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市场假设,有时候简写为EMH。
什么叫市场的效率,什么叫市场有效呢?金融的任务是为经济服务的,要为引导资源的配置服务,所以它是要定价的。定价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什么?就是把所有的信息都看看能不能反映在价格当中,如果现在的股票,这些价格,能够充分地包含、并反映了各种信息,那就证明这个市场是有效率的,所以市场效率的核心就是,这个价格多大程度上包含了各种信息,指的是信息的包含程度。
这个理论怎么来的呢?一开始有一个统计学家,他想根据过去的股票价格的走势信息来发现规律,如果发现规律,按照规律来投资,结果他研究了半天发现市场没有规律,就是随机行走。随机行走就是任何两个价格之间没有关系。比如说昨天星期五,下午收盘的时候涨了1块,然后你能不能据此预测星期一早上会不会涨?就是说你上一个交易日收盘的时候涨跌,和第二个交易日没有关系,这两个是随机现象。这叫做随机行走。随机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喝了八两二锅头以后,左脚下去了,然后右脚在什么地方是不清楚的,是随机的。但是酒量大的人还是有谱的。所以有人说你长期观察这个股票的走势,和抛硬币的那个轨迹记录下来,发现他俩差不多的,没有什么区别。就有人画个图,随机的模拟,有很多做这个随机模拟的线路,发现没有什么区别。
股票价格的走势为什么没有规律,为什么说随机行走的呢,这个事情要反过来想,就是如果股票价格不是随机行走,它要是有规律的话会怎么样?如果有规律,规律恰好被你发现了,那你就发大财了。问题是,为什么就你发现了,别人发现不了?这个市场上大家不都想发财吗?一些数据不都是摆在那嘛。你能研究,别人为什么不能研究?大家都研究,都想发财,上哪发财去?实际上就是说在一个信息非常充分的市场上,所有的理性人都想通过这个信息的研究来寻找规律的话,来获取超额利润的话,最后竞争的结果是超额利润没了,那就没有规律。
如果过去的价格信息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价格走势,投资者就可以获得超额收益,但是竞争市场上超额收益是不会长期存在的。所以最终的结果是,过去的价格信息已经包含在了当前的价格当中,他就必然是随机行走。那么就有几种概念了,要把价格对信息的包含程度分成弱有效,半强有效和强有效,弱有效就是说价格反映了所有过去的信息,半强有效就是价格反映了所有公开的信息。强有效是反映了所有过去的,公开的,甚至所谓的朦胧期的信息。
芝加哥大学的法玛教授就认为资本市场是有效的。另外一个教授认为资本市场是无效的,没有规律,他们两个争论得很激烈,所以有一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给了他们两个,所以社会科学是有价值判断的,只要你能够自圆其说,有一个假设,最后逻辑上面是通的就行。
自然科学就很难说了,牛顿说有引力,另外一个人说没有引力,然后有人和稀泥说都得奖吧,这在自然科学领域是做不到的。
社会科学就是要比嗓门,比逻辑,因为它有价值判断。这个价格对信息的包含程度,又分为弱有效,半强有效,强有效。以前很多研究就是围绕着这一点来进行的,有各种各样的证明。有些证券投资,就需要做基础面分析和技术面分析。就是信息关注的重点不一样,做技术分析的话,主要是研究过去的信息,然后画出图形,走势,看图说话,也是一种风格。基础面分析,像巴菲特,除了看过去的,他主要还看现在各种各样的报表里面公开的信息,从里面找规律。有用没用?我还是相信基础面分析还是有点用的,但技术分析真的很悬乎,但它也是一个学派。
过去我们一直在检验这一点,检验弱有效,就是看看有没有规律,有规律的话,就是说你确实发现规律了,然后你真的证明了,你根据这个规律挣到钱了,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半强有效,就是看你能不能通过公开的信息发财。比如说市场正在运转,某公司的股票正在交易,突然来了一个新的信息,说董事长死了,然后看市场怎么变?大家一听董事长死了,然后迅速跳开,抛开,然后又随机波动了。有人就把这个公司的董事长,任职的期限,然后大家对他的正面和负面的反映,然后分成两组,然后看这个董事长出现意外情况以后公司股价走势,有人做过这些研究。就是说如果这个董事长大家都比较恨的,他长期把持着不走,最后突然走了,这个市场会跳开。但跳开以后,它瞬间又随机行走了。这反映了什么呢?反映了这个市场对于信息的消化速度极快,你想有多少聪明人,包括职业做投资的,还有上班的偷偷摸摸看电脑的,大家都盯在那,然后关心各种信息,所以它马上就会发生变化。消化能力真是挺快的。因为这些都是典型的利益驱动。
那检验强有效是什么呢?比如说基金号称是信息最全面的,他们能不能做得比市场更好?最后发现也不行。美国的一项研究,研究了大量的基金,在几十年当中和大盘指数比较,发现基本上是同步变化的。美国就比较流行被动投资,有本书叫做《华尔街随机行走》,中国人翻译成叫做《漫步华尔街》,这本书很有名的,几十年来都是前十名的商业畅销书。
这本书是耶鲁大学商学院院长写的。他一边在华尔街做生意,一边在大学里面教书,两边跑。他觉得纯理论太悬乎,和市场脱节。又认为市场又太粗糙了,缺乏归纳,所以他两头总结写了一本书,他认为长期来看最主要的投资策略就是被动投资。
但在中国好像又不太是这样,长期买指数,收益真的不是太高。
市场有效理论它有隐含的假设,假设信息没有成本,大家可以随便地获得信息,这个还是有差别的,职业投资者他的信息还是比较全的,像索罗斯,八十多岁了,他都是短线的,他的办公室八台电脑,一般的人买八台电脑都很费劲。然后问题是八台电脑后面的数据库,他们这些人接触的面很广,高端的投资人,他们的圈子和一般普通的投资者是有区别的。巴菲特这些人,他那个圈子里面,最原始的那些变化,那个高管们的变动他都知道,信息不是没有成本的,还是有差异的。
其次假设投资者教育程度一样,对同一个信息的反映是一样的,而且假设大家都是理性的。你要说大家都是理性的,很难解释为什么中国前两年经济不行,股市怎么一下到了五千多点?最后反过头来看,大家都是很傻,都是很狂热的,所以它有很多假设是有问题的。
1983年的时候,巴菲特是哥伦比亚商学院毕业的,他的老师叫格雷厄姆。80年代有效市场理论作为一个理论很流行,教授们都相信这个,但是做投资的又不相信这个,所以哥大商学院就组织了一次辩论:就是市场到底有效,无效?最后巴菲特说了几点:他说我们很多人认为市场经常有效,就假设它总是有效的,这两个是有差别的,就是它偶尔是会出事儿的,把握住那个机会就可以挣钱;如果从自私的角度来看,我们这些相信格雷厄姆价值投资的人,我们挣了钱,我们应该给一点钱给母校,让教授们天天宣扬市场是有效的。巴菲特的意思是,如果大家都宣传市场是有效的,那大家都不研究了,只有我们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挣钱。什么意思?比如说有100个人, 99个人相信市场是有效的,被动投资就行了。你也不盯电脑了,不盯盘了,出来信息大家都不管了。只有一个人他不信这个东西,他始终在看,那他就始终能够占得先机,他就发财了。
巴菲特说得很深刻,他指出了有效市场理论实际上是一个悖论,真的是因为我们所有的人都想发财,所有的人都研究,所以最终的结果是所有的信息都含在价格里。如果有人不研究了,那少数人更容易挣钱,获得超额收益。这就说明这个有效市场理论是个悖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