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总收入计算公式(解析房价和收入的关系)

专栏内容:中国会不会因为房价问题导致“低欲望社会”的现象?

资深地产人,凭良心写作,讲人话,结善缘,有态度。

客观行文,理性看事。还请各位读者朋友多多支持。

拒绝标题党,坚持耕耘深度专业内容。

(独家内容,侵权摘抄必究,首发头条号)

我是 @熊猫贝贝小可爱 ,地产行业策略研究者,欢迎关注。

 

导读:

(正文约8600字,完成阅读约需要10分钟+)

时间来到2020年,第一批90后都迈进了三字头。

这意味着,所有“奔三”阶段要做的事、要背的锅,都得90后承包了。

本来,每一代人本着“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各种嫌弃下几代人,这已经是中国全年龄段人类都逃不掉的一种循环。

拿着自己时代的标准,却肆意评价和“标签化”下几代人,在中国绝对是一种文化陋习。

顽固不化70后,颓废无用80后,这些标签大多都带着一种时代自豪感,站在“前辈人”的道德高地上,用一种带有侮辱和歧视的形容,给一代代人贴上标签。

做了好几年晚辈的90后,早就听腻了什么“垮掉”、“非主流”、“二次元”……万万没想到,他们最近被贴上的标签又变成了“低欲望”——直接指向90后一切行为的源头,他们的欲望出了问题。

这种说法纯粹就是土鸡瓦狗,不值一提!

整天站在道德和辈分的高地上说废话,对这个社会完全没有贡献,这些人不会羞愧吗?

哪个时代,都不得依靠时代当下的年轻人,去创造财富,实现发展?

远的不说,就说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从全国各地赶赴抗疫的90后群体,有多少?

再看看现在社会各类公司,各大企业,正在拼搏和承担栋梁作用的人中,又有多少90后?

和“低欲望社会”发源地和普遍存在代表案例的日本不一样,中国虽然随着年龄结构,社会发展和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也出现了一些类似“低欲望群体”的表现,但是这并不能危言耸听,给中国的90后,00后粗暴无礼的下定义和贴标签。

当然,有些现实存在的矛盾和社会现象,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当代年轻群体的“欲望”。

今天这篇文章,就秉着客观深入的态度,从中国真实现状出发,结合“低欲望社会”的全面解读,谈一谈中国房价和收入的几个临界点关系。

 

温馨提示:

-本文不含任何广告和引导,请放心阅读,如有帮助,欢迎收藏、分享和点赞。

-本文除标明引用部分,均为本人原创,谢绝断章取义无脑摘抄和伪原创搬运,转载复制请注明原文出处,本文首发头条号。

PS:写不出来要搬运我也拦不住,至少带个我的ID我就不计较。

-本文引用图片和部分文字,会规范使用“引用标注”并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争议,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版权,从自己做起。

-熊猫贝贝原创文章,内容仅供交流参考,不构成投资或其他建议。

分享让生活更加美好,希望本人的文章能带给大家帮助!

假如本文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本人会及时加以改正。一个小小的点赞动作就是最大的动力。

图片来源:网络

“低欲望社会”说法的来源,成因与现实表现:

 

“低欲望”这丧丧的词是哪来的?

和柯南,火影忍者,海贼王……“二次元世界观”同出一门,“低欲望”这个可怕的词,源产自日本。

几年前,日本管理学宗师大前研一感慨,日本年轻人一没欲望、二没梦想、三没得干劲,日本已经陷入了低欲望社会。

“低欲望社会”的说法来自大前研一著作,然后在日本颇具影响力NHK一系列热点纪录片炒作下,把“低欲望社会”的概念和现象,进一步现实化了:

以拥有日本都市恐怖故事一手资料的NHK特别录制组为例:

《穷忙族》,又赚不到大钱,还整天瞎忙的,很像90后;

《无缘社会》,远离朋友、家人、家乡,即将孤独老死的,也像是90后。

以此类推,什么《女性贫困》《老后破产》也极有可能在他们身上发生,绝非危言耸听。

“低欲望社会”理论,不仅在日本引起了日本大众的恐慌,甚至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成为这个时代年轻人必备的“心灵毒鸡汤”之一。

“低欲望社会”的具体表现包括:

1.年轻人不愿意背负风险,渴望安逸,不像从前那个时代愿意独立购屋,背负百万的房贷。

2.少子化,人口持续减少、人力不足;另一方面,又面临人口超高龄化的问题。

3.丧失物欲、成功欲的时代:对于"拥有物质"毫无欲望,随便吃个一、两餐就能活下来的社会,"出人头地的欲望"也比先前降低不少。

4.无论是货币宽松政策或公共投资,无法提升消费者信心,撒再多钱也无法改善经济。

5.流行一点的词,小确幸,每天只满足于眼前稍瞬即逝的美好,沉溺于对人生规划没大用处的美食与自拍之中。小确幸的另一种解释是穷充,“现充”的一种变奏,每天照样过得很充实快乐,就是穷而已。

在这种状况下,大前研一推断,无论日本实施货币宽松政策或进行公共投资,都无法提升消费者信心,撒再多钱也无法改善经济。

大前研一这本书《低欲望社会》,核心是:

日本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会”!

《低欲望社会》的副标题是《胸无大志时代的新·国富论》。

图片来源:网络

是什么造成了日本的“低欲望社会”?

日本的“低欲望社会”现象的出现,和日本的社会结构,和平成萧条,密不可分:

真正对日本有所了解的人,不会因为日本的“匠人精神”而感到惊叹,社会的高度固化,一个职业,甚至一份工作,可以在一家中传承延续几代人,几代人干一件事,能干不出“匠人”的风格吗?

即使没有萧条,在日本,想要打破阶层,实现突破,从打工仔成长为老板,从职员上升到领导,都是遥不可及的。社会固化可见一斑,这样的社会本身就缺乏动力和奋斗的意义。

再加上1990年,经历了高度经济繁荣后的日本,遭遇了日本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平成萧条”。

 

在日本穿越萧条的人们,总要经历三重幻灭,第一重便是失速。

 

昭和男儿意气风发,到“低欲望”的平成废柴,是日本经济1990年硬着陆下的必然结果,争分夺秒的快节奏,在萧条时切换为拖沓冗长。

一切都在降速。从东京奔驰而出的子弹头列车上,乘客越来越少。人们转乘更便宜的长途大巴。

旅途被拖拽得无比漫长。西装革履表情麻木的人们,挤在慢速的大巴车上,人人都在假睡。

在萧条时代,任何的努力,都无法获得来自于经济收益和财富增加所带来的刺激。

大部分这个时期还在工作的人,不是为了还债(股票,房产的快速贬值带来的大量负债),就是求生(收入降低,债务增加,但是还是要吃饭养家糊口)。

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哪里来的奋斗和干劲?

 

第二重幻灭:失速之后,接踵而来的是失信。

 

踉跄度过萧条头几年后,适应下来的人们回望过去的彩色泡沫,信任开始崩塌。

九成以上的日本人,不买股票,不买基金,不参与P2P,不考虑楼花,更不碰古玩和黄金。

他们只相信存款。甚至在萧条期发的消费券都换成现金存到银行,手头上的钱只要够吃饭就行了。

日本家庭共有1600兆日元存款,即便利率很低也要躺在银行。

日本香川县最大国有银行,把存款利息降到0.05%,人们照存不误。

当地居民说:大人物总想动脑筋,但我们绝对不会敞开花钱的。

杯里都是蛇影,风中都是鹤唳,亲历过崩塌的人们什么都不信,“在我们心里,理财跟赌博差不多。”

不相信投资神话,不相信职场奋斗,发展到最后,人们开始不相信婚姻和家庭。

 

第三重幻灭:失信久了,便会失望。

 

在萧条中长大的一代人,变得沉默封闭。

日本人称平成一代为“草食系”,安全、安静、安之若素。然而平静之下其实是麻木。

失去斗志,缺乏冲劲,热血拼搏,敢冲敢闯的昭和男儿,逐渐变身成为“平成废柴”。

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不到5㎡的个人生活空间,就能够提供满意度100的安全感。

他们谨慎小心,他们不敢消费,不敢的原因是对未来失望,“在我生长的过程中,印象里全是黑色的消息。”

九十年代后期,报纸上还时常出现萧条何时结束的讨论。

慢慢地,讨论消失了,无人预测,也无人期待。

人们已经明白,他们正活在一个漫长的周期之中。

“活着就好了,毕竟这样的生活也不是我一个在过。”

 

中国:虽然年轻人没有丧失斗志,但是“低欲望社会”的一些特征也逐渐出现。

对比一下中国社会的现实,还没有完全符合“低欲望社会”的定义,但是少子化以及高龄化已经出现了,消费的信心也确实不如以前。

但是把“低欲望”当做标签贴到这个时代年轻人身上的行为,大错特错。

我所不齿,亦不为伍。

从日本的案例中可以清晰地知道:

导致“低欲望社会”特征,不是这个时代年轻人的错误,而是前面几代人在他们时代的顽疾自己解决不了,沿承下来的,这是一种典型甩锅思维。

凭什么在你们时代造成的疑难杂症解决不了,要让年轻一代来承担,还要站在道德高地嘲讽侮辱?

《低欲望社会》是作者写给日本社会的一个警钟,其本意也必然不是要让年轻人成为千夫所指。

那么隔壁中国90后躺着中枪,就更加无辜了。

其实真正的日本,完全不是很多不知所谓的自媒体和贩卖焦虑博取流量的文章所描述的那样不堪:

自从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以来,日本银行的贷款持续低利率,房贷利率不超过1%。《参考消息》曾引用东京KANTEI公司调查的房地产数据,2016年东京都内70平米的新建分售型住宅价格为7086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18.8万元)。

 

一个在东京上班的日本年轻人,如果年收入在平均值以上,奋斗10年多一点,就可以还清房贷,叫中国的90后羡慕。

而造成日本低欲望的,还有深厚的社会结构和阶层固化问题,在这个现象诱因上,就和中国有着本质不同:在中国,通过教育,奋斗,实现阶层突破和创造财富,并不是不切实际,而是榜样众多。

 

是什么导致了中国也出现了“低欲望”的社会特征和现象呢?

如果说日本的“低欲望社会”的核心成因是平成萧条,那中国出现的“低欲望社会”现象和趋势,肯定和中国的房价密不可分:中国的年轻人不是低欲望,而是面对高房价的一种无奈而已。

因为中国人的传统家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导向中,房子,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

而高企的房价和收入的矛盾,让很多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对实现人生阶段目标的必选项房子,产生了失望和厌恶的情绪,再加上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下浮躁社会环境,年轻人宁愿吃喝玩乐,也不愿意节衣缩食去买房子。

这样的现象,在一些站在道德的前浪眼里,就认为是“低欲望”的表现。

难道房价高的现象,是年轻90后的后浪们造成的吗?现在中国年轻人的消费意愿和消费力有多可怕你们知道吗?

所以说,现在的中国,谈不上“低欲望社会”,充其量,只能说有点苗头和趋势而已:

  • “佛系青年”:只能说是工资物价比(特别是房价)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了。
  • 三餐从简、屏蔽社交,还不是为了加班加点修改好给客户爸爸的PPT。
  • 不是低欲望,而是欲望在别处,个体消费受到消费主义的带动增长强势。
  • 社会素质和文化层次的提升,低欲望其实是从无到有的生存问题被解决后,摆在人们面前的就是怎么让社会更精致、更美好、更人性化的一种自然表现。

在中国,不买房,在很多老一辈中国人心目中,就是不思上进,就是“低欲望”的表现。

但是在今天中国这样的房价环境和收入条件下,年轻一代赤手空拳,依靠奋斗,实现买房,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中国“低欲望社会”的最大诱因,还是房价和收入的矛盾关系,这也是今天这篇文章,要讨论的核心课题:房价和收入处在什么样的关系,会导致中国“低欲望社会”的形成?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房产和楼市的特征:中国和日本,不一样

 

首先要说的,是中国的楼市,从未大范围的出现过危机,这和日本完全不一样:

现在的中国还谈不上“低欲望社会”,因为中国没有发生过和日美一样的经济萧条,中国人没有大范围体验过资产泡沫“硬着陆”的经历。

日本是在经济高度发展之后,经过20年到30年的变化,才逐渐形成这样的社会状态。这种状态,来自人们内心对一种全新生活方式的真正认可,也是水到渠成的。

可以说,日本的“低欲望社会”是在“股票和房产资产价值崩溃”的现实情况下,产生的社会普遍性现象。

中国则完全不同。中国并没有经历如此长时间的经济繁荣,地区差异也比较大。

中国的经济环境和货币政策,是世界公认的稳定和安全的,危机造成的社会低欲望说法,在中国根本就不成立。鼓吹中国低欲望的群体,是不是应该感到羞愧?

你们的言行,就是对中国稳健的经济发展的一种侮辱。

中国经济高度稳定(图片来源:网络)

其次,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对于房产的认可,世界第一。

如果要说在中国商品市场中,最具有市场信心的,肯定是楼市!经历了股市的常年阴跌,P2P暴雷,银行利率跟不上通胀这十几年的中国经济市场中,只有房子实现了保值,甚至增值。

再加上中国传统的“成家立业”,“安居乐业”的“家文化”思想加持,更是把房子上升了“生活必需品”的地位。在中国,房子不仅仅是栖身的场所,还捆绑了教育,婚姻,户口,社会福利等等的重要生活必备条件,中国人心目中的房子,在世界范围来看,地位一定是最高的。

在日本大部分新人结婚都选择租房,你来中国试试?

无处不在的中国家文化体现(图片来源:网络)

所以,在中国压抑年轻人欲望的核心原因,就是买房子这件事,有难度。

这个结论应该没有什么异议。

下面本文将深入地从房价现状和收入情况之间的关系,阐述造成中国当代青年后浪“低欲望”现象的形成现实临界点。

 

房价和收入的临界点1:多久能够凑齐首付?

 

中国的房价,对于真正的刚需后浪群体来说,是真的高,而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空间资源的错配:大量年轻人追逐高收入和就业机会,往大城市聚集。

另一个,就是房价和收入的比值令人难以承受。

第一个原因就不用太过赘述,从低收入地区向高收入地区迁移,必然要面对房价差距的压力。

最重要的,是在可见收入情况下,多长时间能买到房子,这对“需求满足”带来的奋斗刺激和鼓励,非常重要。

简单来说,根据现有收入情况,多长时间能够实现购买房子这件事,这个时间周期,对于欲望的刺激,非常明显:时间越短,动力越大。反之亦然。

目前网络和各种媒体渠道,有一种说法叫做“房价收入比”,就是一套房子的总价,和年平均收入的一个比值:

房价收入比,是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

一个国家的平均房价收入比,通常用一套房屋的平均价格与家庭年平均总收入之比来计算,即:

房价收入比=每户住房总价÷每户家庭年总收入,其中,每户住房总价和每户家庭年总收入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每户住房总价=人均住房面积×每户家庭平均人口数×单位面积住宅平均销售价格 每户家庭年总收入=每户家庭平均人口数×家庭人均全部年收入

以北京为例:2009年一套4环以内普通两居室新房80平米,按单价25000元/平方米计算,平均200万左右;若以工作五年的中产阶级家庭为单位买房,假设夫妇月工资为6000元,则家庭月收入达到12000元,年收入为14.4万元,这样房价收入比则为13.8,偏离了合理的房价收入比(标准为3到6之间)。

词条解释:百度

这个定义误导了多少人?相信看到这里,屏幕前的你,也是一样。

再重申一次,我们是在中国范围内讨论房价收入关系,就得按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研究。

对“低欲望”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盲目和其他国家的情况进行无脑对比,造成的社会焦虑。

真正的刚需群体,有几个选择会辛辛苦苦攒上一大笔钱,然后一次性付款买房安家?

这完全就脱离现实情况了好不好?

真正对买房群体来说,首付总额和收入关系,才是最重要的!那些投机炒房的意见,根本没有参考意义。

按照中国房产按揭贷款比例来说,一般新房购置,30%的首付比例。

举个栗子说明一下:以最近热门的杭州为例

2019年杭州的房产均价是28054元/㎡,为了便于计算,我们取值28000

图片来源:网络

2019年的杭州平均工资水平是9430元/月,为了便于计算,我们取值9500

图片来源:网络

按照人均40㎡的居住标准来算,只谈刚需,投资靠边

单身群体买房(40㎡单房)周期40*28000*0.3(首付总额)/9500≈35.36个月,折算下来三年不到。

夫妻二人买房(100㎡套房)周期100*28000*0.3/9500*2≈44.21个月,折算下来约需要3.68年左右,四年不到。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清晰的看到,在杭州奋斗4年,不吃不喝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现买房,按照1年收入=3年生活成本来综合评估,这个周期大概在5-6年的样子。

也就是说,6年时间,就能在杭州实现安居乐业。按照大学毕业平均年龄24岁来看。

这显然是能被年轻人所接受的范围:30岁以前赚钱为安家奋斗,30岁以后赚钱发展和维护。

这是本文的第一个结论:

静态状态下(房价稳定不变),在3-6年的稳定收入周期内能够实现首付购置,在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经济环境下,不会造成“低欲望”氛围。

低于这个比例,买房就没有什么压力了。而超过这个比例,特别是在北广上深这样的一线城市,甚至要10几年奋斗都不一定够首付的,出现“低欲望”是必然。

图片来源:买房

房价和收入的临界点2:房价增长速率持续高于收入增长速率

 

上面说的是“静态”背景,意味着房价和收入在一定阶段内相对稳定不变的情况,但是现实中显然不太现实:不仅房价会上涨,收入也会上涨。

关键是,到底谁涨得快?这两个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是否会造成“低欲望”社会氛围?

卖房的售楼小姐姐和中介最常用的推销话术中,永远不会缺少这一句:“别看今天还贷压力大,过几年收入上来了,这点房贷就根本没压力了”。还会有拿过去买房案例中收入和房贷的对比作为佐证。

如果说是在中国过去经济高速增长和货币膨胀的时代背景下,这种说法,高度正确。

但是只要稍微有经济学基础的人都知道,这种说法,有一个核心硬伤,就是“收入和任何商品价格,不可能永无止境的上涨,总归有个临界点,达到平衡稳定”。

随着经济趋于稳定,收入的增速,总是有瓶颈的,也会在某一个时间点,陷入停滞,如果房价作为商品的价格增长的幅度,超过了收入的增长,必然会引起“低欲望”现象:赚钱的速度赶不上房价,想买房就是做梦。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中等收入陷阱”: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标准以后, 社会经济发展会趋于缓慢,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调解,物价水平继续飞涨,就会出现社会经济倒退的情况。

放到中国的楼市上来看,就是房价增幅超过购房群体的收入增幅,一骑绝尘,遥遥领先,那购房群体必然会丧失买房的动力和兴趣,进而陷入“低欲望”的状态。

就像现实生活中,就按照第一个结论,9500的收入买28000的房子,价格收入不变,其实压力不大,大家也能接受,但是房价28000到35000容易,还是9500的收入到15000来的容易?

显而易见,肯定是房价涨的比收入容易,收入想实现增长突破,放谁头上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这是本文的第二个结论:

收入增幅如果长期低于房价增幅,就会造成“低欲望”社会氛围。只有收入增幅大于房价增幅,才会有动力和刺激效果。

但是在现实收入稳定,增幅缓慢的背景下,房价还不管不顾的疯涨,对于市场信心的打击,可想而知。

收入既然不能快速实现提升,那只能让房价停下来等一等了,所以“稳房价”,是规避“低欲望社会”产生的重要举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