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里,除了我们自己,还有许许多多各种类型的对手方。众多交易者在市场里用我们认为合适的价格给标的的价值定价,慢慢的就形成了价格市场。我们一方面希望交易对手都是理性博弈的,一方面又希望对手以低于价值的价格出售标的给我们,以高于价值的价格买我们手里的标的。
近期有市场消息称,在9月1日的1.7万亿元成交额中,量化类产品交易不少于5000亿元;还有市场观点认为,当前量化交易所占A股交易量高达50%左右。这一说法在社交媒体上广为传播,一度引起投资者的议论,如果我们的对手都是AI、我们博弈的赢面是不是就变小了呢?一来认为,市场上成交额中的量化交易比重确实是在提升的,但是不能简单用“海上怪物千千万,杰克船长惹一半”的方式去归纳问题,得出结论。量化交易并不简单等同于高频交易,因此量化交易不能仅靠交易时间短这一指标就可以进行测度,目前我们的交易所也还没有公布交易端口是人工和机器报单的分类数据。我们只能从侧面对量化交易的影响进行分析,Kirilenkoetal.在2017年发现在美股“闪崩”事件当日,16个被认定为高频交易的账户进行了1455000单交易,占总交易量的约1/3。然而其净持仓却一直在零上下波动,几乎没有超过3000单的多头或空头净持仓。较低的净持仓仓位决定了高频交易者既不是空头压力的来源,也并非“闪崩”的诱因。量化交易占交易总量不大可能超过一半的另一个支撑点是交易成本过高。分两方面说,一方面是量化交易已经发展到了信息传输速度竞争的层面量化交易者们需要竞争在抢先获得市场信息,从而进行对应操作,并进一步抢先将指令传达到交易所。从计算机算力设备和软件开发,到信息传输和存储,种种技术铺设的成本都很高昂;另一方面,我国证券交易市场本身的交易成本较高,目前交易所仍收取单向千分之一的印花税,显著影响量化交易的超额收益。在结算方面,主板是10%的涨跌幅限制,创业板和科创板是20%涨跌幅限制,新设立的北交所是30%的涨跌幅限制,全市场仍沿用T+1清算交收的模式,这些因素都对量化交易造成了制约。因此,一来粗略从数据和市场的交易规则得出结论,量化交易的占比在今后会不断提升的,但是目前尚达不到占据市场交易一半的体量。
在交易对手是普通人的情况下,对手的理性程度也值得讨论,主要在于交易中的羊群效应。曾懿亮在《信息不对称视角下投资者信念、羊群行为与股市波动》(中央财经大学,2019)这篇论文中围绕我国股市中信息不对称视角下投资者信念的影响机制、羊群行为的产生与传导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得出结论,我国股市中羊群行为的频率远高于常规预期,大部分股票每个交易日均会发生少量或持久的羊群行为,并且在大额交易出现后,后续同向化交易规模显著,羊群行为更易发生。
研究交易中的对手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交易中,平和心态最为重要,既不要妖魔化市场上的交易对手,以为都是量化交易,也不要低估交易的对手方。希望大家能和一来一道,珍惜交易中的点滴体会,为今后的每一个交易决策做好准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