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值耗材四类品种集采新规落地,方案成熟化。进入9月份,高值耗材内部四大类品种陆续出现多项集采相关政策的推进,基本上囊括了高值耗材的各类品种。总体上,我们看到了集采政策的成熟化,高值耗材有望迎来估值修复,具体逻辑在于:省级集采并不意味着很快国家级集采;国家集采方案成熟化,向头部倾斜,拉长品种生命周期;消费高值耗材强调市场化调节等。
▍初创期品种:创新医疗器械国家集采趋缓,为创新留出空间。
9月3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4955号建议的答复》中提到“由于创新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尚未成熟、使用量暂时难以预估,尚难以实施带量方式。”我们认为,此项答复表明了国家医保局对于创新器械的支持,将为创新器械留出充足的价格空间,去进行学术推广和市场教育。虽然目前医保局并没有“创新器械”的明确定义,但我们可以参考通过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获批的医疗器械目录。总体来说,一些具有明确临床价值,且仍处在普及期的器械产品短期国家级集采风险均较小。
▍发展期品种:骨科脊柱类全国集采向头部企业倾斜,业绩稳定性加强。
9月7日,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了《国家组织骨科脊柱类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公告》,明确了骨科脊柱类高值耗材集采的方案,我们看到相比于此前的冠脉支架和骨科关节类集采,本次集采方案呈现出两大特点:
a、规则充分尊重骨科产品的销售规律,格局好的产品降价压力较小:产品销量不大、仍需要普及推广的产品,往往竞争企业数量也较少,中选率也较高,也意味着总体上价格压力也就越小,这也给该产品留出了一定的空间进行学术推广;
b、向头部企业倾斜,避免了恶意竞争:可以发现,“复活”机制明显偏向A单元企业,并且A单元价格天花板≥B单元价格天花板,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A单元企业的利润,避免了无底线的低价竞争。体现了医保局对于品质优良、性能出色产品的认可,而不是所有产品一视同仁,避免了泥沙俱下的局面。并且头部企业只要价格低于最高有效申报价的40%,即可中选,增强了预期稳定性,避免恶性竞争。
总体来说,此次集采政策兼顾效率与公平,在保障就医群体利益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企业健康发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未来医保政策的发展趋势。
▍成熟期品种:冠脉支架集采接续采购有望重新洗牌,重点在导流价值。
9月9日,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了《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协议期满后接续采购公告》,明确了续约期为3年,且冠脉支架产品最高有效申报价为798元/个,伴随服务最高有效申报价为50元/个,在最高报价限制的基础上,进行价格比较决定中选名单,协议量分配向低价企业倾斜。我们判断,对于已经完成进口替代的成熟期品种,相关企业可能很难再通过这类品种赚取超额利润,更大的意义在于渠道的布局。相关品种也有望成为企业内部的导流品种,带动其他品种放量。我们认为,产品线丰富的头部企业更能受益于成熟品种的导流价值,从而积极参与投标。
▍消费级品种:种植牙集采降价降幅温和,民营机构实行市场化调节。
9月8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的通知》,围绕种植牙全流程做好价格调控工作,提出三级公立医院单颗常规种植的医疗服务价格全流程调控目标4500元(较近期全国范围登记调查初步结果降幅约25%以上,总体较为温和)。参照此前征求意见稿明确,原则上医疗服务价格应占种植牙总费用约70%左右(种植体植入手术及牙冠置入价格占比60%左右,检查设计价格占比10%左右),预计单颗常规种植全流程价格约6429元。同时《通知》明确允许:①经济发达、人力等成本高的地区放宽医疗服务价格调控目标(放宽比例不超过20%);②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口腔种植专业列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医疗机构(放宽不超过10%);③成功率高、公开服务质量信息、承诺接受监督检查的医疗机构(放宽幅度不超过10%),则单颗种植牙总费用将为6429*(1+40%)9000元。我们认为,民营机构市场化调节政策不变,国产替代空间显著。
▍市场回顾:
本周中信医药指数下跌0.19%,跑输沪深300指数1.94pcts,化学原料药涨幅最大。当前,医药板块2022年预测市盈率约28倍,融资余额占自由流通市值下降至3.85%。本周A股医药板块,合计增持0.06亿元,合计减持1.77亿元,其中复星医药增持较多,增持0.03亿元;上海莱士减持较多,减持0.97亿元。本周A股医药板块,大宗交易合计成交金额8.33亿元,其中南京新百交易额较大。
▍风险因素:
行业需求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带量采购政策执行进度与力度超预期;供应链断供风险;产品海外推广不及预期风险。
▍投资策略:
短期集采政策成熟化,高值耗材有望迎来估值修复,具体而言:省级集采并不意味着很快国家级集采;国家集采方案成熟化,向头部倾斜,拉长品种生命周期;消费高值耗材强调市场化调节等。长期建议关注:1)研发管线丰富的龙头和以创新研发为驱动的制药公司;2)直接受益创新审评和进口替代的国产中高端医疗器械龙头;3)“卖水者”逻辑下的企业;4)医疗服务及商业药店领域的企业;5)精准医疗大发展下的企业;6)疫苗产业链上的企业;7)消费升级趋势下的大健康消费龙头企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