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什么是协同发展理论(协同发展与吸收能力来源哪里)

一、协同发展理论

(一)协同发展的内涵

协同一词最早来自于古希腊,属于协同学的基本范畴,本意是合作,其思想源远流长。他认为,协同是指系统内部的各元素通过彼此相互协作,形成新质的结构和特征。

 

此后,协同理论在管理学领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战略管理之父安索夫在他的著作《公司战略》中提出,协同使公司的整体效益大于各部门产生的效益之和。日本战略学家伊丹广之从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两方面对协同进行了较为严格的定义,指出协同是系统中资源能力之间、资源能力与外部环境之间协同产生最大效能的方法。

 

近年来,协同发展理论方面的研究也取得较快的发展。徐力行和高伟凯以产业为研究对象,指出协同发展是开放条件下各产业之间自发地相互协调、约束耦合,形成一种动态平衡有序的发展过程。孙冰和赵健认为技术创新协同发展是系统内各个体、各要素之间协同作用,使技术创新从无到有运行。

赵成伟提出协同发展是系统内的要素高效配合,逐渐向更高效率运动,最终实现各要素间的良性循环。李赟认为协同发展是系统内部各要素共同协作、共同发展,促使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产生合作共赢的效应。基于此,协同发展可以理解成系统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作用,推动良性循环,共同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

 

(二)协同发展理论的研究视角

随着国内外学者们的深入研究,协同发展理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现有研究主要从协同效应和自组织两个视角对协同发展理论展开研究。

一是协同效应视角。协同效应指在复杂开放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使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形成1+1>2的整体效应。有学者指出利用微电子、半导体和信息通信技术搭建智能系统,能够促进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协作创新,使业务流程更加高效。

 

解学梅基于创新主体协同、资源要素协同、协同方式和空间协同四个维度构建都市圈协同创新效应模型,研究各个维度之间的协同互动和各个维度内部的耦合关联,从而达到提升整体外溢效率的目的。许成磊等将网络协同效应分为网络化信任效应、异构流体团队效应、去中心结构效应三个方面,分别讨论初创期、发展期与转型期众创组织的协同效应。

二是自组织视角。赵驰和周勤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建立企业自组织结构模型,对企业的成长驱动力和成长路径展开研究。洪进等通过分析技术转移系统及其自组织特征,构建协同演化路径理想模型,探讨中国技术转移系统协同演化路径,得出系统演化处在协同发展阶段,水平整体偏低。

 

项杨雪等围绕高校知识生产能力、知识传播能力和知识转移能力,建立具有自组织特征的Logistic演化模型,并对模型展开稳定性分析和仿真模拟,揭示高校知识三角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规律。段杰以深圳为例,剖析创新型城市的自组织特征,并从内部驱动和外部驱动两个方面剖析创新型城市演化发展的动力因素,提出了“主体创新能力—创新基核—创新型城市”的创新演化路径。

(三)协同发展理论在本文的应用

技术创新与标准化融合协同系统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由技术创新子系统和标准化子系统两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构成。在开放的条件下,两个子系统内部和外部各要素相互协调、相互合作,通过资源交换共享,使整个系统从无序转化为有序,提升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效益。

 

平衡好技术创新与标准化之间的关系,既能保持系统的自我稳定,又能使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等资源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加快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及其行动计划,制定有利于技术创新子系统与标准化子系统融合协同的政策,促进整个系统自组织的形成和良好运行。

本文针对技术创新与标准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从两者协同发展视角切入,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试图为促进技术创新与标准化融合协同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因此,协同发展理论是本文开展深入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吸收能力理论

吸收能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克迪亚和巴加特提出的,后由科恩和利文索尔的研究而广为兴起。有学者认为吸收能力是企业识别和获取外部信息,通过个体和组织消化吸收,将其应用于商业目的的能力。有学者从国家层面界定吸收能力的概念,认为吸收能力依赖于科学和技术培训方面的投资,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外来技术转化为内部优势的能力。

有学者指出吸收能力影响组织学习方式,是企业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学者从改进企业技术视角入手,认为吸收能力是组织成员学习的一系列惯例和流程,包括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两个维度,使企业保持动态竞争优势。有学者基于过程视角,提出吸收能力是企业进行识别理解、消化整合、内化应用外部知识的一系列过程的能力。

 

区域吸收能力是对知识和技术存量的间接衡量。秦可德借鉴科恩和利文索尔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定义,指出区域吸收能力是一个地方吸收外部知识的能力。由于本文选取区域数据为研究样本,故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吸收能力理解成区域对知识和技术进行获取、消化、转化和利用的能力,归纳为知识融合能力和技术融合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