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和变革,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这是新发展阶段我国高水平开放的重要任务,是在一个动荡变革的世界中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10月21日晚间,金融街论坛年会学术支持单位、特邀承办方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承办了2021年金融街论坛年会“治理体系与金融安全”平行论坛。与会专家学者、金融机构及企业家代表围绕“RCEP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蓬勃发展的区域开放与创新实践”两个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2021年金融街论坛年会 来源: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
多边贸易体制与区域贸易体制的冲突与互补
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张向晨从多边和区域的关系阐述了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性。他认为,多边贸易体制是世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主渠道,多边和区域的关系是可以互补的,但前提是多边贸易体制是基础,这个基础要强有力。目前,多边贸易体制陷入了困境和僵局,受到了挑战和考验。全球治理需要多边贸易体制,这一体制也需要改革。改革涉及到理念、谈判的机制、争端解决的机制等,需要世贸组织的成员国进行真诚的政策对话。
对于多边和区域关系的互补性,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鞠建东也表示了赞同。他同时提出,在区域治理体系中,亚洲区域的治理体系长期缺位。和欧盟相比,亚洲的要素市场,尤其是技术市场的一体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亚洲技术市场一体化的实现路径,鞠建东建议,要向欧洲学习,“单边开放、双边谈判、先易后难、有序进入”,以滚雪球的方式建立亚洲共同体。
与国际规则的对接与改革
面对疫情的冲击,全球经济会有哪些变化?对此,张向晨表示,全球经济面对疫情时有两个特点,易感性和韧性同时存在。这体现了多元贸易体制的基本作用,WTO的基本规则仍然在支撑着世界贸易体系的基本运作。
对于国内贸易试验区如何对标国际规则,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冶研究所国际贸易室主任东艳认为,世界各种各样的变局,不论是关税、WTO改革,或者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背后实质上还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世界格局转变过程中各国如何摆正自己位置的问题。在她看来,在这个过程中,要非常关注支撑它的制度体系的构建,关键是把企业作为一个新的载体,使它能利用新的规则的构建来促进自身的变革,从而融入体系。目前,这方面现在还没有提出一个和各种各样国际规则对接的战略主张。
后疫情时代国际贸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疫情来临时,国际贸易发生了哪些变化?WTO 首席经济学家Robert Koopman表示,当疫情来临的时候,有更多和疫情相关的贸易出现了。在出口方面,起初有很多限制政策,但是,很快这些限制就被移除了。“实际上,疫情带来的是更加灵活的一个贸易政策。”
他强调,贸易在我们的疫苗生产当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这些疫苗生产出来之后,马上就要涉及到物流相关的问题,并且还要使用医药合规的这些器材才能够去运输这些疫苗。所以,对于疫苗的出口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贸易的过程,对于从生产的角度上来说,这也是一个生产扩大的路径。疫情对各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个意识到全球合作的重要性的机会。
因为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出现了“易感性”的特征,对此,张向晨解释道,比如众所周知的集装箱短缺、航道堵塞事件等等。世界上真的缺少集装箱吗?并不是,因为在危机下,大家成了惊弓之鸟。
加强金融开放与防范金融风险并举
当今,全球面临着这样的经济风险?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国际金融风险的突出表现是几个难以解决的矛盾:一是负利率、低利率和未来高利率之间的矛盾;二是未来债务的风险、它背后的金融风险以及货币的投放情况;三是流动性泛滥,流动性紧缩和流动性短缺交替变换;四是央行作用的变化。她认为,流动性泛滥的风险即将过去,但是流动性紧缺的风险即将到来。
金融风险需要防范,但同时,我们金融开放的步伐也不能因此停歇。对于今后金融开放的重点方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国际贸易系教授崔凡提出他的三点建议:一是在行业许可和国内监管方面会做到更加开放;二是要积极探索在跨境金融服务方面的开放;三是要不断摸索,让国际资金跨境流动更便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