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15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在全国建设60个左右产城融合示范区(条件成熟地区)已过去7年。虽然「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已很清晰,但是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特别是每座城市都在追求的规模化、全产业链制造,由于受限于生产安全、管理要求、物流运输,以及规划限制、人口规模、扰民因素等错综复杂的硬性条件制约,融合性先天不足。
▼ 工业上楼是对产城融合集约化的一种探索
在地产开发限制的背景下,产城融合更多的不是新一轮的城建,而是产业与城市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产业与城市、产业与市民生活,也包括产业与产业互动,从而推动产业链升级。所以说,做好融合,就需要对我们「产人城」旧有认知全面升级——由「产人城」升级为「城人产」,即通过升级区域魅力吸引人才,以人才的聚集促进产业升级,以产业的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
新发展思路包含以下两个要点:
1
生活质量
随着产业的升级,能吸引并留住企业与人才的,往往是那些具有高「生活质量」的区域。且制造业的附加值越高,该要素重要性越大。
2
创新协同
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三者协同,形成研、学、产联合体。依托核心技术驱动融合,也可以说是建立技术「护城河」,才能留住企业,才能做专、做强,才可能培育出本地化的产业链。
因区域不同、规模不同、产业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人口规模不同,产城融合的侧重点、实施策略与路径千差万别,并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板。
通过分散在城市的町工厂;城市中心的科技聚集区;城市郊区的产业新城;独立于城市的公司镇4种类型,探索新思路、新模式下产城融合的共性与个性。
▼ 城市里的产业聚集区
町工厂:由点到面的产业链重构
町工厂往往诞生于工业高速扩张的时代,与城市化的进程同步推进所形成的。这种城市街道中的小工厂布局,在工业扩张时期具有巨大优势——多家町工厂将自己专业特定领域的工艺集合起来,在一个街区内高效沟通协作,共同完成。邻里之间的熟人关系所形成的自发产业链生态,且城市的配套,自然而然会为町工厂提供产业协作的基础环境,这就是产业与城市融合的初始动力。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高速推进,城市中不断建设新的住宅、商业,以前的旧街区变成了新的中产社区,这意味着过去的熟人街道邻里关系被完全打碎了,街道中进驻了大量新市民。
为了重新融入城市,日本町工厂以各地政府主导开展「技术迁移」,进军到高利润领域,实现产业换代升级;将「专精特新」企业重新聚集,重现他们的产业链生态优势。
日本的町工厂,目前大多面临着后继无人、被城市街区排斥的现象,这也同样会是我国在未来会遇到的课题。为他们打造能够重新组建产业链生态的环境,也许就是现阶段町工厂产城融合的答案。
▼ 东京的大田区分布着密集的町工厂
(来源:大田观光协会)
科技聚集区:有活力的开放式创新
通常在大城市的快速扩张期,出于对产业升级的布局需要,科技产业园区通常会出现在当时的城市郊区位置,而随着城市的扩张,逐渐与城区连为一体,甚至最终成为了城区的核心部分。在这种情况下,科技园区也在产业升级中,逐渐摆脱低端制造,而转向与城市关系紧密的科技产业。
当城市进入发展瓶颈期,迎来向高端转型突围的阶段时,科技园区——这个特殊的存在,也将承担起特殊的责任。
从整个城市、乃至都市圈的角度看,处于城市内部的科技园区,终将成为都市圈产业的创新中枢,也可以说是大脑,站在核心研发与创新策源的位置上,统领区域产业的结构升级。
▼ 张江科学城人工智能岛
国内无论是北京中关村,还是上海张江,都起着引领都市圈科技创新大脑的作用。中关村科技园,更是从其临近清华与北大的核心园区,一路扩展至如今的一区十六园,乃至天津的滨海新区。
而清华与北大所「簇拥」的核心区,不光已经成为北京城区的繁华街市,更是在高端研发、创新策源方面引领全市发展。
这,就是科技园区的「宿命」——从纯粹的工业区,到办公、商业的集中开发,再到科技园区专注研发。这就是科技园区的产城融合。
只有站在产业的角度,为人才打造合适的城市环境,才能吸引创新人才的聚集,从而支撑创新策源的构建。
产业新城:目标融合的多元拓展
先规划,后建设的产业新城,具有职住平衡、生活配套与产业同步发展的先天优势,按理来说最容易实现产城融合,但事实恰恰相反。
这其中,规模化制造业主导的新城产城融合进度更为艰难,这不仅是因为制造业空间封闭、安全需求等先天限制因素,更根本的原因在于制造业与城市发展目标的差异化所致。
以德国沃尔夫斯堡为例,他是1938年围绕大众汽车工厂(占地约6.5平方公里)而建设的新城。在经历了黄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以后,19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汽车需求量开始下滑,大众开始裁员,向海外转移产能。企业与城市发展的目标,开始分道扬镳:大众想的是如何节衣缩食,活下去;而城市政府则希望增加就业和税收。
1998年,由沃尔夫斯堡市和大众汽车联合成立Wolfsburg AG公司,负责协调、统一城市与企业的发展目标,并推动产业与城市发展,相当于政企的总管家。沃尔夫斯堡进入产业与城市相互融合、相互借力的新阶段——发展「娱乐和旅游」优先,塑造与众不同的城市吸引力,促进人口结构多元化,从而推动服务业发展,着力品牌塑造、场景营造、打造宜居城市。
产业新城的产城融合,产与城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且互利互助,才是融合的关键。当然,沃尔夫斯堡先走过了产-城-人的阶段,才有了此后的城-人-产提升融合,而且规模化制造业起了决定性作用。
▼ Wolfsburg AG总部的同步工程中心、创新校园等联合创新机构
(来源:Wikipedia)
公司镇:定制化的产业社区
欧美也曾有大量的产业小镇,它们有一个专用名词——「公司镇」(一家公司主导一个城镇,居民即工人,生产与生活高度一体化)。这些公司镇,大多数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随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多数公司镇已经衰败,甚至消失了。
当然,也有一些公司镇,沿着制造业的道路越走越深,不仅活了下来,还成为了「隐形冠军」镇。这些小镇既没有町工厂那样的背靠城市的资源条件,也没有像产业新城那样产业规模、功能综合的基底,他们的产城融合普遍采用了——定制化,围绕核心企业发展需求,量身定制。
光学领域隐形冠军——卡尔蔡司公司总部迁到奥伯科亨之前,这里还只是人口2000多、以木材加工为主的村落,为了留住企业,奥伯科亨围绕蔡司的科学家、工程师,通过软硬结合,为他们定制一个 「乡村中的城市」——既有乡村的宁静,又有都市的喧哗。
在确定战略后,奥伯科亨停止木材加工业在周边山谷的砍伐,并将山谷划为自然保护区,又规划修建了三个特色环行步道,修建Aquafit休闲水疗项目。
奥伯科亨成立了公民基金会,由该基金会出钱出力组织各类城市才有的五花八门的社团,每个员工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社团,找到自己的归属。推动街道步行友好改造,成为德国唯一没有红绿灯的城镇。在步行网络基础上,小镇加大酒吧、咖啡厅、餐厅、小型运动场等非正式交流场所的布置密度。
这些非正式交流场所,深受蔡司公司工程师们的喜爱,大大促进了他们解决问题、技术创新的效率。
同市区、新城的产城融合一样,融合是城市、企业双向选择的结果,产业小镇也不例外——奥伯科亨软性环境的打造,大大提升了蔡司的创新力,同时,企业也更愿意在小镇投入更多的资源。
▼ 集合各类社团活动的城市节
(来源:奥伯科亨官网)
产城融合「道同术异」
城市产业聚集区、城市町工厂、产业新城、公司镇的四种产城融合模式,均是经历了产业升级浪潮后的「幸存者」。
他们无一不是竖立了「城人产」发展新认知,借助「多螺旋模式」驱动,实现产城融合。虽然道理相同,但各自的发展策略、实施路径却千差万别,没有一招通吃的套路。实现产城融合,城市要明白产业发展规律,不同发展阶段需求不尽相同,提前一步做好准备;企业要清楚城市的发展逻辑与能力边界,这样转型升级才能有的放矢,用好城市资源。毕竟产和城的融合,绝不仅是空间融合的问题,而是软实力相互嵌入、相互借力,长期磨合的结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