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能够听到很多学生和家长说要做背景提升,要做“科研”项目,尤其是“很有含金量”的那种。“科研”一词,仿佛学术塔上最顶的皇冠,听起来非常的“高大上”。那么这篇咱们就来探讨一下,到底什么是科研(Scientific Research),以及关于科学思维(Scientific Thinking)的探讨。
先来简单回顾一下人类科学探索的几千年发展史。我们经历了从经验科学到精确科学逐步演变的发展阶段。从公元前3000年-15世纪,大致是经验科学的发展阶段。这段时间的科学探索,主要都是靠经验言传,给的也都是定性的描述。经验科学的探索范式如下:前人通过A过程得到B结果,后人也可操作A过程得到B结果。且A过程和B结果均为定性或半定量的描述,带有的主观痕迹也比较明显。像国内的陶瓷和中医研究,就是经验科学探索的典型例子(这也是传统中医给人感觉良莠不齐的症结所在)。
大概从15世纪至今,我们才慢慢进入到精确科学的发展阶段。“精确定量,科学推演”成为了精确科学的主要特点。精确科学的探索范式也有了较大发展:以精确定量描述为基础,以高等数学为主要工具,对于科学理论的推演与实验可客观、精确定量、任意可重复的验证,其结果具有鲜明的客观性。人类进入精确科学的发展阶段虽短,但却硕果累累。像普朗克常数的测定,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制备等等,都是精确科学探索的典型成果。
除了越来越追求精确之外,科学研究的另一个发展特点,在于严密逻辑的培养和运用。从逻辑推理的角度来看,科学研究通常会用到这几类常见的推理方法:1.形而上学法(孤立、片面、静止看问题),目的是为了简化问题,从而研究真实客观规律(例如我们在教科书上常常见到的“空气阻力忽略不计”等表述)。形而上学法在科学研究当中很多情况下较有效,但由于简化或近似而带来的逻辑漏洞有时候不能被忽略。2.归纳推理法,例如:地球与月球互相吸引,地球与太阳互相吸引,地球与火星相互吸引……由此得出宇宙万物相互吸引的规律。3.演绎推理(尤其指演绎未经证明的假说),这是一种从一般(大前提)到特殊(推论)的逻辑推理方法。例如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理论,都是先有科学家们提出假说,后面再进行验证的。
上述的几个逻辑推理和论证方法都对科学发展有很大帮助。但更重要的,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伽利略科学研究范式。范式总结如下:
a
精确实验,总结实验规律
b
提出假说,定量解释实验规律
c
根据假说,利用数学和逻辑推理,获得推论或预言
d
对推论或预言进行客观、精确定量、任意可重复的实验检验
e
修改理论和假说
f
实验检验假说和理论
因此“真相”来了:我们学生和家长说的“科研”项目,实际上指的就是根据伽利略科学研究范式进行的训练。
- 探索“新冠疫情对家乡经济的影响”——可以是一个科研项目;
- 探索“学校出台没收手机政策后,对学生GPA的实际效果”——也可以是一个科研项目;
- 探索“我目前笔记本电脑上键盘的细菌分布及对人的致病性”——这也可以是一个科研项目!
遵循“伽利略科学研究范式”去进行探索,就是我们所说“科学研究”,也即“科研”。一定程度上,世间万事万物皆可“科研”。
科学研究的方法是严谨的。本质上,科学研究的过程追求的是“精确任意可重复”,而不求“绝对精确无限可重复”,因此,科学与数学、哲学和逻辑学等学科领域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又由于科学理论获取方法的严谨性,使得“科学理论”能得以与“真理”齐名。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科研方法的局限性。科学理论不等于“绝对的”真理。精确是相对的,不精确是绝对的;可重复是相对的,不可重复是绝对的;科学实验的绝对“客观性”也会经常受到质疑。
也正因如此,在不断地否定和创新中,科学理论也会一直向前发展。科学否定是一种扬弃的过程。若要否定A理论,并不是否定A理论的全部,在一定的范围内,A理论永远是正确的;只是超出该范围后,A理论将不再适用,而要用新理论B所替代;超出B理论所适用的范围后,将被更先进的C理论所取代……例如经典的牛顿力学和狭义相对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科学否定与创新互相伴随。而科研的道路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需要有扎实的学术基础,才能引领重大的创新。而要具有一流的创新成果,我们也必须具备一流的思维方式。而众多参加科研项目的反复训练,本质上也是为了锻炼我们的思维方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思维。而我们之所以会建议学生们出国留学,从学术的角度上看,也是希望学生们能学习不同的思考方法,科学态度,以及通过交叉课程的学习,从而优化我们的思维方式。
看到这里,有些家长和学生可能会问:“要获得一流的科研创新成果,谈何容易呀?咱家的孩子不一定是做科研的料,那还要做吗?”
的确,要获得世界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不是一日之功。但在科研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可以收获许多,尤其是科学精神(Scientific Spirit)的培养:严谨治学、锐意创新、敢冒风险、踏实勤奋、百折不挠、学术争鸣、包容失败、团结协作、探索真理、追求卓越……这也是做科研项目能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宝贵“精神硕果”。
还有些家长和学生可能会担心:“现代科学发展迅猛,会不会以后越来越难有科学创新或者突破?”
这个担心也是多余的。摆个事实:最近数十年来,世界上每年科学论文发表数量越来越多,人类重大发现(尤其在交叉科学领域)的频率越来越高。同时,科学发展迅速,但学科及交叉学科还远不够完备;科学发展本身必然加速科学发展。因此,从理性判断,我们丝毫看不出科学创新的难度随时间有越来越难的趋势。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是时候来个小结。科学研究,说起来可以很复杂,其实也可以很简单——用科学方式探索万物,皆为“科研”。求学期间,获得科研成就不一定是目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可能更为关键。科学思辨,离不开数学和逻辑推理的学习和积累;科学创新,也鼓励更多交叉学科和跨界领域的火花碰撞。在宇宙之魂的最高境界,科学、艺术、哲学、科幻、宗教等一切学科均相互贯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