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智远的第0149篇成长笔记的分享。
让我们先从一则故事开始:
某天中午吃过饭同事喊你一起“开黑”娱乐下,你打开手机屏幕中弹出消息提示,“您的手机储存空间不足”,需要删除部分应用。
这应该是你N次收到信息,迫于无奈,你再次解锁审视各种不常用软件准备进行删除,2分钟整理完毕却只删除4款,于是你把眼光转移到“手机相册”。
这是你“手机空间不足后”N次清理相册,打开发现上次清理后的部分照片还在,但始终也没有用,也没有看过一直在占据空间。
你不舍得不想删,最后还是删了点儿,无奈咬着牙心理默念:“我下次买手机一定要买个内存大的”。
不知你被什么刺激了下,瞬间恍惚的有声音在脑中响应,“这种场景好像上次也是这么思考和决策的”。
你中午无心开黑开始琢磨“我什么时候决策这么犹豫了”以前做事都不拖泥带水,现在连清理手机空间删除“软件,照片”都墨迹半天,原来不是这样的。
别着急,每个人都有这种事情发生,那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大脑接受更多的外界信息”,多元化思维促使自身去决定一件事时“各种综合考量”而影响的,你的“决策体系”该重新塑造了。
决策力大到企业战略,小到每日吃穿,哪有什么不好决策,不过是怕“损失厌恶而已”,如何打造一套属于自身决策体系,遇到事情斩钉截铁而快速处理,我将从4大立体面角度进行解刨。
01.大脑是一个决策器
维基百科给予决策的定义是:人们为各种事件出主意,由信息搜集,加工,最后做出判断得到结论的过程。
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决策是人们思维过程与意志行动过程相互吻合的产物,没有这两种心理过程参加,无论何人也做不出决策。
我把它融会贯通为“我们为实现某个目标,设定有限时间对路径的分析与采用资源的能力”。
- 时间与信息是决策的一大障碍
人的大脑就是“决策机器”每天都在做各种选择,在大事面前若想做好决策,不得不说我只能用“太难”两个字来形容。
双重国籍的Daniel Kahnema(丹尼尔·卡尔曼)在其畅销书“思考快与慢”曾提出过观点:
人决策方式是“信息”(五感+记忆+生理反应)-本能(利弊判断),转入后天思考逻辑推理后行动的过程。
在心理学领域,主流的认知心理学假设为“大脑是一个类似于电脑但比电脑更复杂的信息处理装置”。
过程中,人需要运用自身的五官接受信息输入设备,或者各种感官组织寻求“每个选择可能实现的各种结果的信息”,然后运用这些信息被解码为neuro firing(神经放电),在进行判断。
有些问题不需要思考就能让人立刻做出决策,有些问题却让我们犹豫不决。
例如你看到蛇第一反应便是立马躲开,再比如你去丛林探险,觅食回来发现车身被不明物体刮伤,你的作战预备反应就会立刻上升。
“当你去洗手间时不小心把手机掉进未冲洗的马桶中”,眼前不堪入眼的场景,你会“犹豫要不要捡”的问题后进行行动。
而这一切都是“信息”被处理后摄入“神经元”经过训练的过程。
它引导我们在脑中决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其实是对信息的收集与判断,“建立认知”“有利有弊”等等。
那么人需要收集多少信息才能“足够”做出一个决定呢?这背后有个主要影响因素就是“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
什么是时间距离?
某个时段内必须决策,在有限的空间内选择信息增加或过滤。
什么是社会距离?
我在北京,你在广州,我俩疏远程度决定如何决策。
以色列伊兰大学的Vered Halamish和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NiraLiberman在2017年《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分享过一篇论文。
名字为《在做决定之前要选取多少信息,这是一个心理距离问题》中有则非常有趣的实验。
故事大概如下:
实验1和实验2分别有155名参与者,这些人都来自于美国,他们没有线下见过面,要在网上完成实验后可以获得一笔美金报酬。
实现1中,报名的参与者想象在明天或者是一年后玩卡片游戏。
游戏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个是选取阶段,在这个阶段参与者可选取两幅卡片中的一副,随后这副卡片会抽出1张,接着参与者可以看到卡片上的数字,每选取一次需要2秒钟。
第二个是选择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参与者在两副卡片中选择一次,然后选择将导致一卡片从这副卡片中随机抽取。
卡片上都有一个正数或者负数,被抽中的卡片上的数字就是这场游戏所得的货币奖励和惩罚金额。
接着实验1的参与者被问到,“如果今天或明年的今天玩这个游戏,你愿意在第一阶段选取多少张?
实验2中的游戏和实验1的游戏是一样的,但2中没有“时间距离”的限制,只有“社会距离”的远近。
在实验2中,参与者想象或自己玩卡片游戏时,为一个即将玩卡片游戏但社会距离比较远的人出主意。
过程中参与者被问到的问题是:“如果是自己玩,那么你将会选取多少张卡片?如果是一个朋友在玩,那么你将会建议这个朋友选取多少张?
实验一的结果不出所料,在未来(距离比较远情况下进入下阶段)参与者会选择当下索取更多卡片,
实验二则是,参与者会建议朋友(社会距离较远)选取更多卡片。
直白一点,这个故事说明什么?
研究认为当我们为了做出某个决定而选取信息时,随着决策链的时间拉长,选取信息的单位数也会增加。
现实中也是一样,时间距离增加,可以通过帮助决策者考虑更大范围的信息来改进决策,然而如果更多信息摄入大脑,无法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的话,距离将会是有害的(Hertwig & Engel,2016)。
- 决策中的预测编码
在有限的时间距离与信息中,做决策时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受控制的幻想”,我们的大脑更重视对现实的预期,而不是感觉器官传入的实际消息,这当中也是有“预测编码”影响所在。
什么是预测编码?
维基百科的定义为“利用前面的一个或多个信号对下一个信号进行预测”,根据离散信号之间存在的相关性特点进行推演,不同的是预测编码是对实际值与“预测值”的差值进行编码。
听上去是不是比较复杂,没关系我们简化下:
当你遇到新的信息(问题)摄入脑中时,大脑会根据已有知识储备建立一个“预测框架”,来验证是否可行有无侵害利益,对自身有无危害等等。
比如,我在咖啡里放了奶沫和(XX),你可能会毫不犹豫的填上“糖”。
再比如2005年,库塔思团队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发表了另一篇论文中提起的,志愿者要求阅读屏幕上的这个句子:
“今天风和日丽,因此孩子出去放( ),最符合常理的是“风筝”,而测试的结果也是同样。
起初大多数科学家认为,预测编码不过是大脑某些特定区域的工作原理,但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
大脑的其他区域的活动规律也服从预测编码理论——预测编码是大脑运营的惯性核心,卡尔·福利斯通(Karl Friston)是这一理论的先驱科学家。
当新信息(某个问题)在预测范围之内,你便会巩固和强化信息来验证,再比如你去问一个同事这件事靠谱吗?
他会回复你:
“在我的意料范围之内”,这就是对旧信息的强化。
若新信息不符合预测,大脑就会调动“脑中所涉猎的知识库”重新审视问题,做出判断,新旧信息不一致就属于“预测偏差”的情况,迭代和修正的过程就涉及到“贝叶斯推断”。
贝叶斯推断是一种统计学法,用来估计统计量的某种性质,在计算机诞生后它才被人们所重视,通过大量数据收集加上高速运转能力,来推演出最佳路径或条件来决策。
若从思维角度出发,它建立在主观判断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你可以不需要客观证据先估计一个值,然后根据实际结果不断修正,正因为它的主观性太强,也有“幻想”的可能。
比如生活中你会遇到这种现象:
“你在朋友圈看到了某段话的表述,脑中就会调取与这句话相关自身经历过的场景,感同身受”。
就像我说,跟你介绍一个女朋友,她热爱健身,你就会幻想出她傲人的身材,给你介绍个男朋友,他183cm的个头,长的像某个明星,你的脑中便出现某个明星的画面。
贝叶斯推断的过程对沟通的两者也会出现“误解的可能”,因为人与人之间有“认知”偏差,你的推断与我的理解有着完全不同的差异。
所以不管是“贝叶斯推断”还是“预测编码”,两者都是人决策中的一大阻力障碍,因为是基于曾经经验或幻想而“假设而出的定论”。
并没从真实依据出发,其次在大脑这个决策器中,时间的维度也会无时无刻不增加“信息的饱和度”,这也会让人形成决策偏差。
02.快决策与慢决策
除了预测编码与信息时间两大维度外,在讨论决策效率前,我们有必要再了解下大脑的运作模式,大脑由“理智脑”“情感脑”和“本能脑”三者组成。
本能脑掌管“本能反应”,情绪脑也称之为“边缘系统”,它的组成部分包含海马结构,海马旁回和内嗅区,齿状回、扣带回、乳头体以及杏仁核,主要情绪和感性记忆,比如喜;怒;哀;乐。
理性脑是大脑最外皮层分为为左脑和右脑,包含四个部位额叶脑区(Frontal Lobe),顶叶脑区(Parietal lobe),枕叶脑区(Occipital Lobe)、颞叶脑区(Temporal Lobe),主管认知与记忆。
著名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教授基思·斯坦诺维奇将感性脑和理性脑分为:系统1和系统2。
- 快决策的系统一与感性相关:
“感性脑”也称之为“系统一”偏感性自动化,是我们大脑内置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你还不知道时它已经替你运算,且运算速度快所要消耗能量非常少,多数“不用太多经过思考”,也属快决策范畴,属于无意识的情绪决策就可以完成,如“刷牙,洗脸”。
无意识快决策是什么样的呢?
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认为场景,图像,声音,气味等方式储存在大脑中的记忆感受。
我们用这些感受去直接决定行为,也就是说无意识是非理性的,它以感受的形式存在,而不是道理的形式存在。
所以才会有你知道很多道理,但只要你内在感受不发生变化,在行为发生时还会走原来的老路,这就是“道理我都懂,但我做不到”的真实答案,也是无意识决策。
人一天中60%的行为都是无意识快决策自动化实现的,比如第一次学骑自行车你会觉得很痛苦经常摔倒,但你学会后就不需要思考就可以自由操作。
但快决策(系统一)也有认知偏差效应出现,我大致总结有8个方面,分别为:
框架效应,禀赋效应。
损失厌恶,心理账户。
框架效应具体表现为“眼见为实”也是直觉本能逻辑,喜欢视觉化信息,没有推理,看到什么就是什么,禀赋效应表现为人更喜欢拥有,而害怕失去。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杯子和巧克力的实验,分为三组,巧克力和杯子价格是一样的,如下:
情景一:
每人发一只马克杯,并告知可以用杯子兑换巧克力,结果只有11%的人选择兑换,其他89%由于拥有了杯子不愿意兑换。
情景二:
每人发500g巧克力,并告知巧克力可兑换马克杯,结果只有10%的人选择兑换。
情景三:
在马克杯和巧克力之间自由选择,结果非常相近,56%的人选择马克杯,44%的人选择巧克力。
融合到工作中综合上述我们发现,人在决策时往往会先入为主对已有的一些解决方案或资源更感兴趣和重视,结果就会导致误判,这当中就典型的有上面8个特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