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咱们主要说西方的管理理论。
19世纪以前,由于规模不是太大,手工作坊为主,靠的多是人管人的方式,即便有些家大业大的管的人比较多,也没有形成什么成型的理论。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大规模生产方式越来越普及,实践的进步推动了理论的发展,管理也逐渐变得成型起来。
20世纪初,泰勒首先提出的科学管理的概念,并出版了成名之作《科学管理原理》,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流程,培训员工以掌握这种标准,并根据员工的成果来发工资的方式来进行管理。
泰勒的这种方式更多的是从员工的角度来去考虑的。后面有一个人,法国人法约尔,从管理者、尤其是总经理的角度提出了一般管理的方式,即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方式对整个活动进行管理。
接下来,另一个也很牛的人韦伯,站在组织的角度对管理也进行了定义:要有组织分工、要有等级体系,要有制度纪律,要有行为准则。
于是慢慢的管理变成一门科学发展起来了。除了这样的死板的发展过程,还有一个分类,把管理的分类按照管理者的特点来进行区分:
首先出场的性格理论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人们普遍的认为领导的性格影响着整个领导的效率,但慢慢的发现,性格虽然会影响管理效率,但却不是必然的。于是第二个就出现了。
行为理论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人民普遍的认为不仅仅和领导的性格有关系,更多的是和领导在管理当中发挥出来的行为有关系。比如说领导是专制型的,还是民主型的,还是放任型的,将直接影响管理的效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聪明,终于发现:行为也不是最核心的了,那对管理来说,什么是最核心的呢?没有人知道,于是更聪明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高大上的名字:
权变理论阶段。此时,人们普遍认为,在实践中根本不存在一种普遍使用的领导方式,那么领导的效果会和内、部外部各个方面的影响有直接的关系。
你说聪明不聪明,细品之下,果然高人智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