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是指烹饪食品中各种植物种子总称,也可概括称为"谷物"。我们常吃的有小麦、大米、大豆、玉米、小米和其他豆类,除此之外,还有各种薯类,红薯、木薯、马铃薯等等,最令人意外的还有南瓜,敲黑板了,南瓜竟然也属于粮食了!
硬通货,是"软通货" 的对称,又称硬币。泛指金属货币,如黄金、白银及其铸币。又指信用良好,币值相对稳定,在交易市场上习惯使用的东西。
而粮食作为硬通货应该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表现为,在乡下,老百姓手里没有多少钞票(就是有几块几毛钱,也不舍得花,一般用作应急,中国老百姓普遍有存钱的习惯,在后文有详细介绍),老百姓家里除了简单的生产工具,就是有公分换来的粮食,而粮食经常是不够吃的,所以倍加珍惜!
物以稀为贵,自古以来,我国先民就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正儿八经的粮食是不舍得吃的,那农民用什么填饱全家人的肚子呢?上文中提过,红薯、马铃薯成了农民的主粮,因为它们产量高,对生长环境没啥要求,不用费功夫打理它,除此之外,还有各种萝卜和野菜,也是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这就是为什么翻看老照片,家里长辈都是一脸菜色的主要原因,肚里没粮,饭菜少油,家家户户都是一个样。
好像哪里不对,老百姓都在吃萝卜、红薯和野菜,那粮食去哪了?对,那仅有的名不富裕的粮食,农民用来当做“储备物资”了,这里储备是有时间限度的,因为粮食并不耐储存,保存好的话也就两年。
谁家没有个婚丧嫁娶,谁家都会摊上个有病有灾的,老百姓存粮,第一是为了面子,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好好招待亲友时场面一次,排场一回,虽然大家都不富裕,但是大家都爱面子,尤其在农村,亲朋好友进门,尤其要好好招待一番,有鱼有肉,白面馒头都要有,不能被外人瞧不起,百姓是穷,但是面子很重要,这是国人一大优点,脸面比穷富重要,甚至比生命更重要!家人可以半年吃糠咽菜,但是朋友来了,好酒好菜都劝着客人多吃。
第二是应急,中国人穷怕了,也饿怕了,自1840年开始,中国受欺负也得100余年了,帝国主义可不是慈善家,国人吃不饱饭,管他们屁事。旧社会的苛捐杂税都转嫁到了老百姓头上,遇上天灾人祸,没有人关心百姓死活。老百姓咋办?只能自救,自救的办法之一就是存粮。丰时存下,灾时救命,这一理念深深烙进中国人的观念。成由勤俭败由奢!老百姓节省惯了,也苦惯了,好东西都要留着关键时候再用,应急再用!
第三是兑换,粮食在乡下是可以兑换任何东西,吃的、用的,衣食住行、包罗万象。小编小时候,刚开始改革开放,赶上农村以粮食兑换东西的尾巴,用麦子换过西瓜、苹果等水果,用大豆或者玉米换过豆腐、花生油等副食品。当然,包产到户后粮食生产已经翻了好几番,老百姓家里余粮能存一两年,我就见过变成深褐色的陈年麦粒,已经变得很轻很轻,没有多少重量了,但是老百姓还是不舍得卖。
老百姓会先吃陈粮食,把新打出来的粮食存到下一年再吃,依次循环。实在是吃不了的才会想办法卖掉一少部分粮食,卖粮有讲究,新粮一个价,陈粮食一个价,往往陈粮价更高,新粮分量更沉!
卖粮食,也是分时候的,一般粮食该收的同时,就有收粮食的农用车开进了村里,农民会把陈粮食晒一晒,去掉杂质和生虫的粮食,自己过秤,装袋,准备出售。收粮食的商贩也会有磅秤,他会先验一下粮食的干湿度,有没有杂质,谈好价格,开始过磅,磅秤承载量巨大,一次能过几百斤,一般是四五袋粮食一块过磅,去皮计数,最后累加起来,乘以单价,就是这次交易的金额。钱币都是当面点清,所以收粮食的商贩会携带很大额的现金,当时在农村真是一巨款!
除了,夏秋两季农忙,老百姓卖粮食的时候,预示着家里要用大钱了,一般都是家里盖房子、办喜事等急需用钱的事情,卖了家里储备的粮食,用于应急花钱。我有一年的学费,就是家里买了一千斤玉米换来的,卖粮是农民庄重又喜悦的一件事,庄重的是这一年的劳作终于能用货币来衡量这汗水的价值了!喜悦的是,农民手中也有了一笔笔“巨款”了,可能这笔巨款并不能在手里焐热多长时间,就会花掉,但这在没用工资的农民心里毕竟是幸福的时刻呀。
挨过饿的人,更懂得珍惜粮食,种过粮食的,更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粮食生产关系国本,丰年课税,灾年减租,休养生息才能保持国家稳定发展,应经形成中华民族繁衍的规律;还有一点,最最重要的一点,一个王朝结束,往往伴随着一代骄奢淫逸、酒池肉林也不能满足的昏君覆灭而消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