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对标是什么意思(管理学上的对标代表什么)

管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对标”,它本意指的是对比标杆,找出差距——如果把这层含义引申到人生成长的角度上,我们可以给它赋予一个更有内涵和启发意义的解释,即“当你陷入人生的迷茫,不知道怎么去努力的时候,你去看看你的偶像是怎么做的,然后像他一样去努力。”在这里面,你的偶像就是你的对标,他现在所取得的成就、地位、名誉,很大概率上就是你未来将要拼尽全力去争取的东西。

在读书会上,樊登给我们分享了这么一段普通而包含哲理的话语:很多时候,我们走过的路、踩过的坑,别人都已经经历过了,只要我们稍微聪明一点,虚心向别人请教一下经验,就可以绕过很多的人生陷阱,更快地走向我们想要的未来。无独有偶,在公开讲座上,马云也曾告诫过年轻创业者:“你多去向前辈学习,学习他们的经验、感悟、见识,尤其是他们曾经失败过的地方,这才真正是他们一辈子的财富。”

可惜的是,在现实当中我们看到的,往往都是事与愿违。举个例子,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追求、理想、愿景、渴望、期待,在这一路上的努力、拼搏、奋斗中,我们都会有自己的所尊敬、崇拜的人生偶像和精神支柱,但是最后发生的事实是,即使我们有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有着努力而坚持的支持力量,但依然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败、惨淡的结果,过着平淡无奇、郁郁寡欢的日子。对于这一种落差,你有没有去深思过,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有些人明明已经树立了目标,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价,为什么最后的结果却是如此的惨不忍睹?

 

影响一件事情最后的走向的因素总是多方面的,但不管是什么事情,最后决定其行动成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你对各个行动步骤的严格把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量化与风控。

顾名思义,“量化”指的是可衡量、可计算的动作和行为;“风控”指的是对意外情况的预测和控制程度。准确来说,任何事情都没有100%的成功率,当一个人说“我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做成某一件事”时,并不代表这件事一定会发生,他所传达的底层意思是,“我知道怎么去把这件事情做好,并且知道如何应对它的意外情况”。

“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彼得·德鲁克提出了对目标管理的smart原则,这里面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强调了目标要是“具体的、可衡量的”。同时,量化思想也是科学界最重视的一条研究原则,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心理学研究没有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的主要原因——很多东西你无法被分解、计算、衡量、标准化,也就意味着它不能被普遍验证,也就是没有了广泛的代表性。

在这里,我们可以举这么一个例子来做对比,为什么有人人明明树立了看似很没有根据的追求,但他偏偏就实现了,比如日本著名企业家孙正义,他在21岁的时候就写下了往后50年要做的事,并且做到了。但是,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很怀疑人生的是,为什么有些人明明设置了很踏实的目标,最后却是一无所获?如果你去深入接触后者的真实生活,你可能会很失望的发现,尽管这些人设置了看起来明明是很踏实的目标,但他们却没有为此而做出一个具体的行动规划,他们甚至都没有花费一点心思去思考过:今天应该做些什么,明天应该过渡到哪一个阶段,后天应该继续哪一个步骤?

 

如果你的梦想当一个钢琴家,那么你每天就必须花几个小时去练习,朗朗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平淡、无聊中走过来的;如果你想当一个作家,你就要向村上春树一样,每天都要刻意去写几千字的东西;如果你是想当一个健身教练,你可能就要像阿诺的施瓦辛格一样,每天都要进行五个小时的残酷锻炼。

从本质上来看,量化的过程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你要去思考,你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你现在的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你的现实跟你的梦想有多大的差距,为了缩小这个差距你需要做出什么样的规划,这个规划需要在多长的时间里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一连串的不断追问和深入思考,都是你锻炼自己的量化思维的必经过程。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现实当中,你要认清这么一个事实的真相:人是分类别的——有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人生,有老实本分、安居乐业人生,有不安现状、追求卓越的人生,在每个不同的人生世界里,我们都会遇到同路人,他们可能是同伴,可能是未来者,可能是引路人,不管他们是以什么样的身份走进我们的生活,在来日方长的相处当中,他们都会成为我们的人生标本,如果你想和他们保持齐头并进的方向,那么,请你一定要选择一个卓越的对标,只有卓越的人生标本,才值得我们去看齐、学习。

在优秀人士的圈子里,他们都有这么一个打破常规思维的共识:“选择大于努力,选择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请你仔细看清楚,你现在是否已经明白,为什么很多人明明起点不一样,最后却走上了天差地别的人生结局,原因就是这么地显而易见,简单到让你难以置信:“你的偶像是什么样的人,你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努力,你在努力的过程当中有着怎样的量化过程”。

最后,我们不妨更戳心地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道理真的是这么简单吗——如果真的是这么简单,那不应该是很多人都已经了然于心了吗,为什么最后能做到的人总是在少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