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庙算是什么意思(两者含义相差非常大)

在现代汉语中,有“寺庙”这个词,指的是佛教僧人们修行做功课的地方。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其实“寺庙”这个词也和很多其他词语一样,两个字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意思。而且,这两个字的本意相差甚远,如今我们将它们连在一起读,其实是一种错误。那么“寺”和“庙”,分别指的是什么呢?

 

“寺”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寺,廷也,有法度者也。”我们知道,如今的寺庙指的是佛教僧人们居住的地方,而“寺”这个字出现在地名当中,是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出现了的,比如我们熟悉的“大理寺”。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庆余年》中也有一个“鸿胪寺”,根据情境,我们就知道,那个时候以“寺”命名的地方,其实一种特殊的办事机构。比如,《庆余年》中的“鸿胪寺”就是相当于古代“外交官”的办事处。与今天住着和尚的寺庙比起来,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中国的汉字,大多是象声字或者是象形字。“寺”这个字上面是“土”,下面是“寸”,寸土之地,显然是十分精准的。再结合《说文解字》,和“大理寺”等这种办事机构来理解,大家就明白了,原来古代将“寺”用作公务员办公的地方。当然,这是从秦朝之后才确定下来的。而那个时候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也就是说,中国早期的“寺”,与佛教无关。

到了汉朝时期,“寺”才开始有了向今天发展的变化。根据史官记载,公元64年时,刘秀的儿子汉明帝有一天做了个梦。古人迷信,做个梦都要解释一下是凶是吉,身为天子的汉明帝身份贵重,在当时看来,他的梦自然对于国家发展都可能有着有大的启发意义。汉明帝将大臣们召上大殿,就开始说自己这个奇怪的梦。

 

原来,汉明帝梦见了一个金人,这金人来自于西方,身高六丈,身后散发金光,就在大殿前来回飞行。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其中就有一位博学多才之士说,听说西方有神,称为佛,皇上您梦中之人腾云驾雾,金光万丈,应该就是佛吧!

汉明帝一听,自己梦中见到了神人,当然是十分高兴了。而且那时候追求长生不老的皇帝一个接一个,能够见到神人机会可就大多了,于是汉明帝赶紧趁热打铁,派人出使西域,去寻找神,也就是佛,并求取佛经。这个记载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关于佛教的记载。

 

之后,西域也有很多佛门高僧来到中国。古时候宗教是封建帝王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手段,自然要高度重视,于是这些僧人们都在“鸿胪寺”中受到接待。后来,牵着白马前往中国的高僧越来越多,白马上驮来的佛经也越来越多,“鸿胪寺”压力太大,汉明帝就让人在“鸿胪寺”旁边修建了一座新的处所,专门负责接待高僧们。而这个地方,就叫做“白马寺”。

至此,白马寺的出现是第一次将中国的“寺”与佛教相关联,此后,佛教庙宇多以“寺”命名,而且逐渐成为佛教建筑的统一称呼。

 

那么“庙”又是怎么回事呢?在古汉语中,“庙”写作“庿”。我们再从字面上来看,“广”一般都是指建筑,在古代,“庙”指的就是供奉祖宗的建筑。汉代以前,庙是非常受重视的地方。而且,一般的百姓不得立庙。根据《礼记》中的记载,天子可以立庙七座,诸侯能立五座,大夫能立三座,到了百姓,就根本没有立庙的资格了。周代时,中国历法严格,上下阶层有着明显的划分,从立庙这件事情就能够看出,当时的百姓地位是非常低下的,而且受到了严格的管束。

 

与“寺”一样,“庙”的意义也是在汉代时期发生了变化。汉代时,庙开始与原始神社牵扯上关系。所谓原始神社,指的就是山神、土地庙等。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庙里开始供奉神明。按照当时人们的想法,死去的人还会经过多世轮回,转世投胎。

 

所以,庙中开始供奉那些对国家和百姓有杰出贡献的人。比如如今还随处可见的文庙,也就是孔子庙,和武庙,也就是关羽庙等。这些杰出的人虽然死去了,但是人们对他们心存感激,为他们立庙,就是让他们时代享受香火供奉。到那个时候,庙还是与佛教与僧人没有任何关系的。

总而言之,“寺”指的是接待僧人、僧人居住的地方;而“庙”是供奉鬼神、伟大人物的地方,二者并不相通。如今人们说“寺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说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