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银行挤兑风险防范措施(避免挤兑灾难的两种方法)

今天还在看《国富论》杨敬年译本,在读第二编“论资财的性质、积累和使用”的第二章“论作为社会总资财或维持国民资本支出的一个特殊部门的货币”,至P262页。

这一章的内容干货满满,斯密主要讲了银行金融业的运作流程,虽然是几百年前的事儿,但感觉现在这些行业还是按斯密所描述的那样操作,甚至可以这么说,目前的国际政治经济骨子里还是玩的这一套,只是表面的花样更多而已。

这么一看,斯密确实是西方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国富论》也确实是经典中的经典。

书中提到了18世纪很多银行面临的问题,典型的问题就是挤兑风险,阅读过程中,我感觉18世纪西方列国好像还没有真正的中央银行,但这些民间商业银行一定是趋于统一化的,查了查资料,到了19世纪,英格兰银行才剥离了商业银行的业务,正式成为英国的中央银行。

书中提到的“金银币”和“银行券”,其实就是贵金属硬通货和流通纸币,假如18世纪的某英国银行有1万英镑金币,它可以留下3000英镑金币作为随时准备被兑换走的储备金,再发行7000的“银行券”给商人挣利息。

 

把7000英镑金币送到海外不认它所发行“银行券”的地方购买当地的物资,这就是金融操作的初级状态,就开始涉及纸币超发,挤兑风险等问题。看懂书里这部分,也就能看明白鹰酱在全世界折腾的底层逻辑——扩大认可自己纸币的海外市场是重要的抗风险手段。

对于一个企业或者个人来说,同样要有银行思维或者金融思维,我的意思不是让企业或个人去搞贷款做金融,而是把自己当一家银行,想清楚自己的“硬通货”和“银行券”分别是什么?想清楚自己的“银行券”发放给谁?想清楚用什么方法以自己的“银行券”放大“硬通货”,获得更大的收益?

我能想到的一些内容,包括能力、实力和成果是硬通货,别人对你的信心可能就是你的“银行券”。这些对于个人和企业都是通用的。

既然把自己金融化了,好处是很明显的,可以玩加杠杆的游戏了。但同时要注意如何防止挤兑现象的发生。大约有两个方法:

一是按书中所说,以自己的“硬通货”实力,来确定“银行券”发行规模;

二是学鹰酱的法子,开辟认可自己“银行券”的市场,去那里做交易。

但说到底,还是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硬通货”实力,这才是基业长青的根本所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