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理论范式是什么意思(人的发展研究的理论范式)

内容提要:人的发展研究主要有人性论和唯物史观两种理论范式。人性论范式就是基于人性理解人的发展的理论范式,它回答的是人的发展价值取向方面的问题,唯物史观范式就是基于唯物史观理解人的发展的理论范式,它回答的是人的发展科学认识方面的问题。只有两种范式互补即以人性论范式引导唯物史观范式、以唯物史观范式支撑人性论范式,才能对人的发展问题给予科学而合理的说明。

人的发展研究要有理论范式的自觉,因为理论范式对于人的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会影响人的发展研究的视角、内容及其结果。回溯人的发展研究历程,人的发展研究的理论范式主要有人性论范式和唯物史观范式,这两种范式各有优越性也有局限,只有两种范式相互补充,才能对人的发展问题给予科学而合理的说明。

一、人性论范式

人性论范式,就是基于人性(人的类特性)理解人的发展的理论范式,即从人性出发探究人的发展的动机和愿望,确立人的发展的内容和目标。人性论范式本质上属于价值取向的理论范式,它对于人的发展研究的意义在于回答人的发展的动机或目的问题:为什么要推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的根据是什么,内容是什么,目标是什么,等等。

人性论范式既具有文本依据,又可以彻底地说明人的发展的价值根据。

人的发展理念间接渊源于古代哲学对人生的关注和理解,直接渊源于近代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

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从根本上肯定了人,确立了人之为人最基本的权利。人性论假定所有人都具有共同的本性,人性是人之为人之根据,是人在价值上高于其他事物之根据。在此基础上,人道主义认为,由于每个人都具有共同的人性,由于人性使人在价值上高于他物,所以应当确立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人格平等、互相尊重的人道主义原则,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作为近代资产阶级最主要的价值取向,人性论和人道主义理念不仅是对人生存权利的肯定,更是对人的价值优先性的认可和主张,这种主张后来被康德确立为“目的论”或“人就是创造的最后目的”①的原则。

人性论和人道主义曾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正如麦克莱伦在《马克思传》中所说:“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特利尔城。……在拿破仑战争时期,这座城市连同莱茵河畔的其他地区都划归为法国,并且依照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原则进行管理,因此在足够长的时间里,这座城市都浸润在言论自由和立宪自由氛围中。”②一方面,马克思的父亲“深深地沉浸在18世纪的法国关于政治、宗教、生活、艺术的自由理想里”③。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就读的中学里“受到了典型而纯粹的人道主义的教育”④。由于深受人道主义的影响,他在17岁时所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表达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崇高志向,并体现出对“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以及“人类的天性”的赞美。正如麦克莱伦所评价的,“在主题和结构上,马克思的这篇文章和他同学的一样,基本理念是德国启蒙运动和古典时期的人道主义者的理想观念——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相互依赖的人群共同体的全面发展”⑤。

正是在继承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优秀价值并克服其认识上的局限性和价值取向上的不彻底性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在关注人、尊重人、为了人、肯定人的价值优先性、追求人的发展这一基本价值取向上,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与以往的人道主义者显然有相通之处。进一步说,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和人道主义(人性论)是相互关联的,人道主义(人性论)是人的发展理论的立论基础,人的发展理念则是人道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文本分析表明,马克思不仅提出了复归人性的要求,且将复归人性确定为人的发展诉求的根据。早在《摘自“德法年鉴”的书信》中,马克思就在与“兽性”相对立的意义上肯定了“人性”,将人性视为人之为人的根据,并指出“专制制度具有兽性是必然的,而具有人性是不可能的”⑥。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提出了“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⑦的诉求。在《神圣家族》中,他尖锐地指出,无产阶级“完全丧失了一切合乎人性的东西,甚至完全丧失了合乎人性的外观……如果它不消灭它本身的生活条件,它就不能解放自己。如果它不消灭集中表现在它本身处境中的现代社会的一切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它就不能消灭它本身的生活条件”⑧。“既然人是从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中的经验中汲取自己的一切知识、感觉等等,那就必须这样安排周围的世界,使人在其中能认识和领会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使他能认识到自己是人。……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⑨在《资本论》中,他又进一步强调:“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⑩“合乎人性的人”、“真正合乎人性”、“真正的天性”、“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等提法,“丧失了一切合乎人性的东西”和“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的对比,以及“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的要求,皆体现着马克思对人性的肯定、倡导和坚持,将实现人性视为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目标。

确立人性论理论范式将还原马克思曾受到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影响的历史事实,恢复马克思以符合或复归人性作为追求人的发展起点的理论逻辑:在马克思那里,合乎人性、复归人性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一以贯之的,复归人性是人的解放和发展的根据和立论基础,从合乎及复归人性诉求以及对资本主义人性异化的批判中,可以直接推论出人的解放和发展诉求来。合乎、复归人性是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前提,人的解放和发展则是合乎、复归人性的结论。简言之,从复归人性到人的发展的推演,正是马克思人的发展研究的人性论范式。

正因为如此,在现代,一些西方哲学家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意蕴,特别是其中包含的人道主义旨趣,正如宾克莱所指出的:“许多马克思著作的读者现在相信,他应当被看作人道主义者、哲学家或宗教预言家,而不应当被看作经济学家。不过,对于我们的目的更具有重要性的是许多人的发现:马克思对我们今天来说,也许还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特别是关于他对异化的概念和他关于全人类自身的经典的人道主义的理想方面。”(11)其中有代表性的,例如萨特责备一些马克思主义者早就把人丢掉、抛弃或消融了,认为这些马克思主义者缺乏对人的研究,特别是缺乏对个人的研究,以至于马克思主义今天是个无人地带,出现了人学的空场。又如,弗洛姆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也代表一种抗议,抗议人的异化,抗议人失去他自身,抗议人变成为物。……他的哲学,来源于西方人道主义的哲学传统……这个传统的本质就是对人的关怀,对人的潜在才能得到实现的关怀。”(12)“马克思的哲学是一种抗议;这种抗议中充满着对人的信念,相信人能够使自己得到解放,使自己的潜在才能得到实现。”(13)“马克思的目标是使人在精神上得到解放,使人摆脱经济决定论的枷锁,使人的完整的人性得到恢复,使人与其伙伴们以及与自然界处于统一而且和谐的关系之中。”(14)“马克思的学说并不认为人的主要动机就是获得物质财富;不仅如此,马克思的目标恰恰是使人从经济需要的压迫下解脱出来,以便他能够成为具有充分人性的人;马克思主要关心的事情是使人作为个人得到解放,克服异化,恢复人使他自己与别人以及与自然界密切联系的能力。”(15)

确立人性论理论范式不仅有文本的依据,而且符合马克思主义追求理论彻底性的原则。只有从人性论出发,才能追根究底地说明为什么要追求人的发展,从根基上说明人的发展价值取向方面的根据。

哲学史上对于人性众说纷纭。我们认为,人性的含义是多样的,在不同的层面、相对于不同的问题,对人性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作为马克思所说人的“真正的天性”或“人类本性”意义上的人性,就是人满足需要、追求幸福、实现自我的本性,这是人作为人之最根本的心理和行为趋向。这种意义上的人性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所谓抽象的,是指在任何时代、任何情况下,人都有满足需要、追求幸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我的愿望和行为,这一点是不变的;所谓具体的,是指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条件下,人对需要、幸福、自我实现的理解以及需要、幸福和自我实现的实现程度是不同的,因而人性又是不断变化的。这种意义上的人性既是实然的又是应然的。所谓实然的,是指这种人性根源于现实,基于现实条件及对现实中人的生存状态的不满足,所谓应然的,是指这种人性是对现实的否定而指向理想的,是理想的诉求。正是基于理想的诉求,马克思才要求复归人性、符合人性,要求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要求创造条件满足人的这种根本的心理行为趋向,实现人性。

合乎、复归人的本性与追求人的发展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从合乎、复归人性出发,可以推论出人的发展要求:人性论和人道主义认定了人的价值同一性,即所有的人无论种族、性别、年龄及其他先天的或后天(社会)的差别,其作为人的存在价值是完全一样的,既无高下之分,亦无贵贱之别;在此基础上,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又认定了人的价值优先性,即在世间万物之中,人具有最高的价值(或如康德所言“人是最后的目的”)。这两个认定,确立了追求人的发展的前提,因为追求人的发展是对人的价值优先性的充分肯定和现实表达,旨在强调人对自身这个“类”的关注,这种肯定和关注之所以必需并且可能,就是因为其中的“人”是普遍意义上的人,即所有的人,是对人的类特性亦即人性的抽象。换一种说法,只有承认人性即认定人这个“类”具有不同于他物的共同性,才可能肯定人皆具有高于他物的独特价值从而将人“作为目的本身”,只有承认人性,才有必要追求每个人的平等和幸福,才会有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作为对人的价值同一性及人的价值优先性的认定,内在地包含着每个人发展的要求;人的发展之所以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是因为它根本上体现着“合乎人性”的要求。

二、唯物史观范式

唯物史观范式,就是基于唯物史观的原理和视角理解人的发展的理论范式,本质上属于一种科学认识的范式。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这二者是社会个人的发展的不同方面”(16)。“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即在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中,这种发展正是取决于个人间的联系,而这种个人间的联系则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即经济前提,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必要的团结一致以及在现有生产力基础上的个人的共同活动方式。”(17)因此,必须从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入手理解人的发展。唯物史观范式对于人的发展研究的意义就在于:从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关系出发理解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社会条件,从社会基本矛盾出发理解人的发展的规律性和社会历史性,揭示人的发展的宏观过程和机制,指明人的发展的现实途径。

根据唯物史观范式,生产力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唯物史观认为,虽然社会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18),在社会生活的诸因素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9)。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的前提,是社会进步最根本的动力,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的发展的状况。“唯有借助于这些生产力,才有可能实现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在这里不再有任何阶级差别,不再有任何对个人生活资料的忧虑,并且第一次能够谈到真正的人的自由,谈到那种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20)

生产力是人的发展的基础,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将缩短劳动时间,增加自由时间从而拓展人的自主活动的空间。

马克思认为,劳动时间是制约人的活动乃至于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21)“正像单个人的情况一样,社会发展、社会享用和社会活动的全面性,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省。”(22)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和自由时间的增加是人的发展之前提。长期以来,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劳动生产率低下,人们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往往要花费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物质资料的生产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日为生计奔波,几乎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从而既无休闲的机会,更谈不上培养、发展和实现自己的能力及个性。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缩短了劳动时间,但并没有增加劳动者的自由时间,因为工人的自由时间被资本主义生产所侵占:“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发展劳动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缩短工人必须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以此来延长工人能够无偿地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23)“资本家是窃取了工人为社会创造的自由时间”(24),而“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处置的自由时间,一生中除睡眠饮食等纯生理上必需的间断以外,都是替资本家服务,那么,他就还不如一头载重的牲畜。他不过是一架为别人生产财富的机器,身体垮了,心智也犷野了”(25),就根本谈不上发展自己。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反,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为了拓展人的发展空间。自由时间的增加取决于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自由王国只是在必要性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他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26)“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27)缩短工作日(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增加自由时间的前提,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随着生产力水平从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为维持生存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将减少,供自己支配的自由时间将相应地增加,这样,人们活动的自由度将进一步扩大,将能够充分享受闲暇时光并发展自己的能力、爱好和个性。

生产力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基础,因为生产力发展将改善劳动环境,将人从繁重的、异化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作为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而改造自然的活动,劳动一直以来就只具有维持生存的手段的意义,缺乏自主性而具有被迫性。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劳动异常艰辛,对人是一种严酷的折磨和损伤。资本主义的分工推动了生产进步,却又使人从属于机器,这必然地导致了人的活动片面化、被动化,使之丧失自由自主性,从而以另一种方式束缚人。劳动要成为人发展自身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28),有待于劳动强度的极大降低和劳动环境的根本改善。马克思在展望未来社会生产力发展前景时曾做过如下的预言:“劳动生产力向前发展,而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一方面整个社会只需用较少的劳动时间就能占有并保持普遍财富,另一方面劳动的社会将科学地对待自己的不断发展的再生产过程,对待自己的越来越丰富的再生产过程,从而,人不再从事那种可以让物来替人从事的劳动。”(29)在未来,生产力发展将改变劳动的方式和性质,改善劳动的条件,降低劳动的强度,“只有在这个阶段上,自主活动才同物质生活一致起来,而这又是同各个人向完全的个人的发展以及一切自发性的消除相适应的。同样,劳动向自主活动的转化,同过去受制约的交往向个人本身的交往的转化,也是相互适应的”(30)。当生产力发展到消灭了旧式分工、极大地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优化劳动环境并从根本上改善了劳动条件时,人才能在劳动中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在其所擅长的活动领域自由地发挥和展示自己的才能,劳动才能真正成为人自由自主的活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成为一种享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