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分析(产业转移的理论综述)

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些产业从一个地区或国家向另一个地区或国家转移的过程。自上世纪至今,世界经济发展先后出现了三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第一次转移是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由欧美等传统发达国家向日本、西德等新兴国家转移;第二次转移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日本向亚洲“四小龙”地区转移;第三次转移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亚洲“四小龙”向中国沿海地区转移。为了解释国际间的产业转移,日本、美国的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形成了产业转移的基本理论,主要有。

1、雁行模式理论。20世纪30年代,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通过对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工业发展的统计研究,总结出产业发展从接受转移到国内生产,再到向外出口的三个阶段,即按照“进口--国内生产(进口替代)--出口”的模式相继更替,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后来另一位日本经济学家大来佐武郎运用雁行模式对20世纪60-80年代东亚经济内部产业分工与转移的动态关系进行了解释。即以日本为领头雁,按照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次转移到亚洲四小龙、东盟国家以及后来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弗农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三个不同阶段,产业转移开始于产品成熟期,而到了标准化阶段,技术发明国的生产和出口竞争优势受到技术模仿国的劳动成本优势和其他成本优势的重大挑战,技术发明国为了回避某些产品在生产上的劣势,顺应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将大规模进行产业转移。

3、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认为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导致非熟练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必须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4、比较优势理论。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小岛清将雁行模式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边际产业转移扩张理论”,该理论认为投资国企业将资源从本国已经丧失了比较优势的产业中撤出,转移到其他国家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中,对转出国和转入国都是一种福利最大化的选择。

5、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近年来 我国学者对弗农的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产业梯度转移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产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