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基本上每天都有披露的上市公司重组计划,地产、影视类公司借壳上市的意愿更是强烈。借壳看上去很美,PE可以溢价退场,政府可以保住地方上市公司的香饽饽,上市公司可以获得不菲的壳收益,优质资产得以获得二级市场低成本再融资的渠道。但从长远来看,借壳上市有没有什么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呢?
从拟借壳公司的角度出发谈几点。
1.股权稀释更严重。
借壳上市应该更多与IPO相比较,因为这是最为常见的两种上市方式。IPO时原股东的股权比例稀释相对较小,而借壳上市由于结构本身的原因,拟上市公司原控股股东的股权比例被稀释会更严重,即借壳后新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低,这是借壳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同时由于股比较低,也挤压了后续资本运作的空间。
2. 壳公司质量不确定性强。
由于壳资源稀缺,“壳市场”信息不透明,许多拟上市公司找壳只能依靠坊间消息撞大运,导致拟上市公司找到的壳往往都不完美,而拟借壳的公司往往对时效要求很高,导致卖壳方奇货可居,而买壳方饥不择食。壳公司再干净,原有资产、债权债务、人员置出也需要时间,有问题的壳的净壳过程更为复杂。这些问题都是IPO不存在的。
3. 整合难度大。
由于借壳后拟上市公司变成了壳公司的子公司,上市公司往往变成了控股型公司,本身没有业务,在管理结构的梳理上需要较长时间。此外,有一个很普遍的难题往往被忽略,借壳成功后,壳公司的注册地与拟上市公司的注册地大都不一致,为了管理方便,拟上市公司往往希望将壳公司迁往自身所在地,然而上市公司带来的利税、政绩太大,壳公司注册地政府部门会各种阻挠,迁址很难实现。这样就会出现上市公司注册地没有实体没有业务,却还得留一些员工处理工商税务政府关系等事务,隐形的成本更大。
4. 上市成本高。
借壳上市本质上是一笔交易,拟借壳方作为买方,要付出真金白银给原上市公司大股东买壳,随着重组市场的火爆,壳资源价格水涨船高,而IPO就不存在这个成本。同时,拟借壳方需要作出的盈利承诺也是悬在头顶的一把利剑,目前市场上借壳对赌承诺普遍三年10亿起,随着监管政策愈来愈紧,若达不到业绩承诺,好不容易到手的股份还有可能吐出来,这也是目前拟借壳的企业实力往往很强的原因——盈利能力差的撑不起估值和业绩承诺。
另外借壳上市还有以下两大风险:
1、财务风险。
由于壳资源的稀缺性和人为的干预,“壳”的价格可能非常昂贵。在具体操作中不仅需要支付各种费用,在恶性的股价大战中更要消耗巨额资金。而且,在成功上市之后,新股东将分享公司未发行新股前的累积盈余,会降低普通股的每股净受益,从而可能引发股价下跌和股东收益减少。与此同时,企业还将面临使自己发行的股票增值保值,维护股民的利益的艰巨挑战。
2、资产整合风险。
成功的借壳上市只是借壳企业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成功的企业重组,使壳企业实现价值的突变与上升才是借壳上市的终极目标。交易双方原为两家不同的企业,技术、风格以及理念等方面必然存在很多的不同,如果忽视了并购之后的继续整合,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再融合,忽视管理的协调等方面,“壳”公司经营状况不会产生实质性的改观,这样的借壳上市不仅不能为借壳公司带来任何收益,反而是花钱买了个包袱,如果处理不当的话,还有可能拖垮企业,正如三联借壳郑百文,投了几十亿资金给别人买单,最后却没有实现再融资。
从干预市场的角度来说,也是存在很大的弊端的。
第一,让大股东投资与管理失败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让大股东和投机者拥有赌博的机会。壳不应该值钱,至少不应该值这么多钱。跌倒底,退市,该受到惩罚的应该受到惩罚。目前一个净壳20到40个亿,控股权溢价达到百分之八十,极其不正常。
第二,增加无谓的交易成本。一般而言,借壳会把壳里面的破铜烂铁加上债务都弄出去,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以下成本,土地、房产和股权的增值政府要收税,债务转移要债权人同意,债权人不同意要偿还,有纠纷的要打官司确认清楚,增加无谓的成本。
第三,增加内幕交易的机会。借壳不是ipo,很难在完全不被外人知晓的情况下操作。刚见面谈就停牌,停的时间太长,证监会不允许,最后没做成更是要被骂死。谈到差不多再停,消息又容易走漏。在长期的过程中,搭便车的自然多了。
第四,停牌成为常态,交易时间被切割的支离破碎。一旦准备借壳,长期停牌成了必然,一旦进了坑,想卖掉去投资更好的标的也不行,投资的流动性还不如不上市的公司股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