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发来一张照片,是商场里“共享男友”的营销活动现场。这种场景现如今算不得稀奇,只是令人在感叹营销无下限之余,更生发出一种惋惜——个别业态创新过度自毁江山,竟引发了如此这般的并发症。
创业者们脑洞大开本来不算坏事。共享也好生态也罢,微商也好众创也罢,商业创新让人眼前一亮,那是自然,不破不立嘛。但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家家都一本“正经”口若悬河,让人有些应接不暇判断失据。创新是越新越酷越好吗?到底怎样才算是有意义值得叫好的创新呢?
曾有名律师私下跟我讲,他刚入行时,听完原告觉得原告对,听完被告觉得被告对,再听原告又觉得原告对,内心惶惶然。他又说,一年后,他的内心交战悄然消失了,因为判断标尺已了然于胸。在花花绿绿的创新面前,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标尺。在笔者看来,最为重要的标尺不是什么繁复的经济学名词或假借西东的网络词汇,而是朴朴素素的“成本和效率”。凡是能降本增效的商业创新,就是好的,反之不然。
因为降本增效具有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进化的磅礴力量。这是商业活动的主脉络,甚至可以用成本和效率来重述和解析商业史。成本和效率原本一物,都关乎为达成目标而付出的代价。成本是代价的大小,效率是付出的快慢。比如,有理论认为,土豆的种植、烹饪和食用的习惯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发展扩张产生了重要作用。倘如此,不过是高产的土豆客观上降低了农耕成本,并引发了“蝴蝶效应”。同理,燃油机比蒸汽机的效率高,以蒸汽机车为核心的铁路产业就必然会走进历史,断无相反可能。各位若去一趟中国铁道博物馆,看看蒸汽机车那一人多高的实心大铁轮,裸露在外热能四溢的燃烧室,各司其职的加煤工、加水工等一众人马,对这个说法定会更加心领神会。
以这个标尺看,共享单车可以为交通出行降本增效吗?唯生态论动辄需要天量级的资金垫底,是创新的捷径吗?类奢侈品定价的小众新能源汽车可以改善出行吗?哪些是忽悠,哪些是实干?创新应该摈弃什么,坚持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还得再揣摩揣摩这把标尺的使用方法。
第一,降本增效要抓住商业活动的真实目的,莫背倒了枪。不服务于真需求的创新,根本谈不上成本和效率的问题。既然要的是墙上的孔,在电钻上镶黄金作甚?举出行为例,创新出行模式的第一要务,是想方设法缓解城市拥堵,提高交通工具使用率,若是过分着力于汽车面子消费和浓度过高的情感诉求,无异于给电钻贴金。
第二,降本增效要有适度宏大的产业视野,莫限于沟壑。在小场景内的降本增效放到更大的范围结论可能完全相反。有人认为,共享单车虽然占用了宝贵的城市地表资源,畸高的损坏率和闲置率又浪费了大量的原材料,但是如果考虑到给自行车工业的窗口时间,以及传播共享理念激活移动支付等附随作用,也还有不少正面意义。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姑且不论,退到更远处来看创新功过这种做法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第三,降本增效要于细微处见大千,莫失于大概。“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比如,电商富贾美名光环之外,有多少人注意到街市上穿梭如蚁的电动车的巨大贡献呢?这个长期被冷落,至今未得正名的小角色,其实是电商和O2O的大功臣。没有低成本和高效率的两轮三轮甚至四轮电动车,靠镖局走镖能成就“双十一”吗?当然,电动车低速车及其上下游产业链规模已然不小,可见成本和效率的力量和生命力。
第四,降本增效要拉长规划和考量的时间长度,莫刻舟求剑。聪明的创业者当然会先行几步,不能一味等到各方面条件成熟之后再入局。早期看不到降本增效的效果也不必焦虑,只要方向正确,待基础设施和商业环境苟日新日日新之后,局面完全反转也是有可能的。
第五,降本增效要通过辛勤劳动来实现,莫心存侥幸。简单重组几个商业要素,希冀改头换面就能成功,就好像明明不是牛顿和瓦特,非要奢求苹果和开水壶的功效一样。越是浮躁的商业环境中,越是要明白“人间正道是沧桑”的道理。那些传播于微信群或朋友圈的创新真经,大多是事后诸葛的总结,多少个苦心经营的日日夜夜,往往被忽略掉了。
话说回来,我们还得有宽容创新的雅量。只要创新的态度是真诚的,虽有些另类,也大可不必指手画脚戏谑贬斥一番。商业世界最缺乏的仍然是企业家精神,我们须在创新的花圃中默默等待企业家精神发出嫩芽来。在本来商业信任就极为稀缺的今天,对真正着力思考创新,持之以恒诚实劳动的创业者和劳动者,更应该给予格外的尊重和宽容才对。真正的创业者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只要掌握好成本和效率的标尺,将其勤拂拭、多端详,本着敬畏和真诚,总能找到成功创新之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