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300亿元巨无霸将登场 新一批IPO批文将下发
新一批IPO批文下发的时间窗口再次来临。如果不出意外,本周下发新一批的IPO批文已是板上钉钉。
截至上周五(5日),过会的企业数量已达40家。同时,证监会受理的首发企业为562家,未过会522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514家,中止审查企业8家。
锐财经分析师王政表示,从迹象来看,在下一批获得批文的企业中,预计融资总额高达300亿元的国泰君安证券或现身其中。“虽然‘巨无霸’IPO不断来袭,但市场渐趋供求平衡,并且正逐步适应新股发行节奏。”王政说。
根据招股说明书,国泰君安证券拟发行A股不超过15.25亿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为10%-20%,不涉及老股转让,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76.25亿股。业内人士测算,以国泰君安证券2014年每股收益1.07元计算,如新股发行量达到上限15.25亿股,其发行后每股收益约为0.856元。目前,A股IPO的发行后市盈率大多控制在23倍,照此计算,国泰君安证券发行价可达19.69元,融资总额将达300亿元。
“国泰君安证券有望打破中国核电(601985)132亿元的IPO纪录,创下自2010年7月农业银行(601288)以来A股最大规模的IPO项目,成为5年来两市最大IPO。”王政表示。
随着国泰君安证券即将IPO,被传有意海外上市的中金公司近期也动作频频。据其官网显示,中金公司已于6月1日由“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其全称由“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变更为“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相关工商变更手续已完成。这家缺席资本市场良久的“汇金系”券商,在IPO的道路上更近了一步。
目前除了国泰君安证券外,还有5家券商正在排队,分别是浙商证券、华安证券、中国银河证券、中原证券和第一创业证券。
继国泰君安证券之后,目前A股市场上的“存量”大盘股已所剩无几。
如果大盘股以发行量超过10亿股为标准,截至目前,IPO排队企业中符合该标准的仅有4家,分别是江苏银行拟发行25.975亿股;上海银行拟发行12亿股;中国银河证券拟发行16.9亿股;白银有色集团拟发行15.68亿股。
如果以发行量5亿股以上为标准,IPO排队企业中也只有14家,包括杭州银行、成都银行以及华安证券、中原证券等公司。(经济导报)
中国核电等8只新股10日上市交易
8日晚间消息,合纵科技等7只新股拟于6月10日(周三)登陆深交所上市交易。据上交所晚间公告,中国核电将于2015年6月10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601985。
中国核电
根据披露,中国核电总资产超过2200亿元,是首只在A股市场上公开发行的核能发电行业股票。中国核电此次公开发行新股38.91亿股,约占发行后总股本的25%。发行价3.39元,计划募资总额131.9亿元,除补充流动资金外,主要用于福建、浙江、海南和江苏四地的核电工程建设。
盈利方面,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3.6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5.06%;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5亿元,同比增长120.78%。在过去的3年中,中国核电分别实现净利润51.6亿元、51.2亿元和45.7亿元。目前公司在役的核电机组共有12台,其中装机容量最大的“福清核电1号”和“秦山一期方家山核电1号与2号”三个机组,去年末才投入运营,是公司今年一季度利润大幅增长的原因。
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的《2014年全国核电运行情况报告》,去年我国核电总发电量为1305亿千瓦时,而中国核电所控股的核电站总计发电量为527亿千瓦时,占比超过40%。公司已投运的核电装机容量为977.3万千瓦,在国内市场处于领先。另外公司还拥有在建核电机组容量1159.2万千瓦。
合纵科技
北京合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民币普通股股票将于2015年6月10日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证券简称为“合纵科技”,证券代码为“300477”。公司人民币普通股股份总数为108,180,000股,其中首次公开发行的26,000,000股股票自上市之日起开始上市交易。
聚隆科技
安徽聚隆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民币普通股股票将于2015年6月10日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证券简称为“聚隆科技”,证券代码为“300475”。公司人民币普通股股份总数为200,000,000股,其中首次公开发行的50,000,000股股票自上市之日起开始上市交易。
多喜爱
多喜爱家纺股份有限公司人民币普通股股票将于2015年6月10日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证券简称为“多喜爱”,证券代码为“002761”。公司人民币普通股股份总数为120,000,000股,其中首次公开发行的30,000,000股股票自上市之日起开始上市交易。
星徽精密
广东星徽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人民币普通股股票将于2015年6月10日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证券简称为“星徽精密”,证券代码为“300464”。公司人民币普通股股份总数为82,670,000股,其中首次公开发行的20,670,000股股票自上市之日起开始上市交易。
汇洁股份
深圳汇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民币普通股股票将于2015年6月10日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证券简称为“汇洁股份”,证券代码为“002763”。公司人民币普通股股份总数为216,000,000股,其中首次公开发行的54,000,000股股票自上市之日起开始上市交易。
金发拉比
金发拉比妇婴童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人民币普通股股票将于2015年6月10日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证券简称为“金发拉比”,证券代码为“002762”。公司人民币普通股股份总数为68,000,000股,其中首次公开发行的17,000,000股股票自上市之日起开始上市交易。
杭州高新
杭州高新橡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人民币普通股股票将于2015年6月10日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证券简称为“杭州高新”,证券代码为“300478”。公司人民币普通股股份总数为66,670,000股,其中首次公开发行的16,670,000股股票自上市之日起开始上市交易。
中金公司去年现金净流出68.91亿 或力推IPO补血
随着新总裁的上任,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金公司”)IPO步伐明显加快,在推迟了近9年之后,终见曙光。
6月1日,中金公司发布公告称,已完成股份制改造,由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这意味着中金公司在H股IPO的道路更近了一步。
而在此之前,中金公司发生高层人事变动,外界认为这会推迟其赴港上市计划。但随着“老臣子”毕明建3月16日的回归,并且担任总裁等重要职位,中金最终平稳过渡,在短期内完成股份制改造。
毕明建的回归是建立在中金多个高管离职的基础上。去年10月份,中金公司迎来一轮高管变动,董事长金立群等多位高管离职。在这之后,中金公司董事会形成遴选小组,在全球选聘新的CEO。
外界有分析称,去年高管离职或与上市不积极有关,并且自2008年起中金投行收入逐步减少,公司相关财务指标下滑明显。
面对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和运营压力,中金公司需要强有力的掌舵者带领其走出困境。
中金董事会最终将目标瞄准了在投行业务颇有建树的毕明建。在董事会多次邀约之后,毕明建终于答应赴任。毕明建曾参与中金公司的组建,在中金成立后不久,他成为中金投资银行部门的负责人。业内猜测,将毕明建挖回来不仅想要重塑投行招牌的决心,而且还要完成转型,发展其他业务。
“毕明建有经验,能够压得住局面,他的想法与大股东思路比较契合,在推动股东决定的时候比较顺畅,和股东保持高度一致。”6月3日,光大证券投行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毕能够回归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连续多日,记者致电中金多个董事副总经理级别以上的高管,欲了解更多的情况,他们均表示“我也很想回答你的问题,但我们有严格的纪律,不能私底下接受媒体的采访”。
对于“归来”的毕明建来说,其面对的中金与10年前的情况截然不同。10年前,中金公司辉煌无比,承包了几乎所有国企的赴港IPO业务;但目前的中金业务转型艰辛,并且面临补充资本金的巨大压力。这也是毕明建时代,中金不得不面对的两个难题。
对于这个曾经在投行领域叱咤风云的老兵来说,最富挑战性的一个项目恐怕就是中金自己如何上市了。
“老兵”回归
“回归”用在毕明剑身上非常贴切,10年前他就是中金“二号人物”。
2015年3月16日,中金公司宣布,根据董事会决议,聘请毕明建为中金公司总裁及管理委员会主席。毕明建将临时代为履行中金公司总裁及管理委员会主席职务,直至监管机构核准其总裁任职资格之日。
不过就在这半年前,即去年10月份,中金公司曾陷入人事动荡的困境。2014年10月,中金公司发布声明称,金立群不再担任中金公司董事、董事长职务,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丁学东出任中金公司董事、董事长。并任命林寿康代为履行公司总裁及管理委员会主席职务,带领管理团队主持公司日常运营。
随后,中金公司启动遴选程序,从全球范围内遴选总裁人选。
董事长等离职引起广泛关注。
因为“此前高管团队曾要求管理层持股,而且比例较大,可能不符合监管的要求。”据上述投行部门负责人表示。
但中金公司上市是多方都希望看到的,特别是外资股东。
根据中金公司股改后的最新股东信息,目前持股5%以上的股东共有7家,分别是中央汇金持股43.17%、中国投融资担保持股7.65%、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6.35%、名力集团持股7.35%、TPG亚洲持股10.35%、KKR持股10%以及大东方人寿保险持股5%。
如果中金在港上市成功,而KKR、TPG潜伏中金多年,套现无疑是一个迫切的需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近期中金的第一大股东汇金相继减持四大行股份,这预示着国企混改步伐加快,中金的上市也符合最近国企改革的思路。
记者注意到,同为汇金旗下的银河证券已于2013年在H股上市,汇金系旗下的另一间证券公司国泰君安A股首发申请亦将上会。
6月8日,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告诉记者,“中金公司IPO会有一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影子在里面,最近多个金融机构都传出要混改,这也是符合逻辑的。混改后短期来看对中金公司的影响小,但长期来看,股权分散,更加多元化,对中金公司的治理会有帮助。”
在外界看来,伴随着前任高管团队的离职,可能为这家投资银行在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发行铺平道路。
迫切IPO求输血
在道路铺平的情况下,对于中金公司来说,他们要寻找一个既能稳住局面、平衡各方势力,又能带领其IPO的领导者。在对境内外多位专业人士进行考察,综合各方面情况之后,中金董事会最终将目标瞄准了在投行业务颇有建树的毕明建。
然而,作为厚朴投资的主要管理合伙人,毕明建与投资人之间签有“Keyman Clause”(关键人条款),他的回归面临着一系列的技术障碍。而今看来,经过多方斡旋和努力,毕明建清除了回归的障碍。
毕明建显然是各方都可以接受的人选。他是中金公司元老级人物,在2005年年底离职前,担任公司副总裁、管理委员会成员、管理委员会代理主席、投资银行部联席负责人、联席运营总监、高级管理顾问等职务。
此外,毕明建在金融领域有非常广泛的经验,曾就职于世界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厚朴投资等金融机构。在加入中金之前,毕明建曾在世界银行从事农业问题研究。
“没有太大的资本和股东扳手腕,之所以能回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跟股东想法一致。”上述投行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当外界还在担忧高管大变动会再次影响中金公司IPO之时,毕明建用行动打消了这种顾虑,上任后迅速稳住局面,在短时间内完成股改,IPO步伐明显加快。
6月1日,中金公司称,已由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全称由“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依法变更为“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相关工商变更手续已经完成。这意味着中金公司在H股IPO的道路更近了一步,在筹划了近9年之后,上市之路终于出现了曙光。
有媒体引述知情人士说法称,毕明建此次回归中金公司,首要任务便是加快推进中金公司上市进程。
此前有消息指出,中金公司或在毕明建的带领下于今年下半年启动赴港IPO计划,拟募资10亿美元。中金公司已开始为赴港上市遴选承销商,包括中金香港、高盛、建银国际及农银国际,后续可能有其他投行加入。中金公司未对上述信息置评。
对于中金公司来说,赴港上市有着现实的基础。在2013年年报里,中金公司坦言,作为证券公司,中金公司的融资能力受到了较大局限,银行间市场拆借的最长期限只有7天,而银行对证券公司的融资也受到较多监管限制,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司的流动性管理能力。
券商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无论要开展自营、经纪等业务,都需要大量资金在背后支持。
记者梳理中金近三年年报显示,2012年和2013年现金净流出额分别为31.19亿元和42.35亿元,而到了2014年,这一数字已经增加到了68.91亿元。其流动性紧张、资金实力不足的问题显而易见。
有分析认为,中金没落至今日,上市不及时是要归咎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光大证券、招商证券和中信证券都先后登陆国内资本市场。上市券商补充资本金,壮大实力后,得以“大展拳脚”,弯道超车,意图赶超中金公司。
因此,对于中金公司来说,利用香港IPO为公司的转型注入资本已经迫在眉睫。在这方面,毕明建是“老手”,他曾帮助过多个大企业IPO。1997年,中国移动(时称中国电信)作为中国第一个海外上市的大型国企,也作为中金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型项目,整个投行顾问的技术操作都是由毕明建领衔,一手操办。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最挑战毕明建的一个项目恐怕就是中金自己如何上市了,毕竟中金2006年就已经有上市的计划,但多年过去了,迟迟没有大的进展。
投行骨干流失
上市只是毕明建任期内的其中一个任务,中金还希望完成投行转型。中金董事会对于毕的上任充满信心,“相信毕明建将会带领中金公司在全方位投资银行的业务领域中再创辉煌。”
但这并不容易,也正是毕明建此前负责的投行部门,近些年业务下滑厉害,多个高管离职,骨干流失严重,多年积累的投行优势也在一步步消失殆尽。尽管证券行业人员流动相对频繁,但是中金人员流失率明显过高。
2014年6月,中金公司投资银行董事总经理凌瀚燊离开了中金,由凌瀚燊担任顾问的巨额交易包括2010年俄罗斯铝业联合公司规模22亿美元的香港首次公开募股等;2014年5月,在中金任职长达10年的公司董事总经理和投资银行业务委员会执行主席蒋国荣辞职。
2011年3月,中金公司投行部执行负责人、董事总经理王庆辞职,前往上海重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任职。
2010年,在中金公司任职超过10年的投行部董事总经理贝多广跳槽去了摩根大通;不久后,中金投行部执行董事陆垠也离开转任花旗集团亚太区金融机构董事;2010年年底,中金公司投行部主管丁玮离开后担任新加坡投资集团淡马锡中国区总裁。
频繁的高管离职也让中金公司的业绩“变脸”。记者从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的数据中看到,2009年和2010年刚启动不久,中金公司的承销、保荐及并购重组等财务顾问业务的净收入均超过20亿元,在券商行业中依然处于第一名的位置。
然而在2011年后,中金公司的投行业务在行业中的地位悄然发生着变化。2011年该公司投行业务的收入仅为9.91亿元,排名突然从第一名滑落至第五名。中金公司在近三年都没能把第一名的宝座抢回来,2012年和2013年,其投行业务的收入依旧保持在行业第五名的位置。
据记者梳理,中金公司投行部高管离职的时间集中在2010-2013年,这三年恰好处于中金公司投行业务表现不佳的时间段前后。
而在2000-2010年,中金展现了“非凡”的能力,利润排名行业前列,这与中国大型国企的上市潮在时间点上充分吻合。这十年间,中石化、中石油、建行、农行、中国人寿、中国人保等大型国企,都是经过中金公司改制并完成上市的。
然而,当国有大型企业陆续完成上市,创业板市场日益活跃之后,中金公司投行业务收入开始出现大幅下滑。
“流失了很多人,很大部分因素是因为发展方向模糊了。这与资本市场大环境不好有关,前些年股市不温不火,IPO暂停,更多都是创业板、中小企业板项目,中金擅长的项目很少。”上述投行部门负责人分析道,大型国企在香港IPO都已基本完成,市场上大项目稀缺。
华泰证券研究所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慧琴告诉记者,在大项目缺乏的情况下,中金做中小项目经验又没那么足,发展速度没有之前那么迅猛也是可以理解的。
下站:中介业务?
在投行业务遭遇瓶颈的时候,毕明建需要为中金公司找到下一个利润增长点。
“前任高管离职与股东的发展思路不一致也有关系,投行业务这些年不好做,股东想发展其他业务,平衡业务构成。但对于前任高管来说,看不上其他业务,不屑于经纪业务以及中介业务,思路上存在分歧。”上述投行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
中金公司原代履总裁林寿康此前曾表示,与同行相比,中金公司规模相对比较小,通过上市获得资本金补充,有利于公司扩展创新业务,形成涵盖投行、研究、机构销售、高端财富管理、自营、资管、PE、基金及海外市场的全方位布局框架。
这次中金上市募集的很大部分资金是在为发展中介业务做准备,因为中介业务对资本金依赖度非常高。这也反映出毕明建治下中金与前任高管团队在发展思路上的差异,但如何发展却是毕明建时代中金的一大挑战。
“补充资本金的最大需求是为了发展中介业务,因为做IPO是不太需要资本金的,中金现在的发展策略与以前不一样。”上述投行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中金公司上市后集资所得将主要用于融资融券等为代表的中介业务。
林荣告诉记者,发展投行业务不需要太多的资本金,因为它本质上是轻资产模式,目前上市劵商募资基本都是用来发展“两融”业务。
综观中信证券、海通证券等排名靠前的国内券商,除了经纪业务和投行业务,相当大比例的收入来自以融资融券为代表的资本中介业务。在大形势下,中金公司也不得不服软,从之前的“贵族”身份俯下身段。
据证监会统计,2013年中信证券以50亿元的佣金费用跻身行业第一,成为开展两融业务聚钱效应最大的券商,国泰君安和华泰证券分列其后。当时,中金公司的佣金费用只有19亿元,没有出现在证券业协会的排行榜上。记者翻阅中金公司2014年年报,未对两融业务有过描述。
毕明建如何让中金俯下身段?上任3个月,中金公司的这位新舵手依然低调而又神秘,除了出席4月21日在美国举行的中金成立20周年庆祝酒会之外,找不到其任何公开资料。
连续多日,记者致电中金多个董事副总经理级别的高管,希望了解更多毕上任后治理的思路,他们均表示“我们有严格的纪律,不能私底下接受媒体的采访” 。
中金公司并不愿透露过多关于转型的信息。记者想约访毕明建,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公关部主管冯丹云对此并未回复。
银河证券驻香港分析师王驰曼表示,中金公司的发展已遇到瓶颈,虽有不错的投行业务,但并不十分出彩,公司也没有增长动力;中金公司已不再是行业领头羊。(时代周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