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金融深化的主要内容(用学术理论来分析)

一、税费负担影响企业金融化的相关理论

(一)金融深化学说

金融深化学说,最初是由西方学者Mckinnon和Shaw率先提出,他们指出由于政府干预原先的自由市场是抑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而建议这些国家的政府解开资本的枷锁,鼓励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简化金融市场化的制度以释放社会资源,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金融深化学说指出,由于地方政府对区域性金融市场的干预,将会降低整体市场各种资源配置的效果。对于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方,如果金融机构严格遵照宏观调控的指令开展资本配置,从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发展角度来说,这将会降低地方总体效益,从而不利国民经济的健康地快速发展。

从整个市场经济循环系统的角度剖析,由于市场中经济欠发达地区传递流程速度通常都比较迟缓,从而也会进一步影响资本的融通和聚集。在放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以后,完全由市场引导的金融机构足以自发地将资金引入经济效益较高的行业和区域,从而最大化发挥社会上闲散资金的价值,从而推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

 

相对的,随着社会经济的欣欣向荣,也为金融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土壤和平台。因而,良好的金融市场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可以产生共赢的局面。

(二)金融约束学说

由于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地不断发展,西方世界的金融化进程如火如荼,随后伴生出各种各样的金融工具,与此同时,无论是实体企业还是金融企业均不断增持手中的金融资产,金融业的发展过于火热,经济发展逐步呈现出经济虚拟化的态势。但东南亚金融危机及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让部分学者们对于政府干预与自由市场产生了不同看法。

金融约束学说也于此时兴起,该观点认为,政府必须通过出台一系列的干预措施规范金融机构正常运作,将实体企业与金融企业分离,规范两者业务往来,净化金融市场环境,并促进实体经济的平稳发展。必须明确的是,政府部门须有选择性的开展动态地宏观调控,并通过与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密切关系,及时调整资金约束政策,以维护整个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平稳运行。

 

历史经验也证实,金融行业的兴起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资本市场全面运转,从而营造宏观经济形势欣欣向荣的良好景象。但脱离了实体经济,资本投机所产生地经济飞速发展也只是幻美的泡沫,缺少真正能够产生价值的实体行业,势必会削弱市场经济维持稳定和发展的根基。

由此可见,相较于金融深化学说支持的自由市场而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政府干预,并利用各种政策工具,平衡金融行业和建筑业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建筑业的发展。

(三)税收调控理论

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源泉,而税收政策则是国家财政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功能的重要方法。政府灵活运用政策,通过对不同税种的开征、减免税、优惠政策,深化政府的经济政策方针,以实现市场调节功能,进而指导企业纳税人调整合适的行为,以保证整个企业的发展平衡。

 

从宏观经济上来看,税收优惠可以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促进投资,但要注意避免因过高的社会总需求而引起通胀的情况出现;而增加税负会导致社会总需求减少,对投资和居民消费形成抑制作用。具体来说,税收的调节功能可分为如下二个方面:一是“自动稳定器”。简而言之,在宏观经济活动出现很大范围的波动时,税收可以主动进行应对,起到缓释的效果。

不管在经济发展过热时期或者经济萧条衰败时期,税收政策都可以自发地产生提供相应的抑制效应。在经济发展过热时期,优越的宏观条件帮助个人或者公司取得的收入都相对较高,进而充实了税基,从而使得政府税收的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在一定程度上也产生了抑制效应,缓解了过度的消费和投资热潮。

 

反之,当经济萧条或者衰败时期,企业与个人的收入下降也影响着政府税收收入,税收的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人的消费与企业的投资,从而有利于缓和经济萧条的状况。二是促进要素流转和资源配置。政府部门能够针对不同时期具体的经济社会增长状态,灵活调节政策,以最合理地方式推动各个产出要素间的合理流动,合理地进行市场资金优化分配,以达到经济社会和谐平稳。

因此,通过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以及各个产业间采取不同的税费减免或者税收优惠政策,就可以引导资金流向税收优惠幅度较大的行业,从而可以在整体经济增长角度对资金进行最优分配。

因此,进一步结合之前的两种学说,我们可尝试进行以下分析:以金融深化学说为基础,在整个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呈现出良性的状态时,应当由市场机制来引导资本流向是最有效途径,政府部门不应该过分干涉,这时税收将起到“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辅助金融市场体系和整个市场经济之间的良性交融。

 

以金融约束学说为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源错配的状态时,政府税收调节功能的意义就在于引导实体企业的正常投资和运营。政府运用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可以对实体企业过度的资金投机热情加以引导,由此政府能够更好地促进了实体行业的长远发展和行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从而保障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面临着宏观经济发展疲软态势和行业结构调整任务紧迫的大环境下,政府制定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将有利于引导和帮助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内部结构的合理调节,从而达到了国民经济总体稳定上升的目标。为此,制定合理的税费优惠,可以调节建筑业企业内部资产结构,抑制企业“脱实向虚”。

(四)投资替代理论

资金的本质就是希望得到更多的收益。所以,资金通常处在一种收益低的部门向收益高的部门流动的过程。基于这种逐利性的特点,投资替代理论提出: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谋求投资收益最大化,这也是导致企业金融化最主要的原因。

 

因此在企业管理者做出决策时,他们往往会对比参与金融资产投资和进行实体投资的企业投资收益率差异,同时倾向于投资收益率更高的行业。所以当金融投资给企业带来的投资收益率显著高于生产性投资,特别是在实体经济的不景气时期,就会导致企业金融化严重。企业金融化的投资替代理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实体行业投资回报效益不佳。通过研究西方发达国家企业金融化水平变化,可看出欧美等西方国家传统生产性工业回报率的下降才是造成企业金融化的最主要原因。在实体企业的主营业务发展中,资金只有通过现实的生产活动才会形成价值的增加,因此企业必然将承担大量人工成本与机械成本,同时还要面对税负费负和在商品销售方面的压力,这些成本进一步挤压了实业企业的实际资本回报率。

 

其次,金融市场投资回报率高。在实体产业资本效益并不佳时,整个宏观经济中的过剩资金就会自发地涌入金融市场和地产市场,在产生价值泡沫的同时助长了金融市场的资本收益率不断提高。这将导致金融资产的投资价值逐渐脱离了实体产业的基础而持续上涨,并不断拔高金融市场的投资收益率。

最后,公司治理架构和代理问题的出现导致企业所有者更加关注企业短期盈利的可行性,公司治理架构会左右管理层对公司的决策。现代公司的运营管理模式普遍采取管理权和所有权的分割,企业运营管理以企业所有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而其自主决策能力日益遭到削弱,公司决策更容易受投资人、监管部门等外部群体的影响,导致生产性投资失去了独立性,并更加偏好于资金流动性更强的资本市场。与此同时,由于企业管理者往往采取与公司短期业绩密切相关的薪资管理政策,导致公司管理层当期的薪酬水准直接与当期盈利水平有关。

 

当企业主营业务的利润周期较长时,企业高管们为确保自身的短期收益目标得以实现,就会偏向于利用企业的管理权将资金更多地投入于金融资产,以达到企业短期资本回报的最大化。而建筑业作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者,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面临这个困境。

当金融投资给企业带来的投资收益率显著高于生产性投资,特别是在房地产业的不景气时,金融资产比例上升,不断替代生产性资产,就会导致企业金融化严重。此时,市场自发的机制难以调节,则需要政府干预,通过税费政策等手段加以调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