔者的看法【学习心得】:

1.从股票市场短期价格波动来看,如果我们按照这些经济学理论套用,我们就会发现在股市上,任何震惊的消息都没有意义,比如朱格拉周期,库兹涅茨周期。

企业的内部变化到真正传导到报表,往往需要更加长的时间,那么也就意味着,投资者在面对重大信息过程中会因为股价的变化波动,误认为是技术的预期会及时传导到业绩上的错误判断,从而采取不为理智的行为,积极跟踪各类重大消息,从而将长期效果的变化叠加到短期波动操作上来,进而造成重大损失的现象。

2.从股市周期来看,牛熊转换更像是与朱格拉周期相靠近,但是这种判断和认知是严重错误的,股市的一开始并不是因为经济发展而变动,决定股市走向的不是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是在于债务。

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与美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手法完全不一致,美国是以【利润】推动经济发展,所以美国经济需要强劲的发展态势,美国企业必须要大挣钱,要符合各类经济分析师的预期,一份好的报表和良好预期,对于股市,对于企业来讲,才是提振股价的命门,而对于中国而言,我国选择的是以【债务】推动经济发展,通过央行的不断量化宽松,来推动经济发展,【社融数据】一路高歌猛进,才能推动经济,股市的发展,所以相比于美国股市,中国股市对于资金的渴求更大,所以更多的股票分析师才会关注央行政策,央行利率以及外汇占款,北上资金等资金类的新闻以及市场的成交量多少,强势股成交量,换手率的多少。

所以4月份的【社融】带来的恐慌瞬间在5月份的天量社融中,翻页,因为相比于经济形势,现在更多需要关注的是,整体社会在【信贷】上可能出现,存在的【全社会违约风险】带来的整个经济周期的停摆,所以社融才会在6月份持续上升,就是为了抵消这种担忧。

3.从经济形势分析来看,如果我们真的需要对当下的经济进行分析,就必须勾勒出当下经济周期叠加的具体位置在哪里,才能清楚当下我们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对于数据的要求,至少要在3-4年以上才能给出一定的判断,或者是站在前人的角度上来进行快速打基础,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经济变化中找到核心。

从这点来讲,如果按照2010年GDP增速第一次放缓来看,我们的复苏更像是遥遥无期一样,在逐步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中,开始迅速放缓也就在情理之中,当然,横贯在当中,至少人口因素来看,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趋势进一步增强的预期下,经济形势复苏压力更大。

 

 

具有代表理论

  • 太阳黑子论(农业周期论)

代表人物:W.H.杰文斯,H.S.杰文斯和H.L.穆尔

理论逻辑:太阳变化影响农业周期,从而影响农业部门,进而影响工商业,最终影响经济总体。

  • 心理周期论:

代表人物:庇古,陶西格,罗伯逊和施皮索夫为代表

理论逻辑:经济行为取决于经济决策,而经济决策对未来的预期有关,在经济活动中,心理因素对其他造成经济不稳定的因素有强化作用。

简单来讲,就是趋利避害,做出对个体最有利的最优解,但是往往则是显示,强化了对于当前趋势研判的误差,也就是明明没有到这个地步,但是大家的行为促使这个地步的达成的神奇局面。这种情况下,需要决策者拿出【成本】出来,引发行情,才能够降低对于【未来预期】看法的反向做法。

这种现象其实在股市是很常见的,比如救市中,各类救市资金入场,暂停IPO审核,熔断等行为。

但是这种行为反而会强化对于未来市场悲观的研判认识,从而加速行情崩溃的局面。

  • 纯货币论:

代表人物:R.G霍特里为代表

理论逻辑:认为货币是执行,影响经济周期,尤其是价格的唯一变量,通过对于市场资金的供给变化,从而影响市场走向,同时辅助以利率调节。

这一点和当前很像,都是靠着货币放水来稳住基本盘

  • 消费不足论:

代表人物:J.A.霍布森为代表

理论逻辑:收入分配在二八法则下的强化,使得收入高者进入低消费状态,收入低者忍受经济危机带来的进一步伤害。

从这点来讲,这种观点在当前是非常有市场的。

这一点可以从市场的处理方向来看,都是对于大企业,黑恶势力开刀,通过重新调整分配方法,缓解分配上的市场不足。

  • 投资过度论:

代表人物:G.卡塞尔和A.施皮索夫为代表

理论逻辑:经济扩张带动收入上升,从而推动需求上升

就本书而言,提到的这个总结性概念,会让人有一种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同样在这种简单的总结中,没有区分是国家的债务推动还是企业利润推动,这将是区别于中国股市和美国股市在周期变化与经济周期变化上能否解释的情况的关键所在。

  • 凯恩斯注意经济周期论:

代表人物:凯恩斯,萨缪尔森,希克斯

理论逻辑:有效需求理论,有效需求,充分就业等

  •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

代表人物:佛立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

理论逻辑:货币变化是自由无序,政府的宏观调控会引起货币变化,不稳定的货币供给是导致总量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

  • 真实周期理论:

代表人物:基德兰德,普雷斯科特等

理论逻辑:技术变动带来的周期冲击

  • 政治经济周期论:

代表人物:无

理论逻辑:选举竞争引发的政治经济周期。

 

二、经济周期理论的应用案例:

前提

1.通过对于2011年以前我国经济运行周期的梳理分析,预测展望2010年以来的新一轮经济周期。

2.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不是一帆风顺,普遍都存在经济周期性波动现象。

这就告诉我们,经济波动是存在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要以正确的心态看待经济周期中的波谷环境和状态,不要因为一时的波动失去了自己全部的判断和认知,从而作出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像有人迷信2012年世纪末日一样,最终吃光用光,迎来的只有嘲笑,遭受自身不经济行为带来的伤害。

案例分析

1.前景说明:

1953年恢复经济建设以来,GDP增长率波动非常明显,从1953年-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共有10次周期性波动,围绕着10%的增速上下波动。

1.1结论:

2010年开始的是第10轮经济周期的开始。

1.2心得:

以选择GDP为目标,通过GDP增速变化以及图形走势来进行说明,描述,平均7-8年一次经济周期波动,符合两个基钦周期或者一个朱格拉周期走势,从这点来讲,我们也可以利用【存货】,【设备更新】的角度来补充说明,从而得到一个更加具有说服力的经济变化走势,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自然灾难带来的大幅度变化,这也符合政治经济周期论的走势。上位者的执政影响经济的力度是肉眼可见的,自然也是不能忽视的。

2.图形分析:

考察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的主要有波动高度,波动深度,波动幅度,波动的平均位势,波动扩张程度等指标。

  • 一是从经济周期时间长度来看,改革开发前的5轮完整周期,时间长度为4-5年,符合基钦周期,改革开发后的3轮完成周期,时间长度严惩到8-10年,属于朱格拉周期。

从这点来讲,我国的经济动力,由【存货】向【设备更新】的领域靠拢,由于技术推动下的人人收益,使得整体的经济周期幅度开始向大周期前进,这种变化,体现出中国经济在抗击风险上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种内核的变化是推动经济周期生命延长的根本手段。

  • 二是从经济周期波动的平均位势来看,增速趋势的平均水平不断提高,过去5个经济周期平均为6.5%,后面3个经济周期为10.3%,增长率的提升,克服了过去经济中存在的【大起大落】,同样也说明:企业,个体在抗风险能力的增强,企业,个体在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向上过程中,同步变强,从而实现了全国三个部门在经济增速上的福利共享局面
  • 三是从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长度来看,改革开放前,平均长度为2年,改革开发后长度达到4.5年,整个经济周期逐渐呈现出规律性,对称性的特点,经济质量确保了经济增速的稳定性,长期性。
  • 四是从近周期波动性的动态变化看,改革开发以前,经济波动比较剧烈,改革开放后,经济周期峰位逐渐降低,谷位逐步上升,波动性呈现下降趋势,经济在“平缓”中增长。

随着市场经济地位的逐步确立,经济周期开始变得逐渐清晰,各项数据的披露以及公开化,也使得经济预期上的差异开始逐渐缩短,对于经济的一致性开始增强,通过货币,基建调整,引导市场的效果也在不断变强。

从而使得过去杂乱无章的经济变化开始向既定的目标,模型靠拢,经济理论效果威力不断增强,预测以及数学工具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政策制定和推动更具有参考性,纠错能力在不断增强。

 

结论

我国经济增长在改革前和改革后是两个不同的变化,简单来讲就是,经济周期变长,经济波动变小,经济质量进一步提高的同时,国家,企业,个人/家庭的经济收益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在逐步增强。

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需求水平,资源获取,人力供给,资本形成,技术进步,制度建设等多方面因素,从过去的非线性变化向线性变化靠拢,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各经济部门,行业发展也使得未来的经济增长在新一轮的周期中,实现路径中面临更大的挑战。

从这点来讲,随着2010年GDP增速的第一次放缓,就预示着我国经济阶段的【原始积累】已经结束,通过长达数十年的经济发展,国家,企业,个体都汇集了巨大的财富,技术等,为后面的大企业,海外发展战略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支撑,当前我国将开展第二阶段的经济发展,即【产业升级】。为此,中央开展了海上和陆地丝绸之路,同时在2015年提出【供给侧改革】,淘汰【僵尸企业】,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不过随着2020年【疫情】,阻碍了这一历史进程,当前以【押】的方式开展整体的经济逻辑,通过确保经济基本盘为目标,与欧美竞争,全力确保我国经济增长态势不动摇而不断努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