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公共财政理论(公共财政及其相关认识分析)

在1998年之后,中国的财经决策层面,就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有明确的要求,学界对此也有众说纷纭的探讨。贾康在积极参与研讨中,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和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1.公共财政的概念与基本特征、主要因素

英文的“财政”表述为“Public Finance”,直译为汉语便是“公共财政”,但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学界,一直约定俗成地以“财政”二字,对应英语语境里的“公共财政”。1998年国务院主管财政工作的李岚清副总理和财政部项怀诚部长所强调的“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中的公共财政概念,却显然是要求对于我国的财政形态除旧迎新,即从非公共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鉴于学者的讨论中,迟迟未能对公共财政的具体定义与内容形成无争议的表述和认识,贾康陆续发表多篇研究成果,力求作出较清晰的勾画。

基本观点是:首先应把公共财政看作中国实施政府和财政职能调整,在经济社会转轨中完成财政转型的一种导向,以求最好地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战略目标的要求。随国家职能转变,以国家为主体的财政分配体系势必发生一系列变化,包括财政分配范围,收支内容和运行特点及调控方式,都与传统体制有所不同,财政分配和管理模式正在发生巨变,这些变化都可以并应当提高到财政形态转变的高度来概括和认识。如给出定义描述,公共财政强调的是财政分配的公共性导向和分配机制中的公共决策性质。在我国现阶段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审视公共财政和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是制度建设为内涵和主线的转型过程,需要把握和发展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切入点就是强调“公共性”而展开制度创新,以及与之呼应,协调、配套的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

贾康提出了公共财政的四大基本特征:

第一,既表述为公共财政,顾名思义,关键的内在导向是强调财政的公共性,而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作为财政分配的主要目标和财政工作的重心。这个导向的实质就是必须坚决摒弃“阶级斗争中继续革命”思维,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社会公共目标、公共服务职能方面。

第二个基本特征,是财政应该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作为“以财行政”的基本方式。这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实质性要求,就是合理的处理和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分工关系。凡是不能由市场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必然要由政府来牵头提供。只有这样,政府和市场形成合理的相辅相成的分工互补关系,才能有利于生产力的充分解放与社会总体效益和总体福利的最大化。

第三个基本特征,是以公民权利平等、政治权利制衡为前提的规范的公共选择作为决策机制。这一基本特征及其要求的实质,是在公共经济事务民主化和政治文明提升的过程中,来发展法制化、民主化的公共选择机制,并由这种规范的公共选择来形成财力运用的决策、监督的宪政化、法治化、民主化。

第四个基本特征,是公共财政在管理运行上必然要以现代意义的具有公开性、透明度、完整性事前确定、严格执行、可问效问责的预算作为基本管理制度。这个基本特征的实质内容,是以周密的理财制度防止公权扭转和落实公共财政的目标、原则和所有追求。预算是政府理财在公共财产之下最后能成为实质性的公共理财的内在联系链条所必然延伸出的运行载体与具体形式。其阳光化、完整性,充分体现民意而事前决定、严格执行,都是预算“规范性”的必备要素。如果预算不透明、不完整、缺乏民意基础和有效监督,执行上是很随意、很有弹性的,那么随之发生的种种扭曲会背离原来确定的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那些背离公众意愿、政府意图的事情就变成了不可控的,公共权力可能会局部化到部门、权力环节和操作者,最终很有可能使公共权力变成一种不受制约的、变相的私权而背弃公共利益。预算需要在严格执行中一并发展政府理财的绩效评估和官员的问责制,以求更好地对公众利益负责尽责。

在中国建设和发展公共财政,必然是一个由粗到细的动态过程,根据上述关于其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的认识,今后一个时期在维持构建和发展公共财政框架的过程中,应该抓住如下一些主导因素:

第一是按照公共财政发展的要求在政府和财政的基本职能中收缩生产建设职能。

第二是合理掌握财政分配顺序。第一应是保证货架机器在效能前提下的正常运转(在转轨过程中要结合精简机构等基本问题逐步解决效能问题),其后排在前面的应是满足公共需要即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如生态坏境保护、国土整治、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的普及、公共卫生医疗与防疫体系建设等。然后,才是政策倾斜方面和重点建设方面的事项。

第三是逐步形成规范的公共选择机制。依靠法制化的程序,来形成决策方案。

第四是政府部门、财政部门、税收部门等要形成理财系统为公共服务的意识和规范。还要积极依托现已启动的“金财工程”,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配合预算管理改革的推进。

第五是理财方式必须转变,努力发展“四两拨千斤”新方式。如以参股、贴息、信用担保、BOT、TOT等形式,调动社会资金贯彻产业政策。

第六是形成协调配套的复式预算体系,把公共收支、国有资产管理、社会保障和投融资等相对独立地纳入该体系实现有效的统筹协调。


贾 康 介 绍

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和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中国财政学会顾问,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一带一路PPP项目开发委员会委员,中关村公共资源竞争性配置促进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市、上海市等多地人民政府咨询委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家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曾受多位中央领导同志之邀座谈经济工作(被媒体称之为“中南海问策”)。担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讲解人之一。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任首任院长、首任秘书长),2015年-2016年与苏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给经济学》专著、《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以及《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获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的“2016年度中国好书”)》,2016年出版的《供给侧改革十讲》被中组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图书馆评为全国精品教材。根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估》公布的2006~2015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6268种学术期刊700余万篇文献的大数据统计分析,贾康先生的发文量(398篇),总被引频次(4231次)和总下载频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综合指数3429,遥居第一,是经济学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学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