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除了关注消费、医疗,也关注先进制造,然而制造业的逻辑,与消费、医疗是不一样的,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时候,侧重点也不同。市面上大多讲解财务分析的书,也是侧重于消费、医疗的逻辑来讲,比如我自己写的那本书:《七步读懂财务报表》,里面的分析思维主要适合消费之类的价值投资标的。
本文是李奇霖老师写的《宏观经济数据分析手册》读书笔记第五篇,讲的就是工业企业财务分析的方法。本文不面面俱到,只讲要点,对财务分析还没有入门的可以读一读我写的《七步读懂财务报表》,这本书定位很明确:让非专业的投资人一看就懂、懂了能用的财务入门书。
宏观经济有什么用?为什么我要写这套笔记?详见:《200元抄底腾讯,2个月收益率63.26%,我是怎么做到的?》
GDP的大致分析框架:《一文看懂GDP的分析方法》,以及用该方法复盘了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伟大的博弈:1978~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大复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工业对经济冷暖的变动又极其敏感,开工、库存之间的错配又是经济周期形成的动因,这一篇《如何分析工业增加值和库存周期?》专门讲解工业增加值的分析。
如何预测工业企业的盈利?
可以看月度数据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M0000557),这是一个月度数据,比上市公司发季报的速度来得快。
比如,22年下半年,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都是负数,可以预见的是,今年4月份各大制造业公司发年报的时候,估计都不太好看。但是23年1月的PMI生产指数明显触底回升(意料之中),但还没突破50的荣枯线,可以预料到复产复工肯定会迎来盈利的修复,但是反映在报表上,估计也得是一季报以后的事情了。
利润的影响因素
利润就是营业收入×利润率,而营业收入=量×价,所以分析工业企业的盈利,主要从3个方面看。
产量变动:观察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M0000011)(参考我的上一篇文章《如何分析工业增加值和库存周期?》),工业增加值是以不变价计算的同比增速,反应的是产量的变化。
价格变动:观察PPI累计同比(M0001244)。工业增加值(产量)同比+PPI(价格)同比,即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累计同比增速。
利润率:观察工业企业营收利润率累计同比,我在Wind上只找到了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累计值(M5207655),要算利润率的变化(累计同比),可能只能手动计算了。
通过观察工业增加值、PPI,可以分析工业企业营收是源于提价还是量增。2016年以后供给侧改革,量没怎么动,价格大幅提高,从而改善了盈利能力;2019年受疫情冲击后,20、21年复工,但随着疫情反复,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2年工业企业的产量其实也没有下降,主要是PPI回撤,影响了营业收入。
加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M0000557)一起观察,该数据同时受量价影响,如2016年供给侧改革太高PPI后,利润也有所改善,而19年、20年又极大地受到产量的影响。22年的情况主要是PPI下降所致。
如何分析价格传导是否顺利?
只是看总量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在产业链里传导的,所以其结构分析主要是观察上中下游的量、价、利润率的变化。工业生产具有刚性,所以长期看量,短期看价,价格能否在产业链中顺利传导,是一个观察重点。
比如,动力电池未来的状况到底会怎么样?宁德时代毛利率在下降,是暂时的,还是会持续?这就要看价格的传导了。如果终端需求强劲,那么价格可以向下传递,上游的成本可以顺利转嫁给中游,继而继续传导到下游,由终端需求买单,但如果传导不顺利,电池厂可能就要“两端承压”了。
上游的原材料、矿产、能源等,看PPIRM当月同比(M0001364),它反映工业企业为生产投入而购买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产品时所支付的价格水平。
原材料、燃料、矿产等,传导到中游,中游负责生产资料的企业就会开工,这里要看PPI生产资料当月同比(M0001228)。
下游又分为两种,代表工业生产下游价格的是PPI生活资料当月同比(M0001232),代表消费品价格的是CPI非食品当月同比(M0000613)。
如图,上游的弹性较大,20Q4-22Q3这段期间,上游原材料价格大涨,但下游的弹性似乎一直都不高,成本只能传导到中游。22Q4以后,上游价格回落,但又有反弹迹象。
最后,聊聊风电
前段时间,刚好跟我司负责风电的投资经理交流,他说风电这一行,盈利能力就看一个东西,那就是上游原材料价格。随便挑个环节来说,比如塔筒,原材料成本占比86.8%,降本的空间很小,那么塔筒企业今年盈利如何,是不能像消费、医疗那样,指望它有“一路向上”的逻辑的,而是要判断周期性,赚波动的钱。
总而言之,周期很难预测,而且不同行业的周期性不同,不能拿着全部工业企业的整体数据来按图索骥。对我来说,70%的精力要关注公司基本面,20%关注行业,对于宏观周期只赋予10%的权重,我坚持的是自下而上的价值投资方法,坚持的是拿住好公司,坚持确定性大于收益率,坚持看大的周期而不是每个月甚至每天的波动,不要把宏观数据当成一个能预测“板块轮动”的精确工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