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供需双轮驱动,餐饮供应链景气绵长
1.1.餐饮万亿市场,供应链应运而生
餐饮行业规模巨大,疫后稳步修复。2021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4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50%, 其中餐饮收入 4.69 万亿元,同比增长 18.60%。从增速来看,2015-2019 年餐饮消费增速持续 高于商品零售和 GDP 增速,餐饮消费增长韧性好。虽然疫情后餐饮市场受到严重打击,但随 着管控措施逐步放开,管控区域逐步缩小,2021 年增速迅速回升至 18.6%,至 2022 年 8 月 餐饮消费同比增速约 8.4%,环比增长 1.4%,环比转正,同比增幅扩大,餐饮稳步复苏中。
随着餐饮行业规模扩大,对标准化和降本增效的诉求持续提升,餐饮供应链应运而生。我国 餐饮供应链主要包含食材采购、生产、物流运输、终端服务等几大环节,行业内企业逐步由 涵盖一个环节向上下游扩展,发力布局供应链,行业空间稳步打开。 具体来看,餐饮供应链企业主要包含以下类别:1)农林牧渔企业,如双汇、龙大、正大、圣 农等;2)调味品企业,主要为复合调味品厂商,如日辰、宝立等,亦包含海天、中炬等基础 调味品厂商;3)速冻和预制菜企业,主要为安井、千味央厨、三全、立高、味知香等;4) 上下游全供应链连锁企业,如绝味和巴比等。
1.2.供需双轮驱动,供应链景气绵长
供需共振推动餐饮产业链繁荣发展,从供给端来看,数量迅速增长,企业供应链布局能力不 断完善,定制化能力及上下游供应链整合能力增强,冷链物流的发展亦驱动部分低温产品的 全国化布局;需求端,随着人工和租金成本提升,餐饮门店对连锁化和标准化诉求提升,我 国外食率仍有提升空间,外卖及团餐市场的高速发展亦催生供应链诉求提升。
供给角度: 餐饮供应链企业数量激增,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根据《2022 中国餐饮产业生态白皮书》, 2019-2021 年间,餐饮供应链企业由 1.7 万家增长至 5.5 万家,CAGR 超 80%。整个行业格局 表现出企业数量多、体量小、成立时间短以及市场集中度低的特点,我们认为随着更多企业 入局供应链,行业规模仍有快速提升趋势。
企业定制化能力及上下游整合能力增强,规模优势推动。随着下游需求扩容,供应链企业逐 步延伸出以终端需求为导向的定制化方向,创新研发与定制生产为核心壁垒,例如千味央厨、 日辰股份和宝立食品均为定位定制化的餐饮供应链企业。同时我们认为擅长整合上下游产业 链的公司亦有核心壁垒,通过一站式的产品组合解决下游终端需求,更易受到青睐,如颐海 国际、蜀海供应链及海底捞形成的全产业链模式。
冷链技术完备助力供应链企业扩大运输半径。目前中国综合冷链应用率为 19%,截至 2019 年 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已达到 3391 亿元,同比增长 17.5%,增速显著,冷链完善布局更好助 力供应链企业扩大运输半径,实现供给爆发。
城镇化率的提升驱动餐饮供应链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率由 1949 年的 10.6%逐年增长至 2021 年的 64.7%,随着城镇化发展的进程,经济发展程度逐渐提升,餐饮供应链企业整合能力与 协同效率也将逐步提升。
需求角度: 我国仍处于外食率快速提升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除 2020 年因疫情扰动导致外食 率下降外,我国外食规模逐年提升,2019 年外食率达到 29.9%,接近日本 20 世纪 70 年代的 加速提升节点。我们预计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我国未来类似于日本的餐饮大众化趋势不 改。而外食率的快速提升对餐饮的便捷性以及标准化程度要求提高,需求的增长有望推动餐 饮供应链行业规模迅速扩张。
外卖市场高增,对快速出餐要求更高。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家庭小型化趋势显著,消 费者更多选择外卖就餐。根据《中国外卖产业调查研究报告》,我国外卖行业市场规模在 2019 年达到 6035 亿元,同比增长 30.8%,且渗透率稳步提升至 15.9%,持续高增。外卖对于出餐 率要求较高,料理包、复合调味料、预制菜等均有助于提升出餐时间,且口感、味道与现炒 差别不大,因此需求连年提升。
团餐与乡宴万亿蓝海,推动餐饮供应链需求扩容。2020 年我国团餐市场规模已达到 1.53 万 亿元,占比 36%,2016-2020 年复合增速为 14.2%,受众群体约 6.7 亿人,我们预计团餐市场 有望持续放量。团餐具有可预测、规模大、标准化、订单稳定且时效长等特点,利于企业进 行规模化采购以降低边际成本,而乡宴市场存在原材料采购渠道复杂、品种多样且加工不规 范的弊端,外包给第三方进行统一采购、制作后复热是良策,目前农村宴席每桌成本约为 300- 600 元,每次约为 30-60 桌,为餐饮渠道下沉至三四线城市及农村打下基础。
连锁化率连年攀升,专业化分工大势所趋。随着人工、租金、原材料等价格不断上升,餐饮 门店利润被严重压缩,去厨师、厨房化意愿持续提升,连锁餐饮企业凭借中央厨房、集中配 送解决了此类问题,数量逐年增多。2018-2021 年我国餐饮连锁化率由 12.8%增长至 18.0%, 但对比美国(54%)、日本(49%)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餐饮连锁化率的提升倒逼餐饮供应链 布局,专业化分工是大势所趋。
人力及租金成本居高不下,降本增效诉求提升。近年人力成本与房租及物业成本在餐饮企业 成本中占比逐步提升,2018-2020 年两项成本占比之和稳定在 30%以上,严重挤压餐饮企业 利润空间。而半成品菜、料理包等由于其标准化程度高、加工难度低等优点有望直接节省大 量人力成本和房租成本,需求呈现爆发趋势。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传统餐饮企业 使用半成品代工后人力成本可下降 6%,租金成本下降 2%,因此我们预计在人力与租金成本 长期居高不下的驱使下,餐饮供应链有望为更多餐饮企业实现降本增效。
对标日本,我国餐饮供应链景气度仍绵长。对标美日发展阶段,我国仍处于黄金 20 年区间, 预计仍有 10 余年高景气。日本 B 端先于 C 端放量,进入稳定期后 C 端持续增长。受餐饮业 快速发展的推动,B 端至 1999 年持续放量,后期随着餐饮业发展停滞,增速逐步放缓;1999 年起经济增速放缓,居民外食率降低,一人户家庭增加,推动 C 端不断增长。类似于日本的 发展经验,当 B 端需求几近饱和后,C 端有望接续 B 端需求,继续爆发,我国餐饮供应链景 气绵长。
1.3.赛道丰富,水多鱼小
我们认为随着餐饮市场不断扩容,餐饮供应链行业红利期有望长期持续,规模远未到天花板, 各个细分赛道均有较大发展空间。 细分来看,1)上游原材料分散,集约化诉求提升:餐饮企业原材料品类众多,产地不一而同, 单一品类货值及占比较低,若全部由企业自身对接农户采购或浪费大量人力物力,难以形成 规模优势。如圣农、正大、泰森等上游企业在原材料采购、加工及渠道对接上具有集成壁垒 及先发优势,较企业自行采购性价比更高。 2)中游细分加工环节众多,多环节发展是必然趋势:食品加工企业是餐饮供应链最核心的组 成部分,其加工环节众多,环环相扣,每个环节的产成品大多为下一环节的原材料。各个环节均有领先的头部企业居于其中,如从净菜至即烹环节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赛道,逐渐细分 出基础调味品、复合调味品,根据下游企业的需求亦延伸出定制餐调企业,再如即烹至即食 环节中,速冻食品及预制菜企业不可或缺,头部企业壁垒高筑。同时近年来我们发现出现多 个环节整合的趋势,如绝味和巴比已打通从生产到终端配送的全供应链链条。我们预计随着 行业不断发展,各环节头部企业在内部已达到绝对优势后,或逐步发展成为多环节甚至全环 节企业,为下游赋能的同时亦加固自身护城河。
3)下游赋能餐饮门店是大势所趋:下游餐饮门店如海底捞亦拓展出蜀海供应链,蜀海供应海 底捞起家,向上游供应商集中采购并在自有央厨系统进行分拣、初加工及部分深加工至半成 品。在满足海底捞下游供应需求后,蜀海亦开拓九毛九、新白鹿、青年餐厅等进行定制化服 务,赋能更多下游餐饮门店。 赛道丰富,水多鱼小。虽然行业发展空间大,但餐饮供应链鲜有大市值公司,大部分为定位 某一高度细分赛道的小而美的企业。
2.辨板块:百花齐放,大有可为
纵览餐饮供应链行业发展历程,我们认为行业沿着从 B 端标准化催生的通用化需求,延伸至 大 B 定制化需求的方向,亦出现 BC 端互相扩展的趋势,同时不同的子版块中上、中、下游 环节均有较大拓展空间。整体沿着从刚需属性向可选属性,从标准化向定制化发展。目前已 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链主要包含(复合)调味品、速冻食品、预制菜和烘焙,另外全产业链 连锁企业亦大有可为。 毛利率提升路径多样化,研发及物流是关键。通过梳理餐饮供应链的价值链,我们认为中游 加工制造由于技术进步及同质化的服务,毛利率处于低位,提升毛利率途径主要通过:1)向 上游研发拓展,增厚研发壁垒,提升盈利能力;2)形成规模优势,形成稳定毛利率;3)开 拓下游物流、渠道能力,形成全产业链壁垒,拉升毛利率。
2.1.调味品:调味品为基,赋能全链条
2.1.1.供应链基础支持,提升空间足
餐饮供应链中,调味品属于基础支持环节,基础调味品多为餐饮门店或食品工厂的上游,而 复合调味品多直接供应至商超或餐饮客户。分环节来看,上游原材料为影响调味品行业的关 键因素,价格、产地、品种对菜品口感及价格均有影响,中游生产供应环节中与供应链相关 性更大的为复调品类,其 2021 年市场规模已达到 1588 亿元,目前仍处于地域性向全国化扩 展的阶段。
细分品类次第花开,复调仍处于导入期。我们按市场集中度同时参考渗透率和复合增速划分 了调味品细分品类的生命周期,目前复合调味品仍处于导入期,渗透率较低且 CR3 仅 10%, 消费者教育和全国化是长期趋势。
中国复合调味品市场不断发展,空间超 1500 亿。根据艾媒咨询,近十年来,中国复调市场规 模呈稳定上涨趋势,同比增长速度维持在 10%以上,2021 年达到 1588 亿元,同比+12.3pct, 预计 2027 年将实现翻倍增长,全复合调味阶段增长势头较好。
我国复合调味品人均消费和渗透率均偏低,提升空间充足。2020 年中国调味品的人均消费量 仅为美国的 52%、日本的 45%,其中复合调味品的开支为人均 15 美元/年,相比美日仍有很大 的提升空间。2020 年中国复合调味品渗透率为 26%,2022 年提升至 30%左右,美国已达到 73%, 日本、韩国也达到 60%左右,相比之下中国复调渗透率明显偏低,提升空间充足。
对标日本针对特定菜式的复合调味品市场发展历程,未来我国定制复调发展潜力可期。根据 日本食粮新闻,2021 年日本针对特定菜式的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已达 932.4 亿日元,2017- 2021 年 CAGR 为 3.11%。随着我国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的快速发展,定制复调品类有望迎来 快速上涨阶段。
分渠道看,餐饮仍是复合调味品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外卖、预制菜等催生复调增长。分渠道 看,餐饮消费渠道占比最高,食品加工次之,家庭消费渠道占比最小,餐饮及食品加工领域 相比于家庭端对于滋味丰富、独特的复合调味品需求更大,使用量也倍于家庭端,因此仍为 复调长期驱动力。近年外卖流行、预制菜行业兴起、餐饮业管理的规范化及连锁化经营推动 复合调味品需求快速增长。
2.1.2.需求供给双轮驱动复调行业快速增长
需求端来看,定制复调减少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双重降本增效。随着连锁化率持续提升,不 同品牌的定制化+同一品牌下的标准化诉求逐步提升,定制复调口味稳定且操作便捷,一定程 度上减少原材料和人工成本,迎合此类需求。从价值链来看通常调味品在餐饮企业中整体成 本占比约 6%,人工成本约 8%,使用复调有望实现双重降本增效。同时节省出餐速度,提升门 店翻台率。
大型连锁餐饮定期推新和品控要求带动规模化定制需求。百胜作为中国最大的快餐供应商之 一,在食品质量和统一性方面有着较高要求,相较于独立研发和生产,使用定制复调有望节 省更多人力物力,进而带动规模化的定制需求,为定制复调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点,例如宝立 食品深度绑定百胜,长线产品+新品订单驱动复调业务快速放量。 供给端来看,ODM 定制介于代工和经销之间,客户绑定和自主研发结合带来高毛利。ODM 运 作方式以新雅轩、圣伦为代表,在产品生产上能够兼顾客户需求和生产自主性,OEM 满足客 户定制需求,偏重于执行,而 ODM 的商业模式更偏重于创造和创新,特色餐类对 ODM 模式有 较强的需求,经销则方便推出大单品以开拓市场。
2.1.3.行业竞争格局分散,集中度提升可期
复合调味品行业集中度低,龙头份额仍头提升空间。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9 年我国复合 调味品行业 CR3 仅 12.57%。细分赛道来看,2021 年发展较为成熟的火锅底料赛道 CR5 也仅 24%,而中式复调 CR3 仅 7.9%。对标与我国饮食习惯相似的日本,2016 年日本复调行业 CR2 已达 57%,我国的复调市场行业集中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各企业大多深耕于差异化的细分赛道,跨领域龙头企业尚未出现。复合调味品行业主要参与 者产品差异化特征较为明显,在粉类、酱类、汤类、火锅底料类以及汁类等几个品类中建立 并不断丰富其产品矩阵,目前尚未出现跨领域龙头。未来随着行业内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和产 品品类的不断拓展与延伸,跨领域龙头有望领跑行业发展。
2.2.速冻食品:供应链赋能,市场前景开阔
2.2.1.供应链稳定供能,渗透率持续提高
速冻食品作为食品加工行业产品之一,串联了农林牧渔与下游销售。上游为农林牧渔和初步 加工企业,主要包括米、面、杂粮、肉类、蔬菜和海鲜,中游为以三全食品、安井食品为代 表的速冻食品产业,下游为终端销售渠道,冷链仓储及运输连接中下游。
上游供给稳定,需求变化促进上游发展。近年来面粉虽然零售价格有所上升,但产量走势平 稳。22Q2 开始生猪价格略有上升。米、面、蔬菜、肉类等上游供给总体供给稳定。人口增长 以及消费者对营养需求的提升促进上游企业发展。
中游速冻食品发展势态高,多产品渗透率提升。速冻食品市场结构主要包含速冻面米类(传 统 vs 新兴)、速冻火锅料和速冻其他食品(速冻菜肴等),其中传统速冻面米类已进入成熟 期,新兴速冻面米和速冻火锅料仍处于成长期,速冻菜肴类尚处于导入期,按目前生产技术 成熟度来看,传统速冻面米>速冻火锅料>新兴速冻面米>速冻菜肴。 作为速冻食品市场的主力,面米主要满足饱腹需求,市场占比达 52.4%,火锅料则与餐饮场 景结合更密切。近几年,家庭端对方便快捷的诉求使得速冻面米需求提升,居家场景使火锅 料渗透率提升,我国餐饮行业连锁化和规模化进程加速。虽 2020 年受到疫情冲击增速有所 放缓,但整体仍呈现上升趋势,连锁化为了保证口味标准化,将带动速冻产品需求,同时冰箱和微波炉的普及,延长了速冻食品的保质期,使得速冻食品的需求量快速提高,同样提高 了速冻产品的渗透率。
下游多元化发展,电商发展加速行业扩张。行业渠道开始多元化复杂发展,由流通渠道,传 统批发商零售的方式转变为如今多层次、多渠道并存的状态,全国连锁、区域连锁、商超零 售、电子平台。电子平台的大力发展加之冷链物流的逐渐成熟,使得速冻渠道更加丰富,消 费者覆盖更加全面。
2.2.2.行业集中度低,行业开拓性强
速冻行业增速较高,行业参与者知名度高。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2021 年我国速冻食品市场 规模达 1755 亿元,同比增速 26%,国内如三全食品、安井食品、千味央厨等速冻食品公司知 名度高,传播广泛。
对标发达国家,速冻食品前景广阔。2020 年,日冷集团总收入 5728 亿日元,以 2020 年年均 汇率折合人民币约 55.37 亿元,对标中国龙头企业,2020 年三全食品营收 69.36 亿元,安井 食品营收 69.65 亿元。中国人口目前约为日本人口 12 倍,而龙头速冻企业收入几近持平,中 国速冻食品发展前景广阔,随着行业趋于成熟,成本降低,消费者教育完成,速冻行业将更 上一层。
需求端新消费人群变“宅”,速冻食品能力凸显。消费能力的提升,快生活节奏使得消费者饮 食习惯发生改变,“宅”成为新兴消费者的代名词。速冻食品的便捷性很好的符合这一消费习 惯,同时,相对比其他方便食品,速冻食品不包含防腐剂,依靠低温保鲜,符合消费者对于 食品健康的要求,因而在家庭端愈发常见。加之团餐产品全面升级、信息化趋势明显加强, 团餐也成本把控能力成为发展关键,团餐市场发展前景可期。
行业集中度低,龙头产品多元化发展。目前,速冻食品行业中,新兴速冻面米行业格局依然 较为分散,企业规模与实力参差不齐,速冻火锅料行业集中度低,CR5 仅为 20%,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增强,龙头企业借势发展多元化产品,借助规模和技术优势,不 断扩大市场份额,发展前景广阔,如 2022 年 5 月安井推出安井小厨,以自产自研为主,小酥 肉占安井小厨事业部半数以上体量;三全食品推出 10 元 3 包系列,促进产品下沉,推出微 波系列和空气炸锅系列,丰富产品框架。日冷 2001 年推出“正宗炒饭”,经过 4 年研发,连 续 20 年蝉联日本速冻炒饭品类销量第一,三全食品推出微波炒饭,规划通过降低售价抢占 方便食品市场。
2.2.3.速冻面米:C 端现分化,B 端正景气
传统面米工艺成熟,新兴面米方兴未艾。在 1991 年三全制作出我国第一颗速冻汤圆后,传 统速冻面米食品(如水饺、汤圆、粽子等)工业化生产技术快速发展,目前已十分成熟,正 逐步向多品类工业化生产进行扩展,如油条、蛋挞等新兴速冻面米食品,预计有望成为速冻 面米行业新的增长点。根据尼尔森数据,新品为销售额贡献约 2.7%,仅次于老品现有品类销 量增长。
C 端:传统面米三足鼎立,格局稳固;新兴面米市场广阔,格局分散。传统面米 2020 年 CR3 (三全、思念和湾仔码头)达到 47%,市场竞争格局较为稳固。整体市场空间逐渐趋于饱和, 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其中龙头拥有技术、渠道、产品、品牌等壁垒,拥有更强的获益确定性。 新兴面米新品类层出不穷,例如安井的红糖馒头、紫薯糯米球、千味央厨的油条等,各玩家 均通过新兴品类切入。行业目前仍处于成长期,增量市场空间巨大,在渠道、品牌、产品等 方面拥有优势的企业均可分得一杯羹,以高β带动自身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