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在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等多个方面。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辩证统一关系有效破解了工业文明时代以来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二元悖论”,为人类文明实现永续发展提供了新探索。
一、坚持“两山”理念,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和谐发展指向
人与自然需要从冲突走向和谐。自工业革命以来,占世界人口20%左右的西方发达国家消耗约占同期全球消费总量80%的能源与资源,先后完成了工业化而进入后工业社会。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优越生活的同时,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超出了自然界的承受极限,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样的发展模式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割裂开来,其结果就是无法避免地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出现了如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日本水俣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等问题。一些生态问题还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可见,在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面前,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理论中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理论,论证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体现,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到新形态的必然要求。与资本主义文明破坏式的发展模式不同,我们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倒逼生产方式变革,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转变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重塑了人与自然关系,使我国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二、坚持“两山”理念,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发展要求
科学发展需要科学理念的指导,科学理念是对发展实践的科学总结。2006年3月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次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两山”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了集中阐述,阐述了“两山”关系的三个阶段,即从“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党在领导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对不同阶段进行经验总结,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逐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认知自然和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发展方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共识。“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实现生态文明全面提升。“两山”理念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极具标识性的概念,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如今,我们已走到了“两山”理念的第三个阶段。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路,体现了绿色理念的转变,要求人与自然必须形成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构建绿色发展模式,将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三、坚持“两山”理念,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绿色发展追求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们正处于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阶段。发展理念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意味着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发展有了新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以立足全局、整体协同的大局思维,明确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关系,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引领中国走向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文明赓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在充分认识“两山”理念的三个阶段的前提下,我们要以全局眼光、系统思维转变传统发展方式,平衡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人类家园,是人类文明繁荣兴盛应有之义,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则是其中最有说服力和感召力的实践证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